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凝固的时间点温暖困顿的生活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节日,生活
  • 发布时间:2017-06-27 10:52

  端午小长假,我踏上回乡之途,虽不是归心似箭,但仍充满期待。期待母亲准备的一桌对味菜肴,期待亲人间久久不散的宴席,期待孩子们萦绕桌下的欢声笑语。

  并不喜欢热闹的我却偏爱过节,每逢传统节日,常会回家看看。环顾周遭,喜欢过传统节日的年轻人真不多,要么囿于距离太远,无法每次都与亲人团聚;要么把节日过成了加长版的周末,在朋友圈晒旅途中的美景和美食。

  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去年发布了一份中山市民节日观调查报告,结果显示,80后、90后热衷于过西方节日;而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的,66岁以上人群最多,26至35岁的中青年群体最少。

  可见,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度实在不高,甚至还有这样一种论调:不要总在过节时才想起珍视身边人,要把平常的每一天都当成节日过。可问题是,有多少人真能天天过节,让每一天都焕发生机?连把生活过得像首诗的英国作家毛姆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事情做到结尾还能同刚开头一样有趣,杯底残酒还能像第一口那样甘美,那生活该有多么美好!”

  所以,日常生活需要节日这一调味剂。我们暂且搁置传统节日与西方洋节之辩,不去探讨应怎样传承习俗,而是去追问,我们为了谁过节?应该是为了珍视之人,也为了自己。

  节日不同于假日,假日是自己的,比如年休假,而节日属于所有人。节日来临前,人们默默倒计时,抛开日常的琐碎、腾出一份好心情给即将到来之人。远方一通询问归期的电话,会让这种期待之心更胜。于是每年春节,总有人通宵达旦地在冽冽寒风中苦守那一张张归乡的车票,也有人搭伴结伙地行进在浩浩荡荡的返乡摩托车队中,因为远方,有他们的牵挂。

  这种牵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古有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亲之憾,亦有姜夔“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的团圆之喜。在当代,就连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任期间,也总会把感恩节的假期留给家人,和其他普通国民一样,以观看美式足球和享用美食的方式享受假期。

  过好节,不仅成全了珍视之人,更取悦了自己,能把平淡无奇甚至一地鸡毛的生活偶尔过得诗意盎然。节日中的某些瞬间可能永驻我们记忆中,当遭遇困境时,这些瞬间也许就会跳出来,给予我们慰藉。比如端午节时,父母总为你熬制一锅艾叶水沐浴;中秋节时,家里某个角落总能闻到你最喜欢的桂花香;元宵节时,兄弟姐妹相约“偷青”,那种当了“小偷”还被祝福的刺激感足够回味一生……

  节日为我们制造了很多回忆,凭着这些回忆,我们与过去对话,为未来打气。诗人华兹华斯称这样的回忆为凝固的时间点,他说:“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若干个凝固的时间点,让我们在困顿之时为之一振,并且弥漫于全身,让我们不断爬升;当我们身居高处时,激发我们爬得更高;当我们摔倒时,又鼓舞我们重新站起。”

  我们实在太需要这些凝固的时间点。今年端午节过完,我正准备返程时,母亲气喘吁吁地跑来送行,还给了我一包她临时买的雄黄粉末,让我回家后泡酒给孩子抹一抹,可以驱邪。这包雄黄,成了凝固的时间点,与节日无关,与想念有关。

  文/刘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