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的中国攻略

  中国是对日立集团贡献最大的海外市场之一

  2015年末,在中国拥有180家子公司、超过4万名员工的日立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总销售额为1.05万亿日元(约合590亿元人民币),约占到了集团总销售额的11%。中国因此成为对日立集团贡献最大的海外市场之一。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2016年底日立集团选择在北京召开全球董事会,并提出了未来在中国实现每年10.5%的复合增长率、2021年把在华销售额提升至1.5万亿日元(约合886亿元人民币)的目标。

  日立制作所执行役社长兼首席执行官东原敏昭和日立制作所中国总代表小久保宪一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透露,日立所瞄准的“中国商机”,正是中国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到的几个关键词:“健康中国”、“美丽中国”、“互联网强国”和“一带一路”规划。

  《瞭望东方周刊》:日立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未来?

  东原敏昭:目前的中国经济,正进入投资形式的转换时期——从以往注重产能的设备投资,转向注重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导的高效节能方向的投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亲身感受市场的巨变,并对中国事业战略进行探讨,我们在北京召开了全球董事会。

  小久保宪一:在日立中国1.05万亿日元的销售额中,85%是在中国生产、销售,并在中国获得利润的。

  过去,很多人把中国看作一个低成本的制造基地,完成生产之后出口到全球销售。但是这个阶段早就过去了。现在中国不但消费人口众多,而且拥有相当大规模的富裕阶层。我们的经营方针,是在这个非常巨大的市场上,为中国人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

  《瞭望东方周刊》:能否具体谈一下,日立在中国市场将重点开展的业务?

  东原敏昭:我们特别注意到,中国政府提出了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健康中国”战略、推动环保节能和城市智能化的“美丽中国”战略及提高数字化水平的“网络强国”战略。中国还在努力提升制造业水平,制订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与此同时,中国还倡导了中国企业与海外企业携手在全球开展事业的“一带一路”规划。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日立的中国事业将主要在两方面展开。首先,要持续加强以电梯和汽车零部件为中心的产品业务基础。同时,面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大发展,我们将继续加大装置、零件、材料等汽车零部件和电子设备产业方面的投入。

  2018年,日立汽车系统设在重庆的生产底盘类产品和发动机管理系统的新工厂将投入生产。此外,日立金属在中国制造稀土类磁石的合资工厂和日立化成旗下生产产业用铅电池的中国工厂也将在2017年投入生产。

  小久保宪一:中国政府“十三五”规划中提到的“健康中国”、“美丽中国”、“互联网强国”和“一带一路”将是我们未来开展业务的方向。

  比如说,打造“健康中国”,中国政府就要提升医院管理的效率。目前中国医院的经营管理效率还比较低,排队挂号时间长,看病时间短。我们有这方面的IT解决方案,可以提供帮助。

  再比如“美丽中国”,今后中国将加强环保力度,电动汽车会迅速普及。我们有电机、变频器等适用于电动汽车的优质产品,有望扩大这些方面的业务。

  节能方面,包括电梯、空调等楼宇设施,我们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来进行预兆式“诊断”,可以更早提醒更换有问题的零部件,节约成本和能源。

  中国建设“互联网强国”的战略中,包括有“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而日立早已经开始了“智能制造”的工作,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可以与中国同行分享。

  比如智能物流,中国的物流成本占到了GDP的18%,在全球范围之内都是物流成本较高的国家。日立有这方面的解决方案可以提供。

  日立还有成熟的站台运营系统和车站人流监测方案,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来确定包括车站内的电梯应该怎么设置才更安全这样的细节,从而降低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几率。

  还有“一带一路”——现在中国很多企业都在第三国开展业务,比如东南亚和中亚。日立愿意利用我们的全球市场运作经验和技术,与中国企业合作共赢。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陈言、记者戴闻名/日本东京、北京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