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翅的天空 中国三大鸟类迁徙通道调查

  条子泥滩涂湿地是候鸟迁徙中重要的驿站,然而,正在开展的围垦项目却使大量自然滩涂丧失,如果情况得不到改善,可能直接导致一些物种毁灭。沦为“盘中餐”,不仅是千年鸟道上的候鸟,在云南、贵州、四川以及两广地区,候鸟们都有可能面临这样的厄运。

  白鸟湖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进鸟退”,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不得不将白头硬尾鸭从中国的鸟种名单中除去。

  每年春秋两季,在中国境内的大部分土地上,当我们抬头仰望天空,一列列北上或南下的鸟儿总是在提醒我们:迁徙的季节来临了。

  在世界上现存已知的9000多种鸟类中,有超过4000种是候鸟,其他则是留鸟。最新研究认为,目前全球共有9条候鸟迁徙路线,其中,东亚—澳大利西亚、中亚、西亚—东非这3条迁徙路线通过中国境内,国内的鸟类学者以及爱鸟之人,则习惯性地根据其飞越我国的相对地理位置,分别称之为东线、中线和西线。每到迁徙季节,成群的候鸟便有规律地沿着这些相对固定的路线,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进行长距离的飞行。

  迁徙之鸟都是具有冒险精神的勇士,因为在漫长的迁徙之路上,它们要面临恶劣的天气与环境、天敌和人为捕猎、食物不足、体力不支等各种考验,比唐三藏西天取经还要艰难。所以,对候鸟而言,每一次迁徙,都是一场生死大战。尽管如此,为了生存,它们仍然义无反顾。

  候鸟为什么要迁徙?

  学术界的三大假说

  每年迁徙季,全球有数十亿只候鸟加入到迁徙队伍,它们迁徙的距离远近不一,最远的是北极燕鸥,夏季时它们在北极繁殖,当天气变冷,便飞往南极越冬,周而复始,其迁徙的路途长达2.2万公里,生命的大半时间几乎都在飞行中度过。而雨燕亚目的鸟类,除了繁殖期以外,其他时候几乎是不“停靠”的,也就是说,这些巴掌大的小鸟,从离开燕巢那一刻起,直到3年后性成熟开始哺育后代,将不停地迁徙,要在天空中飞行上千天。

  那么,候鸟为什么要迁徙?难道它们不能像留鸟一样驻守原地,非要去经历种种生死磨难,每年的南来北往究竟是为了什么?对此,学术界目前有三大门派的假说,大家各执一词,至今尚无定论。

  第一种是地质变化说。这一说法以鸟类起源于南方为前提,认为大陆板块自南向北漂移,使得南方许多鸟类被带到了北方,于是,这些鸟类为了返回“老家”而进行了种种尝试,逐渐形成了迁徙的习性。

  第二种是气候说,和地质变化说相反,这一说法认为鸟类起源于高纬度地区,由于第四纪冰川(也就是地球史上最近的一次大冰川期)自北向南的入侵,迫使鸟类向南方迁徙,以躲避寒流,待到夏季冰川退却时,再返回北方,这就使得鸟类定期往复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从而形成了迁徙行为。

  第三种则是食物说。这一说法认为鸟类起源于南方的热带森林,由于种群的大量繁殖,造成了对食物需求量的增加,迫于生活压力,某些鸟类便在夏季向北方冰川退却地扩散,而当冰川来临时再回到南方过冬,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定期迁徙的行为。

  对于这三种说法,接受度较高的是食物说。因为许多研究证明,候鸟迁徙优先考虑的就是食物,寻找越冬地也就是寻找在冬季有足够食物的地方。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葡萄牙发现,由于葡萄牙各地露天垃圾场的增多,每年飞往非洲越冬的候鸟白鹳都能从垃圾中翻寻到食物,因而抛弃了飞往非洲越冬的习惯。

  虽然对于候鸟迁徙的原因至今没有一种权威性的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迁徙已成为候鸟的最大本能。到了一定时间,这种本能就会向它们发出信号:“迁徙开始了!”

  海滨圣地围垦危害生态

  勺嘴鹬的生存危机

  在途经中国境内的三大迁徙通道中,东线覆盖了我国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的大部分省市。在这条迁徙之路上,候鸟以水鸟为主,其中包括许多濒危物种,如青头潜鸭、白头鹤、黑嘴端凤头燕鸥、黑脸琵鹭、勺嘴鹬、遗鸥、斑尾塍鹬等。

  江苏省东台市的条子泥滨海滩涂湿地,是东线上重要的停歇地。这片湿地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太平洋西岸唯一未被污染的海滨圣地,100多种鱼、虾、蟹在这里产卵育苗,数百户渔民以此为生。每年春秋两季,途经这里的候鸟有200多种,数量达数十万只。

  鸟类监测数据表明,条子泥滩涂已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然而,正在开展的围垦项目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条子泥围垦项目面积达40多万亩,如今,一期工程已实施围填10.12万亩,使大量的自然滩涂丧失;二期将再围垦12.67万亩,一旦开工,就等于拆除了候鸟迁徙路上的“加油站”。

  在条子泥滨海滩涂湿地停歇的鸟类中,最濒危、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勺嘴鹬。这是一种小型涉禽,仅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楚科奇半岛等地的极少数冻土层地带上繁殖,并在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湿地越冬,其全球繁殖鸟数量可能已不足100对。200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将其保护现状由濒危提升到极危,如果整体情况得不到改善,勺嘴鹬很有可能在未来数年就踏上灭绝之路。

