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的科技图景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华尔街,科技,金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9-13 14:12
华尔街最聪明的金融机构正主动求变,以期赶上硅谷科技公司的节奏。
想象下这样的场景:
早上起床,一名金融人士拿起手机说,“嗨,沃伦,今天苹果要发布新款iPad,哪一家供应商的股票涨幅最大?”数秒钟之后,他就得到了一份漂亮而详细的名单。
当然,回答问题的不是赫赫有名的沃伦·巴菲特,而是一款人工智能软件,它可能对各种金融问题知无不言,比如基于云端计算的AI软件Kensho,可以快速扫描超过9万份资料(包括经济报告、货币政策变化、时政新闻及相关分析),在数秒钟之内回答超过6500万个问题。如果华尔街的分析师从事同样的工作,至少要花费40个小时,这些人的平均年薪是35万-50万美金。
人们一直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低阶的工作,其实,受到冲击远不止于此,西装革履的华尔街精英也可能沦为弱势群体。
2015年,摩根士丹利裁员1200人,其中包括处理固定收益和大宗商品业务的470名前台员工;2016年,高盛先后进行7次小规模裁员,总计裁撤443个岗位,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裁员最多的一年。高盛高峰期曾雇佣超过600名股票交易员,如今只剩两人,取而代之的是自动交易项目以及200名计算机程序员。
据统计,从2012年开始,华尔街已连续5年减聘人员,总计达到1.27万人。单单过去一年,12家华尔街顶级投行共减聘了1900名前台人员,涉及股票、投行业务和固定收入及大宗商品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裁员与衰退并无关联,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花旗的表现均超过预期,失去的工作职位,将永远都不会再回来。
这一切,源自于金融业正在爆发的科技革命,由于金融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最聪明的金融机构正在主动求变,以期尽快转型为技术公司,他们从硅谷高薪招揽程序员,开发各种程序和智能项目,进行各种业务场景的实验。毫无疑问,科技正在重塑金融业。
高盛:金融谷歌
高盛在金融科技领域野心勃勃,高管层多次公开表示,他们更希望变成金融界的谷歌。
首席执行官马蒂·查维斯(Marty Chavez)有一个比喻,“想象一下,如果Google像我们一样工作,”他形容说,“每次当你想搜索一条信息的时候,首先会拿起电话,打给你的谷歌销售,将你要搜索的关键词读给他听,然后他将这个词输入内部系统,得到反馈信息,再将信息读给你听。”
这听起来像一场灾难,谷歌不可能这样工作,高盛若继续坚持传统方式,显然不是聪明之举。当务之急是处理数据,高盛拥有大量的数据,只是存在大量冗余重叠、缺乏透明度和权威度,利用效率过低。
2015年,高盛开始搭建数据湖(DATA LAKE),这是一个建立在开源基础上的数据系统,它收集交易、市场、投资研究、邮件、语音、即时通讯、客户信息和事件信息等大量数据。在整个系统中,有三方参与者共同工作,以实现运营:
生产者:负责发布其数据进入数据湖,并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服务级别协议(SLA);
改善者:负责清理、丰富和转化数据,并将已整理的版本重新发布到数据湖中;
消费者:浏览数据并运用数据生产报告、询问和分析。
同时,高盛致力于消除客户必须来电的传统作业方式。交易平台Marquee的诞生,即是为此目标而服务。一位参与搭建Marquee的高盛员工概括说,在初期阶段,Marquee主要帮助客户以电子方式和银行进行互动。早在2013年6月,高盛就向部分顶级客户提供可接入Marquee交易平台的工具,用以进行大宗股票电子交易,Marquee的算法执行交易只需数秒,人工交易则要以分钟或小时计。
Marquee是开源平台,允许接入多种应用,SIMON(结构化在线投资市场)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
比如,结构性票据(Structured notes)是一种可定制投资,将固定收益的保本投资和风险较大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融为一体,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规避风险和提高收益的作用。在SIMON出现以前,营业员需在客户和票据发行公司之间进行多次的沟通调整,现在,客户可在平台上自主完成购买操作。
