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团”混战空气净化器

  在尚缺乏完善标准、系统制度的空气净化器领域,已有近千个品牌

  2016年12月4日以来,中央气象台和北京、河北等省市接连发布雾霾橙色、红色预警,断断续续近一个月。

  空气净化器品牌“三个爸爸”联合创始人兼CEO戴赛鹰已经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更新了6次“产品缺货、即将补货”的消息。

  “各个销售渠道对货品的需求达到了超乎想象的饥渴程度。就在今天上午,我们卖得最好的一款空气净化器9点钟刚在京东商城上补了110台,10点半就一抢而光。”戴赛鹰在2017年1月5日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透露。

  豹米科技CEO徐立恒也有几分焦虑,年底上游工厂往往工人短缺,物料跟不上,空气净化器产品生产面临着一些问题。

  “尽管公司对秋冬季的产品销售作了大胆预估,进行了充分的备货,但一天销掉几天生产量的去货速度,还是让所有的准备都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徐立恒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朱焰对《瞭望东方周刊》分析,“前两年,雾霾来了,空气净化器销售量就激增。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到,对抗雾霾将是一场‘持久战’,所以市场需求是在整体进入了稳步、持续上涨阶段的基础上有节点的暴发。”

  “千团混战”

  智研咨询的发布数据称:2014年中国空气净化器年销量为398万台,较2013年同期增长59.2%;2015年国内空气净化器销量650万台。

  另有数据显示:2016年1~6月,中国空气净化器总销量约为450万台,比2015年同期增长了58%,相当于北美市场2015年全年总销量。

  上海市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总站实验室主任沈浩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预计未来空气净化器会像空调、电视机一样,成为老百姓家庭中必不可少的一件电器。

  “以2015年全年650万台的销量来算,中国室内空气净化器的普及率还不足0.1%,与这一比例超过20%的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这意味着中国的空气净化器市场还有着十分广阔的增长空间。”沈浩说。

  早在2013年,空气净化器市场就吸引了众多掘金者。除了美的、格力等传统家电厂商外,小米、联想、果壳网等互联网企业也积极入局。

  徐立恒给出的相关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空气净化器市场品牌数不过五六十个,到2015已攀升至六七百个,截至目前保守估计在千个左右。

  然而,在尚缺乏完善标准、系统制度的空气净化器领域,众多的跨界者及趁热捞金者,难免令市场鱼龙混杂。

  2016年10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关于2016年空气净化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情况的通报》显示:8个省(市)56家企业生产的61批次产品中,有14家企业生产的15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24.6%。不合格产品的主要质量问题涉及安全指标、性能指标和电磁兼容指标3个方面13个项目。

  2016年1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曾从北京不同渠道购买到单价1111~9990元不等的16个品牌24款空气净化器送至中国家电研究院实验室检测。

  抽检结果显示:怡口(Ecopure Air)空气净化机和戴森(Dyson)空气净化风扇的净化能效较低;夏普(SHARP)加湿型空气净化器、三星(SAMSUNG)和飞利浦(PHILIPS)等3款样品颗粒物累积净化量(CCM)等级被测出虚标;三星、LEXY莱克等品牌净化器的甲醛去除能效较差;科沃斯(ECOVRCS)移动空气净化器被测出虚标颗粒物洁净空气量(CADR)。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戴赛鹰感到意外的是,被挂上中消协或者国家质检总局抽查“不达标”榜的知名外资品牌,在销售上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在关于室内环境安全、身体健康的产品上,消费者似乎更迷信国外的品牌。”他告诉本刊记者。

  对此,朱焰认为,抽查本身有偶然性,对于空气净化器产品来说,百分之十几的抽检不合格率也属于正常范围,“从国家质检总局的抽检结果来看,抽查的大、中、小型企业数分别占抽查企业总数的48.2%、25%、26.8%,不合格产品检出率分别为10%、43.7%、33.3%,说明大品牌的品质保证还是更高一些。”

  然而,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在品质之外,性价比是首要的考虑。

  “空气净化器产品的毛利率在50%以上,相比于空调、彩电等家电30%、15%的毛利率,这已经是个很高的水平,国外品牌的毛利润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再高20%以上。这纯粹是品牌溢价。”戴赛鹰说。

  沈浩则认为,“外资品牌不一定是原装进口,市场上能见到的纯进口产品很少,基本上还是国内工厂代工,同时,由于这些大品牌产品种类多、代工厂多,品质上其实很难控制。”

  实际上,本刊记者2014年年底的调查就发现,当时国内市场热销的夏普净化器产品产自上海,松下的空气净化器工厂位于广东顺德,飞利浦的中低端空气净化器在珠海生产,大金的空气净化器则由格力代工。

