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相逢,终会到漓江

  漓江两岸,山陪伴着水,水守候着山,山是水的影子,水是山的期待,山与水永不分离。

  好多年前,母亲曾带我去北京拜访过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他常年游荡在世界各地,很少有能真正停驻的地方。在我看来,那时他可以叫浪子。后来我才知道“浪子”其实是变相的贬义词,就是找不到事干,一天在外面瞎晃。

  从他的侃侃而谈中,我对这种没事瞎晃悠极为羡慕。更羡慕的是他居然可以从一花、一草甚至是树叶掉落、夕阳西下延伸到皮下三寸的地方,矫情得恰到好处。

  我也够单纯的,便问他,“这么细腻的文字出自男性,怎么都觉得太过阴柔。”他笑着说,“我本就是一个温柔的人,这世间并不只有女性才能温柔,当然,把温柔和你的情绪落在笔尖,懂的人自会欣赏。”

  后来断断续续地又看着他出了十几本书,书里的好多话我都想抄在随身带着的小本子上,然后幻想着有一天在他的年岁时,也能看过那么多风景和爱过那么多人。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也开始慢慢地受他影响,喜欢去很多地方,走走停停拍拍照也好。不过也许是去过的地方还不够多又或是爱的人太少,总是缺少一些调调。某一天终于忍不住了向他请教,隔了好久才收到他的回复,“我在亚马孙,信号时有时无。接着写,无论何时你写的都是心中的那片森林。”

  不过真的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提笔写在路上,可能因为没有去合适的地方,没有合适的心情,直到去了桂林。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有山有水,更重要的是就像有人写的那样,“百里漓江,百里画廊。如今,我终于有幸做一回那‘百里画廊’里的画中人了。”

  一江渔火满江红

  桂林出现在我的记忆范围一共有两次,一次是小学四年级时教版课标本第八册课文的那篇《桂林山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光潋滟的西湖,却从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还有一次是父亲出差去桂林,那时候的我已经读大学了,他给我拍了一段《印象·刘三姐》的视频,视频里面的桂林山水像是被施了魔法,父亲当时在电话里告诉我,“你要学学老谋子如何将色彩玩弄于指尖的。”

  就是这两次,桂林山水在我的脑海里编制了一幅“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画面。

  如果在百度搜索词汇,在一秒钟会找到桂林约22,800,000个相关结果,在这里面多数都会提到“桂林山水”四个字。

  字典解释桂林,说它属于天地造化,是地质运动的产物,经历了几亿年的艰难孕育。其地处岭南山系西南部,两侧高、中部低,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处在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的岩溶盆地中。而在几亿年的演变中呈现出无言大美,诠释着钟灵毓秀的生命气象。

  正因为地质运动,造就了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此外还有瀑布、流泉、险滩,以及古榕之怪、画山之奇、冠岩之迷、半边渡之绝的特点。

  也许是徜徉于桂林的青山绿水,无数文人墨客在山崖石壁上、在岩穴洞府中、在山涧溪流间留下了大量诗文、题刻。其中,“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别意猿鸟外,天寒桂水长”、“江山惹得游人醉,印入肝肠都是诗”都是千古诗句。

  不过最有名的还是那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如果说阳朔是桂林之魂,那么漓江就是阳朔的心脏。漓江不像大海汹涌,没有长江的激荡,蜿蜒曲折,温柔娴静,一路浅吟低唱、缭绕滋润,由北向南,又由南向东,最后汇入珠江,流向大海。

  坐着竹筏,荡漾江上,看着两岸的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层峦叠嶂,千姿百态,伴着夕阳西下,江面波光粼粼。而后“两江四湖”上的奇峰倒影,错落有致的亭台楼榭,灯火阑珊,简直美轮美奂。

  当然美的不仅是大自然所赐予的风景,当六百多名来自漓江沿岸五个村庄的渔民,白天在漓江上劳作,晚饭后划着竹排来出演由张艺谋执导的《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演出时,两公里的漓江水域,十二座背景山峰,广袤无际的天穹,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剧场。听闻剧中还有来自偏远山村的少数民族姑娘演员,原始的嗓音,朴素的舞蹈,在青山绿水之中极为真实。

  远方山峰间传来刘三姐的歌声,“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啊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险滩弯又多啊弯又多。”夜幕下的漓江,那首电影《刘三姐》的主题曲几十年依旧悠扬高远,一叶轻舟载着漓江的女儿从山间水面缓缓飘来,歌声在山间回荡。

