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毒城”哪家“强”

  瑞士人一直以内敛和保守著称,没想到他们用起可卡因来,如此豪迈

  每当雾霾锁城的时候,人们总容易想起有“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

  二战后的几场严重污染,让数以千计的人在浓密的毒雾中死于非命。严重污染让伦敦一度臭名昭著,随后政府下大力气治理,数年后伦敦重新恢复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甚至还有鲸鱼顺着泰晤士河的入海口一路逆流而上,这也被视为伦敦环境整治成功的标志。

  虽然伦敦的大环境没那么“毒”了,但小环境里的“毒”却有愈演愈烈之势。

  包括伦敦在内的欧洲城市,毒品的泛滥令人揪心。

  伦敦:地下水很“毒”

  近日,欧洲毒品与毒瘾监测中心对欧洲50个大城市进行了监控,在各个城市的下水道采取水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2015年伦敦下水道污水中可卡因浓度为909毫克/千人,而2014年浓度还是737毫克/千人。这一数据是指每日平均值。

  该机构的监控还有一个有趣发现,即“绝大多数城市在周末的可卡因浓度会高于平时”。这可以理解,毕竟周末的时候灯红酒绿,花样放纵,不少人玩得兴起就管不住自己,开始吸毒。可伦敦的特别之处在于,周末的时候可卡因浓度反而低于平时。

  这并不意味着伦敦人一到周末就开始享受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英国政府前首席毒品顾问大卫·努特解释说,周末伦敦可卡因使用量的减少是因为,“到了周末,富人们会离开城市,到他们的乡间别墅休假。”如此一来,平日里不小部分使用可卡因的“主力军”的战场就发生了转移,伦敦毒品的使用规模也因此缩小。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平日毒品使用多,也反映出伦敦的工作压力更大。比如,伦敦的通勤人口超过欧洲任何一个城市。有专家认为,也有不少人依靠各种毒品缓解工作压力。

  欧洲毒品与毒瘾监测中心使用的检测地下水的方式,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一个城市吸毒状况,相比之下,传统的问答式调查可能因为调查对象隐瞒、歪曲事实或误报而不够准确,且耗时耗钱。地下水显然不会说谎,也能反映长期的趋势。伦敦地下水很“毒”,也印证了伦敦毒品使用泛滥的现实。

  欧洲毒品与毒瘾监测中心的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英国国内类似调查的支持。英国学术领域和政府卫生保健部门专家组成的一个独立调查机构每年发布“全球毒品调查报告”。

  2014年度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西方国家中,英国可卡因使用者占人口的比例最高。研究人员在对7300名中产阶级、同时受过良好教育的英国年轻人进行调查时发现,有33.7%的人承认自己前一年曾吸过可卡因;22.1%的人承认曾在网上购买毒品,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国家中比例最高。

  按照官方统计,2012年至2013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有63万名非法吸毒者,研究者称这一数字大大低估了实际情况,但即便按这个数字计算,1996年以来,英国的吸毒人口也增加了两倍。

  安特卫普:“无聊”城市“毒峰”突起

  在不少导游手册里,比利时的第二大城市安特卫普均被冠以“无聊”二字。确实,似乎只有精研艺术史的游客,才会对那里走出的彼得·保罗·鲁本斯、安东尼·范·迪克和老彼得·布吕赫尔等大师的作品产生兴趣。可即使是这些引以为傲的艺术收藏,论分量也远远比不上英国伦敦的国家美术馆或者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不过,安特卫普终究有冠绝欧洲的一面——虽然这看起来并不光荣——那里是全欧洲瘾君子最密集的地方。

  下水道检测的数据显示,安特卫普的可卡因使用量每天均衡且稳定地处于高位,这使其能够超越伦敦,成为欧洲的头号“毒城”。

  欧洲毒品与毒瘾监测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安特卫普下水道中可卡因的含量超过伦敦将近6%。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城市是毒品集散地,毒贩遇到警察搜捕时会把大量毒品冲入下水道。

