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表:催生全球最大市场

  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使得中国在民用价格区间内,成为全世界民用激光散射测量技术的中心

  在汉王蓝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王蓝天)位于北京昌平区新元科技园的研发中心,地上、办公桌上堆满了霾表——便携式空气质量检测仪。技术人员在紧张地对这些产品作最后的标定。之后,它们将被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这一轮雾霾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我们的霾表销量激增,经常需要加班加点赶工。”汉王蓝天联合创始人吴红疆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这并非孤例。

  “进入2016年12月份以来,我们基本上就处于零库存状态,产品运来一批就会被马上发出去。”原点生活(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原点生活)CEO李牧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其公司于2015年推出名字为origins的霾表,但中国的消费者更喜欢称之为“镭豆”。“大概是因为我们的产品使用的是激光技术,它的英文表述Laser的音译是镭射,外形设计又像豆子一样可爱。”李牧如此解释“镭豆”的由来。

  2015年起,霾表成为热销的抗霾产品中的新晋之秀。

  “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使得中国在民用价格区间内,成为全世界民用激光散射测量技术的中心。”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司书春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火遍大半个中国

  2014年10月,汉王蓝天在京东发布其第一代产品。

  “但当时反响平平,没有多少人购买。”吴红疆回忆说。

  因此,他不得不转变销售策略,将目标客户从C(customer)端个人消费者,调转为从事空气净化的B(business)端企业。

  当时,一些定位中高端的空气净化器虽然净化效果不差,但由于缺乏品牌影响力,终端销售并不理想。因此,吴红疆找到这些厂商,希望能进行一配一的销售,即一台空气净化器配一部汉王蓝天的空气质量检测仪。

  有了检测仪的数据,消费者更容易直观感受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空气净化器的销售也变得更容易起来。

  “配上霾表之后,空气净化器的终端销售基本上半个小时就可以达成交易,是之前所用时间的一半。”对此,吴红疆显得颇为自豪。

  汉王蓝天的第一次销售高峰,通过这种搭配空气净化器销售的方式得以实现。

  2015年起,民众对于空气质量的关注明显提升。

  吴红疆对市场的感知来自于2015年9月起C端销量开始猛增——截至2016年6月,汉王霾表累计销售收入过亿元,仅2016年12月的销量就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3倍。

  北京攀藤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攀藤科技)则把目光聚焦在了霾表的核心部件——传感器上。

  “2013年我们就觉得PM2.5的检测极具市场前景,未来民用会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攀藤科技CEO周志斌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称。在此之前,攀藤科技一直从事检测有毒、有害气体的传感器生产。

  攀藤科技提供的数据显示,其2016年每个月的销量基本上都是2015年同期的4~5倍。

  2014年,同样出于对雾霾催生的产品及服务市场的判断,李牧和另外两个合伙人一起创立了原点生活。而在2015年推出“镭豆”后,其销售数据也经历了一条令人兴奋的增长曲线。

  “产品上市以来,销售情况一直表现良好。尤其是2016年6月以来,每个月的销量都翻倍增长。”李牧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目前,“镭豆”的产品不仅通过京东、天猫、亚马逊等电商平台进行销售,也成为唯一进入苹果店销售的中国产品。李牧透露,一些超市也在主动找他,要求进行代销合作。

  红外霾表测PM2.5靠谱吗

  “霾表实质上就是一个颗粒粉尘传感器。”柒贰零(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项立刚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称。

  就检测原理而言,霾表目前有两种:红外粉尘传感器和激光粉尘传感器。

  前者的原理是通过LED光源感应空气中颗粒物产生的干扰,并通过通光率,依靠算法模拟确定空气中粉尘粒子的浓度。

  吴红疆介绍,红外传感器此前一直应用于工业领域,用以检测空气中的粉尘浓度。其对大颗粒的探测较为准确,能够检测出PM10,但对于小直径的颗粒物并不敏感。他认为,红外传感器实际上很难检测出来PM2.5。

  司书春告诉本刊记者,由于红外技术难以分辨出直径过小的颗粒物,当空气中的PM2.5浓度较高时,其检测结果反而可能会比较低。

  从事环境系统销售工作十余年的姜源斌也坦承,红外技术不具备检测PM2.5的能力。“因为一般的红外检测仪都没有风道设计,没有流量产生,就没有计数单位,也就无法体现每立方米空气中有多少颗粒物。”姜源斌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因此,2014年以来,随着激光散射检测技术在民用领域的普及,红外技术逐渐被淘汰。但本刊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发现,仍有一些在售的红外霾表。

  取代红外技术的激光传感器则是利用激光光源照射空气中的颗粒物,使之变成光点,然后由光电二极管将光信号转化成为电信号。

  “类似于在阳光的照耀下,人们以肉眼同样能看到漂浮在空中的尘埃一样。”吴红疆比喻道。

  空气中的颗粒物就像是公路上不同类型的车辆,有大有小。激光传感器可将不同大小的颗粒物进行区分,检测出不同直径的颗粒物。

  司书春强调,虽然霾表最终呈现的是空气中PM2.5的浓度,即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PM2.5的微克数。但实际上激光散射技术检测的是空气中颗粒物的直径和个数,然后用颗粒物的个数乘以每个颗粒物的质量,得出样本空气中颗粒物的总体质量,再除以样本空气的体积,即可由此计算出检测区域内的PM2.5浓度。