  然而,同为国内生产,洋品牌的价格却要比国产品牌高得多。在多个线上平台,飞利浦、夏普、Blueair等洋品牌单价多为3000元左右,而国产的多在1000元左右。

  空气净化器业内人士王康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江浙地区代工厂的单台空气净化器贴牌价在500元左右,量大甚至可以做到更低,“所以,消费者不要觉得价格越高产品越好,其实差别并不大。”

  滤网是心脏

  如果从空气净化器诞生的1823年算起,这种起源于消防用途、后来被用于放射性物质研究实验室,再后来进入家庭、写字楼的设备产品,已经过了近两百年的发展、演变。

  从技术区别上来看,空气净化器主要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物理过滤型的,一种是静电集尘型的。前一种是利用空气净化器将室内空气吸进来,通过HEPA过滤网将细颗粒物如PM2.5、PM0.3等进行机械拦截,然后再把新鲜空气输送出去;后一种则是通过高压放电让颗粒物带上电荷,然后通过机器内置集尘盒释放异性电荷吸收颗粒物。

  沈浩介绍说,目前市场上90%以上的空气净化器厂家使用的滤网过滤技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二战期间已经出现的HEPA滤网技术上更成熟、使用更安全,而静电集尘型的容易产生臭氧。

  “只要超过一定的电压,形成电流之后会有一部分氧分子变成臭氧,就会容易超标,这点上很难控制到位。不愿意冒安全性风险,再加上好的静电净化机研发成本很高,所以大家不太使用这种技术。”沈浩说。

  3M公司在给《瞭望东方周刊》的回复中介绍说,空气净化器的核心部件在于滤网,它的材质直接影响着空气净化器的性能与使用寿命。一般来讲,滤网的过滤等级越高,阻力越大,相应的风机体积、噪音、能耗也会越大,这就考验到厂商的生产工艺。

  “目前国内厂商采用的滤网如果有标注等级的话,一般是欧洲标准,分17个等级。从材质来看主要有化学纤维和玻璃纤维,这两种都能做到H12、H13的过滤等级,也就是一次屏蔽99.5%、99.97%的细颗粒物。但是玻璃纤维阻力太大,如今市面上的空气净化器所使用的主流滤材,比如日本东丽、美国3M、国产滤材、韩国滤材多为驻极聚丙烯材质,不可清洗,直接更换就可以了。”沈浩说。

  据了解,净化材料在整机成本中的比重超过50%,如果控制了滤芯的价格,整机的成本就会降低。而不同等级的滤网价格相差很大,市场上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的情况并不鲜见。

  “比如很多产品都说用的是3M滤芯,实际上用的是国产滤芯。因为这样宣传才能定出高价,提高利润。”一位不愿具名的空气净化器资深业内人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实际上,如同一个好的厨师不一定非得用珍禽、海鲜才能做出美味一样,好的空气净化器也不意味着一定要买最贵、最好的滤网。

  “对消费者来说主要还是看整机效果。首先是看它所执行的标准是什么,再按照标准规定的标注项目,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来选择就可以。”朱焰对本刊记者介绍,目前国家关于滤网的标准正在制订过程当中,未来空气净化器产品中滤网的过滤性能、滤网的更换频率等指标都将单标出来,供消费者参考。

  两项核心指标

  2016年3月1日,空气净化器新国标(GB/T18801-2015)正式公布执行。

  GB/T18801-2015明确了净化器基本技术指标和核心参数是“洁净空气量”(CADR)和“累计净化量”(CCM),对产品的适用面积、净化寿命的计算、产品标注内容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在此之前,消费者购买空气净化器的时候看到最多的产品标识是,PM2.5、甲醛等净化率、去除率达到99.99%一类的商家宣传。实际上对于空气净化器来讲,净化率、去除率这种指标均是相对指标,并不能体现净化器的真实净化能力。”作为新国标起草人之一的朱焰告诉本刊记者。

  “CADR值越大,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率越高。选择多大CADR值的空气净化器合适,则要根据自己房屋面积来定。如果一个大房间放一个适用面积小的空气净化器,起不到多大作用。”沈浩告诉本刊记者。

  除了净化效果,GB/T18801-2015还规定了空气净化器的“使用寿命”,即CCM。

  “有这两项核心指标,市场上宣称除甲醛率、除PM2.5率的空气净化器基本上已经见不到了。不过对有意在空气净化器领域长期发展下去的企业来说,国标只是需要遵守的底线,如何凸显自己的差异性优势,才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朱立恒告诉本刊记者。

  实际上,如同买一辆汽车除了要看价格、油耗等基本指标,也要考虑驾驶舒适性、后期维修维护成本等一样,消费者选购空气净化器时还会对比不同产品的能效水平、噪声限值、操作便捷性等指标。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空气净化器市场,颜值、智能操作模式、室内PM2.5数值显示等外观和功能,已经成为众多品牌比拼的重要项目。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单素敏/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