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钱代抢火车票,“服务神器”还是“变脸黄牛”

  近来,携程、去哪儿、艺龙等国内多个知名互联网旅游公司,纷纷推出刷票软件替客户抢票,被舆论质疑“涉嫌倒卖火车票”。

  比如,携程网推出三款加价服务:25元的保险可提升30%速度,66元的保险可以提升40%速度,抢票加速包买得越多,抢票成功率越高。

  在车票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有偿代客抢票业务到底是雪中送炭还是“变脸黄牛”?

  需给代抢火车票一个“收钱”上限

  刘亦文(网络技术人员)

  说到底,平台收钱代刷火车票实际上是一种预约代购行为,与之前的“票贩子”囤票行为相比,样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性质也完全不同。

  黄牛党和互联网平台收钱代刷火车票服务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假冒别人身份证买了票,然后再高价卖给实际用户;抢票软件的操作方式是消费者花一定费用委托平台,用更快的渠道、更便捷的手段、以更高的可能性来获取车票,买票主体还是实际用户自己。

  有人形象地形容抢票软件为“技术性插队”,具体实现方式基本上都是通过给浏览器加装插件,增加鼠标点击速度来提升订票效率。

  其具体步骤是这样:将消费者的订票时间、车次、目的站、联系人信息等录入步骤前置。用户提前填好,在起售时间之前开启抢票软件,平台迅速自动完成多步骤信息输入,接下来反复自动提交数据。

  究其本质,抢票软件不过是将手动买票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更为形象的表达就是自己买票如同用笔计算,而软件是用计算器来算。

  抢票软件是急盼返乡的“搏票一族”的无奈之选。“一票难求”现象,说到底还是旺盛的春运需求与铁路运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抢票软件横空出世并大行其道,说明有刚需在前,12306官方票务系统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其他市场主体自会想办法代劳。

  当然,代购票也好,网络刷票也好,肯定会影响到正常购票秩序。至于是否违规违法,相关部门应及早作出明确解释,厘清问题,画定界线。

  当务之急是要给“有偿代购火车票”行为规定一定的手续费比例上限,令其与高价牟利、扰乱火车票公益属性的“黄牛党”区隔开来。

  打击变脸黄牛党,立法必须先行

  朱丹(时事评论员)

  “我们不生产火车票,我们只做火车票的搬运工”。开通有偿抢票服务的平台把自己当成旅客的“上帝”,打着帮助更多人实现回家心愿的幌子营销自己。

  回家心切的广大民众本身就是“弱势群体”,再加上现行法规对“网络黄牛”的纵容姑息,让抢票软件有了生存发展的土壤。

  如果说往年的“免费抢票”是“网络黄牛”们在灰色地带中韬光养晦,那么今年各大互联网平台的“有偿服务”就是对社会公众权益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公开挑衅。

  春运期间的火车票是商品,又不同于普通商品,与生俱来的公益属性为其带来了高额的隐性价值。各大平台春运期间开通“有偿抢票服务”,就是想榨取其中的差额利润。此举不仅扰乱市场秩序,也损害了正常购票旅客的合法权益,更践踏了火车票让利于民的公益属性。

  打击“网络黄牛”,立法必须先行。

  事实上,利用“黑科技”免费刷票变相作弊,加重12306网站的拥堵程度,扰乱正常购票秩序的抢票软件,早在2013年就曾被工信部下令封杀。此一轮这些软件借助旅游平台卷土重来,却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我认为,相关互联网平台已经不止于违规,甚至涉嫌违法犯罪。严厉打击涉嫌非法牟利的倒票行为,需要更严格的执法,但前提是立法的完整和权威。

  有关部门应尽早对“有偿抢票”这类经营活动的性质给予准确的界定,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净化春运火车票的购票环境,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付费抢票当以“自愿”为前提

  文丽(公司职员,春运抢票者)

  据报道,2017年至少有58家平台推出了抢票软件,平均收费30元左右,就可以提升50%甚至更高的抢票概率,甚至有平台还推出了“抢票险”。

  根据规定,非铁路运输企业代售火车票,需经铁路主管部门批准,并在当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可收取“铁路客票销售服务费”,但每张最高不得超过5元,并需出具专用发票。

  尽管舆论普遍以此为据指责这些平台是在钻互联网监管的漏洞,但个人认为,如果付费抢票以“自愿”为前提,且并未附加一些购票委托人不自愿、不知情、不认可的相关无用产品进行捆绑销售的话,是否违法还有待商榷。

  只因一点,人家的“便民”理念值得铁路部门好好学习。

  存在即合理。

  抢票软件究竟是否合法,还要结合具体的运用场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不应简单下结论。无论如何,对一个迎合了市场需求的新生事物不应一味否定,而应该持有开放、包容的审慎态度,在实践中不断加强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方式。

  铁路和监管部门与其埋怨抢票软件不公平,要求消费者慎用抢票软件;或者忙于约谈相关软件公司,倒不妨将其视为检测自身技术与管理漏洞的“镜子”。

  更主要的功夫还应下在升级官方票务系统上。年年都说“一票难求”,到底紧张到什么程度?哪些区域和线路紧张?先用数据说话,再以政策和线路优化购票体验。此外,票源到底是如何分配的?这个问题也需要解决。

  官方票务系统改革,不妨大方拥抱“外脑”。情绪性指责互联网平台和消费者“利用抢票软件抢票,就像是在道路上驾车的闯红灯、逆行”,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

  车牌可以抽签,火车票为何不能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春节返家是大多中国人的既定行程。有没有更悠闲、更公平、更合理完成这一行程的方式?

  春运火车票是稀缺资源,却不能靠价格解决市场问题,人人都想要,又必须限价,那么就需要找一种另外的分配方式——要么进黑市找黄牛,无论免费还是付费,要么排队,要么抽签。

  我的建议是,火车票也可以学习车牌管理,引入抽签机制。春运前可用一周时间供公众在网站、代理点输入身份证,预订车次、座位。可以提交数个不同优先程度的预订。之后,统一抽签并公布,中签者可凭身份证购买预订车次的车票。

  一周的预约时间,可以让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工找人帮忙、或者自己学习慢慢操作。而且没有了巨大的迸发性流量,铁路网站运营也可以更加流畅。

  在这种制度下,还可通过调整中签率来达成更大的公平与效率,如根据年龄、性别、是否残疾赋予不同的中签概率,照顾各类特殊群体。如果一个人多年不中,还可以调整他的中签率。

  这样的抽签还能优化资源配置。系统可实时显示预订情况和各车次、座次中签概率,人们可调整出行计划。如果想把握大点,就订差一点的车或座位或者时间离春节远一些的。铁路部门也可根据情况安排、调度列车,与预约信息形成良性互动。

  这样的制度还有其他优点:对于临时出行的人,留少数余票即可;对于抽不中的人,至少他们也能提早打算,采取其他交通方式;至于作弊问题,则几乎不用考虑,因为,抽签系统实际上把分配票的权力更加集中了,开后门将十分困难。

  我相信预约和抽签制度能同时提升公平与效率,较为彻底地解决围绕车票的种种抱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