  “在民用领域,激光传感器算是高精度的检测仪器。”司书春认为。

  测量不难,测准很难

  关于霾表普遍检测不准、一致性差、稳定性不足的指责,一直存在。

  姜源斌曾在北京净化设备展上见到,同样的环境下,一个霾表显示PM2.5的浓度是40(微克/立方米),另一个则显示为20。

  司书春坦言,相比于售价几十万元的专业检测设备,霾表的检测精度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对空气质量检测来说,测量不难,测准却非常困难。

  他介绍说,在环保和工业应用领域,精度最高的空气质量检测方法是传统的称重法。但这种方法操作时间较长,且对操作者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所以即便是环保和工业上,运用得也并不多。

  环保和工业中应用较多的是微量振荡天平法和β射线法。但这两种检测设备价格低则数十万,贵的甚至可以达到上百万。

  相较而言,虽然家用霾表低廉实用,但如果没有办法排除空气湿度和颗粒物反光系数的干扰,在检测精度上确实会存在一些问题。

  当空气中的湿度变大时,因为带着水汽,空气的通光性变差,霾表检测的数值往往就会偏高。

  对此,吴红疆坦承,在极端的天气下,空气湿度确实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较大偏差。

  司书春的实验数据显示:当空气的湿度为100%时,一些品牌的霾表检测结果比官方公布的结果最多相差一倍。也就是说,如果官方公布的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50微克,检测仪的检测结果最高可能是100。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个偏差并不算大。”司书春强调。

  不同的传感器,不同的检测值

  姜源斌认为,不同品牌的霾表之所以检测值不同,根源在于传感器不同。

  周志斌指出,一些传感器只能大致区分颗粒物的直径在2.5微米以下,而没有办法作更详细的区分,这就有可能把直径不足2.5微米的颗粒物按2.5计算其重量,从而产生误差。

  同时,成分不同的颗粒物反光系数不同,而有些传感器在数个数时,无法捕捉到波长较短的颗粒物,从而导致计数不准。

  检测数据的显示还与算法有关——选择什么样的校定标准,得出多大的标定系数。

  “这就要求厂家要充分了解当地空气中颗粒物的成分,但并不是所有的传感器厂家都能做到这一点。”姜源斌说。

  司书春进一步解释说,不同物质成分的密度不同,因此同样直径大小的颗粒物质量也有不同,“不能用同一个标定系数全国通行。”

  原点生活的研发团队正在着力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的方法是采集不同地区的空气样本,进行颗粒物成分鉴定。然后不同的地区配合不同的算法,尽量提高检测仪的精度。”李牧告诉本刊记者。

  他介绍说,前不久上海某大学的一项实验表明,以与北京地区相配套的算法检测上海的空气质量时,绘出的空气质量曲线与上海市官方公布的曲线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当换成与上海相配的算法时,两条曲线基本实现了重合。”

  司书春认为,霾表作为家用的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完全能够满足民众对于空气质量监测的基本需求。

  行业亟需标准

  随着霾表市场的火爆,一些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涌入。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行业乱象渐起。

  吴红疆承认,确实有一些从业者是闻利而来。他透露,目前霾表行业中,90%以上的企业没有生产工厂,“就是通过代工组装进行产品生产。”吴红疆说。

  姜源斌也指出,几乎所有销售霾表的品牌都没有研发团队,也不生产霾表的核心部件PM2.5传感器,而是通过外采传感器,配上外壳和显示器进行销售。

  “今天的霾表行业,正在重复之前空气净化器的老路,进入乱象丛生的混战阶段。”吴红疆这样认为。

  本刊记者在几大电商平台搜索发现,目前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的霾表有几十种,其中仅淘宝平台可搜索到的品牌就有近20个。价格也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但价格几百元的产品,其检测精度不一定比几千元的差。”司书春指出。

  李牧称,仅就售价这一点,就大有文章。据李牧介绍,原点生活要养十几位研发人员,靠代工生产,而“镭豆”的定价为499元。

  “市场上大部分同类产品这个价格都可以做出来,但还是有一些产品卖到了数千元。”李牧透露。

  吴红疆则指出,目前市场上的霾表生产企业大多为创业企业,上规模的企业只有五六家,“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整个产业还没有来得及发展就陷入了乱局。”对于行业的发展,吴红疆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正因为如此,批评者强调,霾表的热销不过是一些厂家利用民众对于空气质量的担忧,进行概念炒作。

  对此,业界建议,尽快制定家用室内空气检测设备的国家标准,推出完整统一的行业标准,设置行业准入门槛,净化霾表市场。

  吴红疆判断,业界呼吁出台的国标至少要在2年以后才有可能出台。在他看来,只有行业发展成熟了,技术稳定了,国家才能够制定相关技术标准。

  但司书春认为,即便是目前还没有霾表的国标、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也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无标准可依。“可以参考执行环保级检测设备的国标。”司书春强调。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辉辉/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