SIMON也是学习平台,能加深客户对结构性票据的了解认知。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高通正在与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洽谈,希望他们也向SIMON提供产品。此外,高盛试水了在线借贷服务Marcus等项目。
高盛正在投入大量技术人才,用以完善各种技术平台,比如,招聘大量应届生工程师奔赴纽约,并将其起薪提升至10万美金。数据显示,高盛雇用的3.6万名员工中,9000名是程序员和技术工程师。
摩根士丹利:人机结合
2017年上半年,摩根士丹利的财富管理业务(Wealth Management)表现出色,营收增长同比增长8%,为公司贡献了49%的收入和42%的税前利润。
财富管理正是摩根士丹利布局AI的重点领域。
今年9月,摩根士丹利首次上线试用“最优行动”(Next Best Action),将有500名财务顾问首次尝试,并根据实际运行的结果,不断优化系统。这是其近年来最受重视的AI系统,最终系统将和16000名财务顾问一起为客户提供服务。
“最优行动”包括三个方面功能:第一,与市场上常见的“机器人顾问”功能类似,提供关于投资建议的自动化运算,为顾客推荐合适投资的基金、债券和股票。只是,其推荐首先显示给财务顾问,他们结合自己对客户的理解,再决定是否将建议推送给具体的客户。
第二,充当警报系统,将追加保证金通知、保证金余额提醒、客户投资组合预期剧烈波动等消息推送给财务顾问。当一只股票的信用等级被提升或降低,系统会将该消息以及预计受影响的客户名单,一并推送给财务顾问。与前者相同,财务顾问由自己整理分析后,再将警报信息推送给客户。
第三,将客户的生活需求纳入投资系统。举例而言,如果一个客户的孩子生病,系统会为其推荐摩根士丹利当地最好的医院、诊所以及处理此病情的最优财务建议。这是系统的独有功能,以便于加强客户和财务顾问之间的关系。
当然,客户可以直接在系统中看到最新消息,如果他们愿意,甚至可以选择只接受系统推送信息,这种服务的价格更加低廉,对预算有限或年轻客户更加合适。
“最优行动”不会是个一成不变的系统,而摩根士丹利试图在人与机器之间找到一个最优平衡,与雄心勃勃的金融科技创业公司不同,这家老牌机构并不打算将所有工作交给机器。“尽管机器人顾问普遍受到欢迎,客户仍然希望是由人来帮助他们解决复杂的生活问题。”摩根士丹利财富管理部门首席技术官Naureen Hassan表示,客户希望可以有一个简单应用跟踪所有服务,但至少有22%的客户希望有更多时间与人类财富顾问交流。
摩根大通:自动交易
摩根大通AI系统名为LOXM,是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系统,其角色不是一个顾问,而是一个交易操作员。
在短时间内,LOXM可以综合计算数百万笔交易数据,从而推断出最佳的操作建议,比如,如何进行大量股权抛售的同时,避免触发市场价格的巨幅波动。摩根大通线性量化研究团队的负责人David Fellah介绍说:“这种操作以前是由人类实施的,现在AI机器能以更高的效率做到这点。”
据悉,2017年第一季度,LOXM已开始在欧洲进行测试,如果运行顺利,将在今年底前应用于亚洲和北美的业务,为了实现最大速度和最优价格的操作,LOXM已接受过数十亿笔重大交易的模拟训练,在交易训练中,其表现远超过以前的人工和自动化操作。
基于交易安全的考虑,现阶段LOXM没有最终的买卖决定权,只是提供具体的买卖方案给客户,由他们做出最后的决定。
摩根大通并不满足于LOXM局限在交易功能,希望LOXM可以向财务顾问的角色进化:能够学习了解每个客户的独特性,在执行交易时,将其可能的反应和行为纳入计算范围,成为一个为客户量身定制的智能系统。
“这也可能会使部分终端客户疏远我们。”摩根大通全球股票电子交易主管Daniel Ciment说,“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客户不相信技术可以进行重大的财务决策,我们需要考虑减轻这项努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LOXM之前,摩根大通上线了另一款机器学习软件COIN,专门用于处理合同,可在数秒钟之内扫描完合同文档,其出错率非常低,且“从来不要求休假”。在COIN之前,这项工作每年会耗费律师大约36万小时的工作时间。
摩根大通的财报显示,公司2016年花费96亿美元的科技研发预算,约占总营收的9%,该项支出在不断增长中。
瑞银:前后并重
瑞银(UBS)是欧洲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团,在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领域多有试水。华尔街大鳄们相对侧重后台智能化,瑞银则对前台的技术化改造颇有兴趣。
瑞银投资银行首席运营官Beatriz Martín Jiménez曾公开评论说:“有关后台自动化的讨论很多,我们希望和前台的人讨论,是否有些工作可用机器人来代替,果然发现了可做的事情。”
