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拘一格选奴才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7-07 10:30

  鸦片战争之后,大清不断挨打。打挨得多了,屁股就痛,屁股一痛,脑子就开始运转。寻思良久,清朝最高领导班子恍然大悟:要想不被打,就得不落后,要想不落后,就得学习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于是,大清王朝开始学习洋人制造枪炮、筹办学校、投资办厂,搞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可要想办好洋务,一是需要钱财,二是需要人才。钱的问题尚且好解决,人才问题就不那么好办了。

  这时,有人给慈禧建议,何不借洋人的学校培养大清的人才,学成之后再为大清所用呢?于是,从1872年开始,清朝官派留学生陆续出国深造。

  上头政策一松开,留学热潮滚滚来。见此场景,慈禧很高兴,心想,这么多大清臣民见了世面、学了洋本事,看来我们赶超英美、复兴大清指日可待啊!然而,没过几年,慈禧就高兴不起来了。

  原来,大清臣民在外国待久了,视野开阔了,想法也多了,不少人竟然不再认同清朝文化了。许多人毕业即失业,以致发展到后来,他们不去参与大清的复兴伟业,而是参加了孙中山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运动。

  按照大清的老规矩,对谋反者有三招,抄家、杀头、挖祖坟。但这三招越来越不管用,反被留学生斥为野蛮之举。这时候,又有人给慈禧建议说,新时代就要有新规矩嘛,要想让海归为我所用,可让他们直接参加殿试,凡中试者,赐予进士或举人,进而可以当官,这样一来,还怕他们不乐意吗?

  慈禧觉得有道理,便立即下诏书。留学生们听说后异常兴奋,纷纷前去报名。然而,招生简章里有三条基本原则:剪了辫子的不要,不会磕头的不收,戴眼镜者不招--因为老佛爷不喜欢近视眼。为了达到报考标准,有的留学生临时买了条“猪尾巴”挂在脑袋后头,有的课余拼命练习磕头。近视眼的留学生最好办,取下眼镜进皇宫,眯着眼睛上考场。

  1905年7月4日,清朝第一次为留学生举行的殿试如期开考,光绪御驾亲临,亲自监考。满腹西学的留学生打开试卷一看,当场就傻了眼。题目有二,其一是《楚庄王日训国人申儆军实论》,其二为《汉武帝诏举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论》,完全是八股考试的策论,与新学风马牛不相及。

  通过此次海归招生考试,大清朝廷再一次表明了自己的选才标准:不是在奴才中选人才,就是在人才中选奴才。不管是学东洋文的还是学西洋话的,要想做大清的官,必须按照大清的套路出牌,该磕头就要磕头,该当奴才就要当奴才。别以为会说几句洋话,会写几个洋字,明白了几个洋道理,就能站起来。

  然而,清廷在得意于自己掌控人才的手段高明之时,却忘记了一条最重要的规律:国家要想站起来,人民必须先站起来。依靠奴才治国,奴才就层出不穷,国家是挺不直腰杆的,其结局不是被奴才吞噬,就是被别人废掉。清朝的灭亡就印证了这一点。

  【原载《领导文萃》】

  ○姚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