  此外,还有许多毒品例如摇头丸等,也会被地下工厂倒进下水道。废水中残留的毒品不仅仅来自吸毒者,也跟生产毒品的黑工厂的废弃行为有关,而这也表明,安特卫普不仅是毒品的集散地,还可能是毒品的加工地。

  近几年连续浮出水面的几起和毒品有关的案件,都证实了安特卫普在毒品流通和加工方面的重要地位。

  有一次,在比利时不同地区的6家食品店配送的盒装拉美香蕉里,相继发现藏有大量可卡因。比利时警方前后共没收了66千克可卡因,价值320万欧元。

  这批香蕉在安特卫普港口由一家总部设在比利时北部的运输公司接手运送。比利时警方表示,事件发生原因很可能是可卡因运输系统出现混乱,最终“被麻醉”的香蕉没有落到收货人即地方犯罪组织的手里,而是送到了发票上编造的地址上,即那几家食品店。

  被送错的“香蕉可卡因”仅仅是以安特卫普为中心的毒品网络的冰山一角,在这个城市,每天都有大量毒品被运送到各类分销渠道中——当然,也有微量的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流入了下水道,可这一小小的“分量”就足以奠定安特卫普“欧洲毒城”的冠军地位。

  对毒贩子和瘾君子来说,对安特卫普可不会感到导游手册里所说的“无聊”。

  苏黎世:湖光山色间的毒影

  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超过英国伦敦,成为全欧洲毒品使用最密集的城市,这已经出乎不少人意料。而在这张榜单上排名第三的城市竟然是瑞士的日内瓦,更是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要知道,瑞士人一直以内敛和保守著称,没想到他们用起可卡因来,如此豪迈。数据显示,在苏黎世的可卡因浓度达到722毫克/千人。

  除了苏黎世外,瑞士其他城市的居民在毒品消费方面也毫不逊色。调研结果发现,瑞士一共有4个城市进入了欧洲毒品使用榜前10名,其中包括日内瓦、圣加仑第和巴塞尔等。

  此外,卢加诺和伯尔尼也都强势进入了前15名。从这个角度看,虽然瑞士的城市并非全欧洲使用毒品最集中的城市,但毫无疑问,瑞士是使用毒品最集中的国家。

  正因为瘾君子集中,苏黎世一度出现了著名的“毒品公园”。在苏黎世火车站附近、国家博物馆后面,每天会聚集有上千人吸毒,成为彼时苏黎世的一大“景观”。当时,为了感化瘾君子们不再吸毒,苏黎世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和人道主义团体为瘾君子们在免费提供住宿的基础上,再为他们免费提供中、晚餐,食品发放地就设在博物馆后面的草坪上。

  但没想到的是,自从有了免费的中、晚餐后,这里变成了吸毒的公开场所,也成了国际上最大的毒品半合法交易市场。不仅瑞士的一些小毒贩来这里交易,欧洲的瘾君子们也来到这里,享受免费午餐。

  资料显示,估计每天在那儿的吸毒人员有1000人以上,加上来这里购买毒品后回家吸的人,每天大约有3000名吸毒者,这里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开吸毒场所。

  而且,瑞士对毒品的政策是打击贩毒行为,而对瘾君子不采取任何惩罚措施。所以,吸毒者们肆无忌惮,无所顾忌地公开吸毒。

  后来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苏黎世警察只好对这些吸毒人员采取“疏导”政策,不让他们在火车站附近集结,并将通往博物馆后面草坪的所有路都封闭起来,这才逐渐取缔了欧洲闻名的“吸毒公园”。

  尽管如此,瑞士政府依然对“无法控制”的公开吸毒现象采取了一种实用主义态度,如通过向吸毒者提供免费美沙酮和清洁的注射针具,以便降低犯罪率,也减少吸毒死亡率。

  瑞士前总统和内政部长露特·德莱富斯曾表示:“我们必须改变观念,引进公共健康的理念。所以,我们向吸毒者伸出了友好之手,让他们摆脱阴影。”

  或许是得益于宽容措施的“助力”,虽然瑞士人吸毒数量不低,但瑞士的吸毒感染艾滋病率和过量吸毒死亡率在过去十年里下降了50%以上,与吸毒有关的犯罪现象也大幅减少。

  文/张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