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基层干部“机关病”咋防治?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基层干部,机关病
  • 发布时间:2017-06-27 11:17

  当下,“机关病”已成为困绕基层政府的常见病症。它的主要症状是“庸、懒、散、浮、拖”,也即人们常说的“懒政、怠政、庸政”、“为官不为”。随着治理力度的加大,人们发现,“机关病”变异了:原来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变成了“门易进、笑脸迎、事不办”。

  与腐败相比,“机关病”虽不是“心腹大患”,也称得上“顽疾”。它影响工作效率、影响干群关系、损害政府公信力、影响团结协作。那么,“机关病”病因何在,该如何防治呢?

  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事者变成了“机关油子”?

  宗旨意识淡化是根本原因。现实生活中,一些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化,不把工作当做毕生追求的事业,而是当成谋生的手段、无奈的选择,工作中遇到问题绕着走。由于理想信念动摇和宗旨意识淡化,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事务,往往就会觉得负担重、压力大,产生职业倦怠,就会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太平官”心理,就会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旁观者”心理,出现“软、懒、散”问题。

  “形式主义”诱发“机关病”。在一些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身上,很容易发现形式主义问题。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一些机构不考虑基层实际,头天布置工作,第二天甚至当天就要求报数据材料,使基层疲于应付,从而造成以“形式主义对形式主义”等不良现象。工作责任压不实,“浮、拖”就容易出现。

  激励机制不完善。很多机关为求稳定,在考核中走过场,奖励分配“吃大锅饭”,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干得越多,责任越大,出错机率也更大,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愿意多干了。由于激励机制滞后,一些长期需跑基层的干部也不愿下去了,部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大大减退,成了“机关油子”。

  追责机制不健全造成反复发病。一是取证难。比如何为“庸”,少有定量标准。再如推诿扯皮既然会发生,涉事人员就找得到理由,如职责不明、多头管理等,追责较难开展;二是涉及广。对“机关病”,基层机关不少人习以为常,追责中常因“罚不责众”而使追责不彻底;三是处罚难。“机关病”所涉事务很具体,有时事也很小,纪检机关追责时,也常比较为难,追责过重易引起质疑,追责过轻警示作用又不明显。追责机制不健全,使“机关病”长期未能根治,反复发作。查得严时好转,不严时死灰复燃。

  内外监督,让“机关病”无处藏身

  加强教育,提升宗旨意识

  建立完善的公务员培训教育制度。重点围绕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的巩固提升科学设定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周期性、循环式、体验式地推进教育培训,提升培训实效。

  营造崇廉尚实、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通过报刊、广电、网络等,树立正面形象,曝光反面典型。通过廉洁文化建设,打造一批好家庭细胞,以点带面促进干部宗旨意识提升。

  分类激励,激发工作活力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以定量考核为主,定性考核为辅,目标考核融合过程考核,完善考核评价。要积极引导乡镇、街道、部门根据各工作岗位确定的工作职责进行量化考核,避免“人情分”“照顾分”。

  加大奖优罚劣力度。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后,加大对基层优秀公务员的鼓励和对不称职公务员的惩戒,打破“太平官”观念。

  落实淘汰制度。严控公务人员入口关,完善试用期制度。严格年度考核结果的运用,对于不合格、不胜任的,要从严落实淘汰制度,从制度层面纯洁公务员队伍。

  内外监督,让“机关病”无处藏身

  严格执行好已有的“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避免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建立工作岗位的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目标清单、时间清单,以岗定责,以责定人,使公务人员明责尽职,使工作督办和追责方便易行。

  建立相应追责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治理“机关病”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还要加大督查暗访力度。不间断巡回检查,抓住一批、曝光一批“机关病” 典型,形成威慑。此外,定期开展“机关病”治理专项通报,将涉事人员在媒体上曝光,引导社会和群众参与监督“机关病”,使其无处藏身。

  文/范建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