创业板终于迎来开板一周年。一年来,创业板一直受到资金的热捧和业界及媒体的挞伐。从发行前高毛利率、高净资产收益率、高营业收入的“前三高”特征,演化为上市后的高波动性、高市盈率、高换手率的“后三高”。
其后就一直受制于整体的估值压力、扩容步伐加快、业绩难堪、限售股解禁潮“大限将至”这四大因素,缓缓的走向价值回归。
此外,有超过三成以上的创业板公司将募集资金首先用来偿还贷款、补充流动资金;计划到期项目却迟迟未能完工;占比达10%以上的15 家公司,对募资项目的投入金额没有达到公司做出的期末投资承诺;有17 家公司已经使用的资金数量不足其实际募集资金数量的10%,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创业板公司的这些麻烦与问题,总在成为业界反复诟病的话题,创业板的所谓“价值”问题,也就成为多空双方一直纠扯不清的“笑谈”。
从去年10 月底开板至今,创业板已从第一批上市的28 家,快速增加至本周的137 家公司。按现有规定,创业板公司限售股东的股份,上市满一年后解禁流通,而创始的控股股东要在上市三年后才能流通。这些股份由于都是在公司上市前就已产生,实际买入成本极低,与二级市场投资人的平均持股成本更是有天壤之别。有些“原因特殊”或“身份特殊”之人的持股成本,几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如果按照当前的收盘价计算,其投资回报率应该是相当惊人。
首批“限售”解禁股份既不是创始股东,也不是控股股东,更没有理由长期持有下去,有个术语叫“财务投资者”来形容他们应该再恰当不过。因此,尽快上市流通、套现,变纸上富贵为“落袋为安”,就成为这些人的本能和现实需要,之前有40 多名公司高管纷纷辞职,大都是为了这件事。28 家公司首批可以变现的“限售”股份市值至少在230亿元以上。很多“限售”股份持有人变现后,少则可获得几百万,多则上亿元的真金白银。由悄然进入创业板,到摇身一变为亿万富翁,几乎就在一夜之间,业内一直将创业板诟病为“创富”板,是“创富”而非创业。
在此轮创业板限售股解禁的大潮中,当下的市场正处在三大力量的博弈与角力之下:1、解禁股流通压力和冲击;2、看好创业板炒作机会的游资和机构;3、监管当局的行政干预力量。市场一直担心这一大批被释放出来的“限售”股份,会对二级市场股价形成巨大冲击,业内普遍的共识就是,“解禁就等于减持”。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本周前三天的创业板就出现了三大“意外”情况。
一是原本多数人都预期28 家被解禁股份会因流通量大增而股价出现大跌,但周一股价却是不跌反涨,显示有相当多的资金不惧“限售”股的抛售压力。首批解禁公司中有上海佳豪、中元华电涨停板,另有6 只创业板个股盘中涨停,创业板指数当日大涨4.04%。周一收盘后的媒体及市场评论,当然是对当日逆势强力做多创业板的资金、不论是游资亦或正牌机构,皆罕有一致的叫好与喝彩。
二是哪曾想就在周一当天,深交所以打电话的方式,发出行政干预指令。逐一通知包括公募基金、券商和阳光私募基金在内的投资机构,对其进行“窗口指导”。深交所的电话内容有三条:创业板股票当日涨幅超过5%,机构即不能买入,最好在涨幅快到达5%时停止买入;机构对中小板股票不能以涨停价买入;机构在盘中不得有拉抬股价的行为。
三是,本周五,深交所再度发文延长创业板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管离任后减持股票的期限。无疑是在以其行政权力既减缓限售股票的抛售压力,又在力阻二级市场投机资金的疯狂炒作。
监管当局的“限购”令和“限炒”令,创业板指数在本周二大跌2.92%,周三大跌3.21%,两日合计暴跌6.04%。初步显示监管当局的行政干预之力,要大于对流通解禁的心理压力,尤其要大于游资疯狂的投机炒作力量。创业板在本周前三天的上下大幅震荡,其实正是这三股力量角力与PK 的结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