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故居寻迹 权然后知轻重 学然后知不足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马寅初,故居
  • 发布时间:2017-07-26 14:16

  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出台后,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开始反思长久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反思这一政策,就不得不提到马寅初,毕竟,他当年的《新人口论》,可以算是计划生育的理论来源。作为民国四大经济学家之首的马寅初,一生专著颇丰,特别对中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有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之誉。

  东总布胡同故居

  在朝阳门南小街路东有一条东总布胡同,胡同中段南侧,有一座西洋风格的建筑,这是民国时比较常见的建筑风格。门牌号是32号,旧时门牌63号。1950年5月,经修葺,马寅初全家搬进了这里。这处建筑有着西式街门,周围的围墙较高,院内有一栋二层西式楼房,楼房与围墙之间树木繁茂,构成典雅、宁静、宜居的庭院风貌。

  抗战胜利后,马寅初先后在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任教。1940年,马寅初在陪都重庆,因反对国民党政府所推行的财经政策,公开发表演讲,严正抨击蒋介石政权的战时经济政策,痛斥孔祥熙、宋子文贪污,要求开征“临时财产税”,重征发国难财者的财产来充实抗日经费,字字句句铿锵有力的演说,矛头直指“四大家族”。马寅初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大无畏的举动,惹恼了蒋介石。

  蒋介石打着派他去前线考察的名义将他秘密逮捕,1940年,马寅初在他任教的重庆大学商学院被带离,而后,他被关进了贵州息烽集中营,1941年又被转移到江西上饶集中营,直到1942年,马寅初才逃出。这时,他对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已经极其失望,这位1913年便加入国民党的老党员,在1948年年底,秘密前往解放区。

  1949年3月,马寅初等民主人士一行来到刚刚解放的北平。1949年9月,68岁的马寅初在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0月1日,他出席了开国大典。10月19日,在中南海勤政殿,他由周恩来推荐,以党外人士出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与陈云等人一起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努力。1951年,马寅初被任命为新中国首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就职典礼上,70岁的马寅初说道:“我虽然年纪大了,每天还坚持洗冷水澡,经常爬山,我要争取再活三十年,服务三十年。”

  北大燕南园故居

  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北京大学迁至海淀区燕园,为避免远道奔波,马寅初改在北大燕南园63号居住。63号院坐落在燕南园东南部,是一座别致的中西结合、中国南北方建筑风格结合的‘凹’字形平房建筑。这里原是燕大的美籍音乐教授范天祥自费修建的住宅,当时他的院子最大,被人称为“范庄”。

  如今的63号院成了一个大杂院,正房旁边低矮的小房子里住着一些工人和家属,靠南的正房是北大老干部活动中心,时常有一些退休的老教工在这里活动。面对此情此景,哲学家汤用彤的儿子汤一玄先生解释说:“也许是因为63号的经历太坎坷了吧,现在谁也不愿住在那儿了!”

  马寅初在燕南园63号居住期间,发表了之后备受争议,而又最具影响力的《新人口论》。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首次人口普查,人口达六亿多。以前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已经成为历史,这个数字也让马寅初感到意外,看来人口增长的速度比他预想的要快,他在之后的基层调研中,开始重点关注人口问题。马寅初对1953年的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加上几年来自己在基层调研中得到的材料,他判断中国人口每年净增1300万。当时,这在大家看来是一件大好事,而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寅初眼中,却看到了对未来的担忧。

  出于政治上考虑,直到毛泽东、周恩来1957年初相继在正式场合作过类似表述后,1957年7月15日,马寅初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新人口论》,指出“人口固然是一个极大的资源,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人口多、资源少是中国一个很严重的矛盾。1953至1957年,中国人均不到3亩地,大面积垦荒短期内又做不到,就粮食而论,亦非控制人口不可。马寅初认为,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然而在当时人多力量大的观点的指引下,这种观点与当时社会主流观点格格不入。他建议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结果受到错误批判。