  神秘莫测的天籁银铃、红红火火的舞动红绸,撑起竹排、撒开鱼网、牵着耕牛,青山、绿水、竹林、木楼、月亮,置身其中既觉得像是在跨越时空,也像是时光倒流。而我,也终于亲眼看到了父亲曾让我学习的用各种色块和光线来表达情感、理性与文化的画面。

  米粉情结

  来到桂林,就不能不吃米粉,毕竟作为桂林名片之一桂林米粉且成为继“兰州国际”、“沙县国际”之外的又一大“国际饭店”。

  我爱吃米粉,可以说爱到了一个境界。大学的时候曾持续一个学期每天早上都吃一碗米粉作为早饭,当然有时候我会戏称这是自己的专一。所以每当一个地方的名小吃有米粉这种食物的时候,我简直想高唱《小幸运》。

  关于桂林米粉有一个传说,当年秦始皇派史禄率民工开凿灵渠,灵渠修通了,秦始皇由丞相李斯陪同微服游览桂林山水。秦始皇有个嗜好,爱用鲤鱼须、鱼肚来下酒。到漓江后,被漓江里的鲤鱼竟然用手就可以捞到大吃一惊,于是杀了成千上万条鲤鱼。

  漓江里的鲤鱼王发怒,要把秦始皇的游船拱翻,让他葬身鱼腹。河伯知道了,警告鲤鱼王说,帝王之事不能乱来,还是尽快想别的办法为妙。鲤鱼王急中生智,用大米磨浆制成了鱼须(米粉)、鱼肚(切粉)。秦始皇吃了,拍案叫绝,从此桂林米粉就问世了。

  桂林米粉与同负盛名的江西米粉、湖南米粉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的地方在于制作米粉的用料不同。桂林米粉分为生菜粉、卤菜粉、酸辣粉、马肉米粉等,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茴香、桂皮等18种香料,有白、嫩、爽、香等特点。

  据资料显示最原始的米粉压榨机,上面的“离合器”完完全全就是秦时的农具“耒”的形象。资料记载,过去卖“担担米粉”的小贩都是穿着木板鞋上街的,木板鞋在石板路上发出的响声,就象是小贩在叫唤“米粉、米粉”的有声广告。

  后来桂林米粉到了清代和民国年间,可谓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清朝时,桂林炒粉、卤粉以及汤粉,吸引了无数的回头客。到了民国年间,尤其是抗战时期,桂林米粉更是名声大噪,用著名桂剧表演艺术家兰魁先生的话说是:“你千急莫讲,一讲口水就流。”

  到了今日,桂林米粉派生出凉拌粉、酸辣粉、三鲜粉、牛腩粉等等,除了遍布全国大街小巷之外,还有了三天三夜说不完的话题。

  铁马金戈入梦来

  如果说桂林米粉和桂林山水是桂林最为重要的两张“抬头”,其实他们忘记了桂林这座城市还拥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夏商周时期,百越人就在此地居住。秦置桂林郡,这是桂林名称有史料记载最早的起源。汉朝在此设始安县,隶属于零陵郡,之后南朝改为桂州而后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宋后期改为静江府,明清属广西桂林府。直到1940年,正式设立桂林市。

  不仅如此,桂林还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早在秦始皇时期,其为统一岭南地区,就通过开凿灵渠沟通了漓江和湘江,通过漓江把大批军队、粮草、装备运送到岭南,最终统一岭南地区。

  古人云,“东韶关,西严关,岭南两雄关。”严关形势险要,呈“万峰金锁”之势,扼“楚粤之喉”,也是由湘入桂的天险关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有“岭南战事,尝系于此”的说法。也因为这里的特殊地理环境,这里也成为了南北气候炎凉的分界,有诗为证,“北雪南雨飞不过”。

  古往今来,在这片土地上,曾挥旗扬鞭,也曾金戈铁马。虽然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雄风犹在绝壁崇山之中,山之刚与水之柔、山之静与水之动、山之灵与水之秀,任由我们去欣赏去享受。

  人在桂林,观山如读史,看水如沉思。也许正如有人说的那样,“漓江两岸,山陪伴着水,水守候着山,山是水的影子,水是山的期待,山与水永不分离。”

  文/曹旻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