第一个应用是相对简单的自动化程序,由瑞银和德勤共同开发,用来处理客户交易后分配请求的业务,可以扫描客户发来的、关于如何分割资金用于大宗交易的邮件,分析邮件内容执行操作。
这项自动化程序用2分钟的时间,能完成前台人员耗费45分钟的工作量,帮助他们节余精力去做其他事情,比如打电话给客户。
另一项“小程序”用于外汇交易预约及相关业务,在UBS的伦敦办公室,可看到一块显示屏和上面自动移动的鼠标,该程序可提取大量的文件,再将他们放置在对应的另一个系统当中。对于投行家们而言,这本是一个无聊的任务。
小程序并不能满足大公司的野心,瑞银也在研发机器学习系统,希望利用大量数据建立投资策略并提供给客户,他们希望该系统达到与人类投行家相当的研究水平,这在内部称为“适应性策略”(Adaptive Strategy)。
伦敦EXCEL中心的一次公开活动上,瑞银创新事业部的负责人Annika Schroeder公开表示,他们正在“建立一个可以模仿投资分析师的虚拟代理……可扫描市场数据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像人类分析师那样将所有需要考量的信息纳入计算,对一个公司进行估值”。
据Schroeder透露,系统已能用“近似于人类语言”的方式输出结果,距离理想中的“虚拟代理”已非常接近,希望通过丰富的数据训练,在正式上线前达到足够高的水准。截至目前,尚无开始此系统服务客户的公开信息或具体时间表。
Kensho:技术新宠
巨头们的技术探索,并没有局限在内部。
2017年2月,以标准普尔为首的九家金融巨头,向金融科技创业公司Kensho投资5000万美元,后者估值一举超过5亿美元。Kensho尚未达到“独角兽公司”的估值标准,但在其投资者的名单上,集结了几乎全部华尔街大鳄:高盛、摩根大通、美林美银、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俨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其中,高盛早在2014年即对Kensho投资1500万美元,成为最大股东,以至于后续相当长时间,Kensho一直被视为高盛的AI产品,该公司于2013年创立于波士顿,核心创始人是哈佛数量经济学博士的丹尼尔·纳德勒(Daniel Nadler)。
早在哈佛就读期间,丹尼尔曾参访金融机构,他意外发现,大量对冲基金盛名在外,核心计算工具居然是Excel,信息处理方式原始而缓慢:收集大量研究调查结果,雇佣高薪的量化分析团队,运用Excel计算金融产品的未来趋势。这与他在宿舍所做的事情并无不同,当时,拥有云计算能力的金融公司少得可怜。
丹尼尔意识到,如果建立成熟的计算模型,输入各种影响变量,可以快速得出结果,效率远高于聪慧的分析师。于是,丹尼尔和MIT计算机硕士彼得.克鲁斯卡尔(Peter Kruskall)聘用前谷歌的工程师团队,创立了Kensho,共同搭建出了基于云计算的金融建模和分析软件“沃伦(Warren)”。
Warren的计算原理不难理解,作为一个运算模型,当人们向Warren提出问题后,它能快速搜索所有相关信息并将其纳入计算模型,在数秒钟之内提供计算结果。简单说,Warren如同金融界的Siri,会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回答使用者的问题。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未来甚至可以跟进问题重要性进行分级。
根据《福布斯》的报道,2016年6月英国决定脱欧时,Kensho曾在数秒钟之内构建一个信息数据库,得出当地货币将长期下跌的结果——这在英国脱欧后得到印证,英镑汇率从2016年7月开始一路跌至30年来的最低点。
华尔街巨头的触角不止于此。2014年,14家金融机构联合向即时通讯工具Symphony注资6600万美元,同样有高盛领投,投资者包括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黑石等投资银行。
Symphony主要服务金融业务行业,其消息服务可使得金融机构内部人员相互通讯,而且帮助他们与使用相同安全框架的其他联系人进行沟通,付费用户已超过20万。2017年,Symphony又融资6300万美元资金,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新一轮融资的领衔投资者是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
报告显示,2017年以来,高盛投资了约15家侧重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科技公司,摩根大通投资9家,预计在2017全年,华尔街成熟的金融机构将向金融科技领域投入创纪录的17亿美元。
本刊记者 姚心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