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防霾“爆品”如何炼成

  那些宣称能防雾霾的一次性口罩、活性炭口罩根本不起作用

  “抬头看看天才发现已无处可逃!”2017年第一天,北漂四年的杨齐(化名)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配图是一张戴着防毒面具的脸。

  和很多人一样,他在无奈和恐惧中捱过了那场从年末持续到年初、覆盖近五分之一国土面积的严重雾霾。

  杨齐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如今他已经养成了随身带一只口罩的习惯。

  自雾霾成为每年都会造访的常客后,口罩已经成了许多中国民众的生活必备品。

  口罩上一次火起来是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而10年后的2013年,由于持续出现的雾霾,口罩再次成为民众选购的“爆品”。

  对此,身为中国纺织业商业协会安全健康防护用品委员会秘书长的陈海达感受颇深。

  “2011年全国一次性口罩销量仅有2.88亿只,且近乎100%用于工业生产、医院防护等领域。但到2013年,国内民用口罩市场需求量猛增,在雾霾集中暴发的冬季,脱销成为一种常态。”陈海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行业研究机构中研普华给本刊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2016的3年间,包含工业用、医疗用、民用在内的全品类口罩年销量从12亿只一路攀升至18亿只,增长率远高于2012年之前,而主要增长源便是民用防霾口罩市场的旺盛需求。

  陈海达预计,随着人们对雾霾天气日益重视,防霾口罩市场的需求还在增加,预计每年仍会有30%左右的增幅,“过去几年国内新出现的口罩生产企业有500家左右,较以前增长了一倍。”

  逐利“游戏”

  令人担忧的是,尽管目前雾霾激发的需求令口罩市场异军突起,但整个行业已是鱼龙混杂。

  江苏省质监局2016年年底公布的一项针对160个批次防霾口罩的检测结果显示:高达61.9%的口罩存在质量问题。

  而普通消费者对此既不知情,也毫无辨别能力。

  “很多原来做工业或者医用口罩的企业都开发了防霾口罩,一些其他行业的企业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陈海达说。

  一个事实是,国内口罩行业品牌虽多,但多采用贴牌生产方式。

  “不需要有做口罩的行业经验,只需找个代工厂把加工好的产品贴上自己的品牌拿到市场上卖就行了。”一位要求匿名的行业人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国内防霾口罩的贴牌代工厂商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其中以浙江和江苏最甚。浙江义乌一家厂商的代工和贴牌品牌多达50个,其中不乏一些所谓洋品牌及国内知名品牌。

  浙江绍兴一家防霾口罩贴牌工厂的经理陈海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单个口罩+纸盒包装/塑料袋+2片活性炭的贴牌价是3.5元,“如果加个现在比较流行的呼吸阀,每只价格是3.8元。”

  另一家江苏苏州的贴牌厂商给出的价格更低,单只口罩的贴牌价最低只有1.8元,并称其产品同时符合美国和中国的双重标准,过滤效率至少在90%以上,不仅能防雾霾,还能防甲醛。

  “这些代工厂生产的防霾口罩从材质上看并无不同,区别仅在于颜色和包装形式,几天就能出货。”上述业内专家说。

  然而,由于代工厂多数“小、散、乱”,而一些品牌方只为赚快钱,对产品质量把控并不严格,许多工厂可能出现材料使用不合格、生产环节不卫生等情况,使得口罩的防霾效果大打折扣。

  不是所有口罩都防霾

  “不是所有口罩都能防霾。”主营口罩出口业务的上海港凯净化制品有限公司技术部负责人王艳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不过,她也坦言,面对如此之多的口罩品类,消费者如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确实难以正确选择。

  包括陈海达、王艳在内的诸多业内人士反复提醒,尽管医用和工业用一次性口罩一直受到消费者青睐,但其本身并不能防霾。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口罩密闭性实验室的检测显示:普通一次性医用口罩对于0.3微米颗粒物的透过率高达85.6%。