  见证不平凡的二十年

  1960年,马寅初被迫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又搬回东总布胡同32号。此时的马寅初已是78岁高龄,满腹经纶而又刚直不阿的他,赋闲了。马寅初毕竟经过风雨,能够泰然处之,他喜爱这样两句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对于智者而言,赋闲只能标志宦海失意,决不意味事业无成。

  郭沫若曾经这样称赞他道:“你这个马寅初啊,可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爆的响当当的一枚‘铜豌豆’。”当时的舆论界认为:“今日马寅初先生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声望和地位,可与过去文学界的巨人鲁迅相比。在争取国家自由、民族解放的过程中,马寅初与鲁迅一样,遭受着恶势力的仇恨,但却雄视阔步于各种压迫之下,始终敢说,敢笑,敢怒,几十年来态度一贯。”

  1979年9月5日,对于东总布胡同32号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北大的部分师生来到马寅初的家,向他传达了有关他平反和恢复名誉,以及任命他为北大名誉校长的决定,这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平反,更是对他有关人口理论的平反,在之后的两个月内,《新人口论》再次出版。从理论的提出,到再次出版,这其中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时间,而东总布胡同也见证了这不平凡的二十年。

  两位妻子

  然而对于提出计划生育理论的马寅初,有个很讽刺的事情是,他自己一生有两位妻子,七个孩子。马寅初曾斩钉截铁地跟毛泽东讲:“中国人口太多是因为农村晚上没有电!”毛主席回答:“你马寅初生了七个子女,是不是你家晚上也没有电啊?”

  1882年,马寅初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县皋埠村一个有着传统封建大家庭思想的士族中产阶级家庭。他的高祖、曾祖是绍兴酒业界远近闻名的巨头富室,两人均为太学生出身,曾祖还是从九品。其父马棣生有一手酿酒好手艺;其母王氏目不识丁,先后给马家生了五儿二女,马寅初排行第五。马寅初出生后不久,其父为寻求更好的酿酒水质,将全家移居地处黄泽江和剡江会合处的嵊县浦口镇。马寅初就在这乡风淳朴,风景秀美的小镇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

  1901年,在上海求学的马寅初放暑假回家。当时,父母做主,让他与家乡一位叫张团妹的女孩结婚。19岁的马寅初顺从了父母之命,与张团妹完了婚。

  张团妹与马寅初同龄。她虽然目不识丁,但人长得清秀。更重要的是,她生性忠厚、善良,会做一手口味醇正的家乡菜。婚后,手脚勤快的张团妹孝敬公婆,与妯娌相处也和睦。马寅初见妻子善解人意,贤惠体贴,颇觉满意。

  1906年,马寅初自北洋大学提前毕业。因成绩优异,获得保送至美国耶鲁大学公费留学的资格。1910年,他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翌年,他在美国考取清华学校第一届津贴生,继而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

  1917年,留学归来的马寅初,回嵊县老家时,他的父母因急盼着有男孙传承香火,便催促他娶二房。于是,35岁的马寅初再娶了一个13岁的小姑娘王仲贞。王仲贞生于1904年,与马寅初的女儿马仰班同岁,还上过新式小学。

  马寅初回北平之后,先后将王仲贞、张团妹也接了过来,过上了一夫两妻的生活。马寅初对这两个妻子一视同仁,外出度假时,他总是与两位妻子同往,从来没有过厚此薄彼的事情发生。在家闲暇时,也常是由两位妻子陪伴着就餐、散步,及上街购物、在庭院小路散步。正因如此,张团妹和王仲贞也相处得非常融洽,她们以姐妹相称,彼此体贴照顾,一心一意地侍奉丈夫。

  有段时间,因为东总布胡同住宅需要大修,马家只得在外面租房居住,两房妻子才分居两处。即便这样,马寅初也经常去看望住在大女儿家的张团妹,张团妹也常去看望马寅初和王仲贞。1954年大女儿病逝后,马寅初才又将张团妹接回家与王仲贞一起生活,三人再也没有分开过。这两位由旧式婚约产生的妻子,平静地陪伴他白头偕老。

  1982年5月10日,马寅初与世长辞,享年整整100岁。他的两个妻子也都活过了100岁。

  文/陆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