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楼台“耻”得月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7-07 10:45

  初夏,杏黄麦熟,鸣蜩嘒嘒,国人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高考。这是一场选拔人才的大会战,事涉每个考生的命运,也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要把高考这件大事办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公平公正,做到考试面前人人平等。说到这一点,我们不妨打开历史卷宗,看看那些先贤是怎么做的,也好见贤思齐。

  1946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女儿梅祖芬到了上大学的年龄。她品学兼优,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就是清华大学,结果考试失常,考分与清华的分数线差了两分。同学们劝她找爸爸说说,梅祖芬摇摇头:“没门儿,想都不要想,我从小到大就没得到过他额外照顾,就怕人家说他一点儿不是,我可知道这个倔老头!”她二话不说,老老实实地选择了复读,第二年如愿考入清华外语系。

  巧的是,同是这一年,大名鼎鼎的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的女儿冯钟璞与建筑学院院长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也考清华失利,她们也都坦然接受落榜现实,没有请求父辈去走后门。因为她们知道,他们的父辈都是知耻自重之人,把操守名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绝不肯干出苟且之事。结果是,冯钟璞在第二志愿南开大学外语系念了一年,1947年以同等学力考上了清华大学外语系二年级。梁再冰则不得不“屈就”到了录取分数略低于清华的北大西语系读书,成了终生遗憾。

  1947年,北京市教育局局长、著名历史学家翁独健教授的宝贝女儿翁如璧没有考取第一志愿清华大学建筑系,而考上了第二志愿天津大学。平时有点傲气的她大哭一场,非要爸爸帮她想办法上清华。她认为凭爸爸教育局局长的关系,能走走门路。但翁独健说:“正因为我是教育局局长,更耻于那样做。”他劝如璧上天津大学,并勉励说:“只要自己努力,上哪个大学都能出人才。”如璧一看托爸爸转学没门儿,才乖乖地离开北京去了天津。

  也正是这些先贤们的“迂腐”,不肯变通,铁面无私,近水楼台“耻”得月,才保证了高考制度的可靠,保证了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保证了大学的公信力,保证了高等教育的尊严。我们一直在羡慕那些已经故去的先贤的学问业绩,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崇高德行。事实上,他们不仅学贯中西、业绩惊人,成为社会名流贤达,而且品德高尚、操守严谨,是做人行事的楷模。古人历来崇尚“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三不朽,这“三立”皆重要且不易,但最重要的还是立德。尤其是在有人凡事皆去“变通”、“拼爹”明目张胆、“关系”攻无不克的时候,我们愈要认知到这一点,也愈发怀念昔日那些近水楼台“耻”得月的“迂腐”之人,发自内心为其点赞。

  【原载《中国纪检监察报》】

  ○陈鲁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