  “不管是无纺布还是棉布的一次性口罩多是为了防尘、防菌,不是为了防霾设计的,所以千万不要指望这类口罩能防霾。”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教授钱晓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另一消费者选购的热门品类——活性炭口罩,其防霾效果也远没有商家宣传的那么好。

  “活性炭口罩的作用原理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物理活性吸附,可有效吸附空气中的苯、甲醛等有害化学物质,但对于细微的颗粒物、粉尘起不到有效的阻挡作用,更不用说PM2.5了。”陈海达说。

  本刊记者此前送检的11款防霾口罩样品中,曾有一款活性炭口罩。该产品宣称防雾霾、颗粒物过滤效率在97%以上。但检测结果显示,该款口罩的PM2.5过滤效率仅有34.1%。

  防霾口罩并不难辨认,其最显著的标志是产品上标注了过滤效率(信息链接1)以及采用的国标、材质、生产日期等产品的生产及性能信息。

  这类口罩多使用无纺布材质制成,采用静电吸附和熔喷技术来过滤PM2.5,滤芯多由四层滤材组成,包括过滤化学物质和粉尘的前后两层无纺布、一层活性炭以及中间一层过滤细微颗粒物的熔喷滤材。

  “这种组合式的搭配使得不同的滤层能够发挥不同的作用,既可以过滤粉尘、化学物质等比较大的颗粒物,也能过滤PM2.5里的细微颗粒物,真正实现有效过滤。”王艳说。

  新国标改变了什么

  对国内的口罩生产商来说,在市场进入爆发式增长的第5个年头,转折也已来临——国家质检总局、国标委在2016年4月25日发布,当年11月1日起实施了《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国家标准GB/T32610-2016。

  这是中国首个专门针对民用防护口罩的国家标准。在此之前,国内外口罩品牌采用的口罩国标,实为专门针对工业安全生产的防护口罩标准——《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2626-2006)。

  和GB2626-2006相比,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国标有诸多亮眼之处。

  “一方面增加了产品安全指标,另一方面在关注过滤效率的同时也关注泄漏率。”该标准的主起草人、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会长李桂梅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在安全性能上,新国标对甲醛、染料、微生物等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因素作了详细规定,要求口罩不应使用再生料,不能使用含高毒性、致癌性或潜在致癌性物质的材料,其他限制使用物质的残留量也应符合相关要求。

  而在性能指标上,新国标将以往过滤效果和泄漏率两个单项衡量指标整合成一个统一指标——防护效果,以此来判断口罩质量的好坏。

  李桂梅说,这样调整的原因是,口罩厂商以往只会选择标注过滤效率来吸引消费者购买,而故意不标注泄漏率,“但泄漏率也直接影响口罩的过滤效果,如果口罩跟人脸的切合度不高,过滤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考虑到佩带者的舒适度以及行走时的安全性,新国标规定,口罩的吸气阻力≤175pa、呼气阻力≤145pa;口罩下方视野应不低于60度,避免因口罩拱形设计过高影响佩戴者的视线。

  该标准最受外界好评的,还是引入了分级指标,根据空气污染程度将口罩的防护效果分为A、B、C、D四个级别,比如在2017年元旦前后的重度雾霾期间,民众出门就需佩戴最高级别A级防护效果的口罩。

  “大部分情况下,民众只需佩戴B、C两级口罩即可满足需求。”李桂梅说,这种分级使得消费者可根据空气质量情况选择佩戴合适级别的口罩,使吸入体内的空气质量达到良及以上水平。

  不过,该标准也明确标称“不适用于儿童用口罩”。对此,李桂梅的解释是,少年儿童的身体特征差异性较大,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实验数据积累还有待完善,“下一步将考虑制定专门针对儿童口罩的标准。”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该标准为推荐性国标,这就意味着生产企业可以选择执行或者不执行。

  “我们希望消费者在选购时更多考虑采用新国标的口罩,因为它更严格地要求生产者,这样也能促使生产商都采用新国标。”李桂梅说,不管怎样,新国标的出台都会促进整个行业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竞争环境的改善。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元元/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