  研究表明,导致勺嘴鹬数目急降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迁徙之路上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例如位于韩国的一个重要停歇站,已被“新万金海堤”接近60万亩的大型填海计划所破坏。

  条子泥滨海滩涂湿地是勺嘴鹬赖以生存的家园,滩涂围垦,将导致区域内光滩、碱蓬地等原生生境丧失,对勺嘴鹬的觅食地、栖息地造成巨大破坏。土地管理者和地方政府通常认为,滩涂被破坏,鸟类和其他生物可以迁移到其他地方去生存。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对于许多生物尤其是候鸟而言,它们通常只使用具有特殊资源的停歇地,以此来补充长途飞行所需的能量。例如对于鸻鹬类的水鸟来说,不同物种的喙,只适应不同类型的泥沙。正因如此,鸟类迁徙路线中重要驿站遭到破坏,会成为候鸟迁徙的威胁,并直接导致某一个或多个物种的毁灭。

  “千年鸟道”成为险境

  候鸟沦为“盘中餐”

  和东线相比,在途经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中线上,鸟的种类更加丰富。这条路线上至少覆盖了近200种迁徙性水鸟,如黑颈鹤、斑嘴鹈鹕、斑头雁、棕头鸥、渔鸥、白腹鹭、林沙锥等。同时,这也是一条猛禽高速路,雀鹰、凤头蜂鹰、普通鵟、灰脸鵟鹰、短趾雕等都会利用这条路线进行迁徙。此外,在这条通道上,还可以见到画眉、朱雀、黄胸鹀等多种小型鸣禽的身影。

  在中线上,有一条著名的鸟道——“千年鸟道”。千年鸟道又称“遂川鸟道”,位于湖南省炎陵县下村乡与江西省遂川县营盘圩乡接壤地,是迁徙候鸟跨越湘赣两省的必经通道。由于这一区域附近有3座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峰,在这3座山峰之间,便形成了一条宽约40公里,长约30公里的山谷,成为候鸟迁徙的天然通道。此外,这里森林植被茂盛,又是遂川江的发源地,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为候鸟的停歇提供了上佳的觅食场所。而每年秋分前后,当低温袭来,这条通道内还会出现一股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强大气流,这股气流沿着山势上升,集结的候鸟正好可以借此飞越山谷,继续振翅南飞。

  可是,这短暂的停留中却危机四伏。千年鸟道上的新化、新邵、桂东等地自古就有狩猎的传统,捕鸟之风盛行。当地村民把山上的树木砍掉,支起一张张大网,逢候鸟迁徙期,他们便举家住在山上,守候鸟儿经过。由于大多数途经此地的鸟十分罕见,所以当地还流传着一种说法:没见过或很少见的鸟类,都是天子送来的礼。据一名50多岁的村民回忆,他小时候参加过村里的祭天仪式,大人们告诫说,只有参加祭天的人才能捕到鸟。每次捕鸟结束,“收鸟人”就会出现,接着,鸟儿就会出现在县城的菜市场或餐馆里。近年来,大规模捕杀候鸟的行为猖獗,使得千年鸟道成为众多候鸟的险境甚至不归路。对此,当地林业部门虽然多次展开打击行动,但收效甚微。

  其实,沦为“盘中餐”,不仅是千年鸟道上的候鸟,在云南、贵州、四川以及两广地区,候鸟们都有可能面临这样的厄运。

  云南和四川都是中国的“观鸟大省”,然而,舒适的南国气候和“天高皇帝远”的优越感,却也造就了以笼养文化、野味文化为代表的扭曲价值观。在这些地方,每年都有无数的画眉、绣眼属、文鸟属鸟类供应南北市场。四川成都的黄田坝鸟市和云南盈江鸟市,就分别以68种和65种的野鸟种类,登上“中国野鸟种类最多鸟市”的榜首。而餐桌上的杀戮更让人心痛,据调查,以“禾花雀”之名被摆上餐桌的黄胸鹀,在短短十年之间,就被食客们从无危物种吃成了濒危。如果按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估计黄胸鹀的种群数量很快就会继续恶化为极危,直至绝灭。“一个物种被人类吃至灭亡”,这是何等的讽刺和悲哀!

  新疆白鸟湖的悲痛

  白头硬尾鸭或将消失

  同东线和中线跨越多个省市不同,西线主要通过我国新疆地区,包括波斑鸨、蓑羽鹤、黑鹳、赤颈鸊鷉、云石斑鸭、大天鹅、黄喉蜂虎在内的300多种鸟类,都会利用这条路线完成迁徙。在这条通道上,受高山和沙漠的阻隔,鸟类迁徙的方向多与风向及山脉走向一致,沿着天山山脉北部湖泊或河流飞行。

  由于我国西部大开发,在新疆的群山峻岭、绿洲戈壁之间,建起了一个个“粮仓”“风场”“油盆”和“煤海”。然而,由于一些工业园区的不合理规划和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将鸟类和其他许多野生动物逼上了绝境,白鸟湖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白鸟湖是乌鲁木齐市西郊的一个湖泊,这个封闭性淡水湖由天山北坡泉水溢出而形成,四周青山围绕,碧蓝的水面波光粼粼,风景迷人。在白鸟湖繁衍栖息的鸟类多达153种,其中有许多珍稀种类,尤其是白头硬尾鸭。

  白头硬尾鸭是世界级濒危物种,全球数量估计已不足一万只。在我国,除了在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及湖北洪湖有过零星记录外,唯独在新疆西北部有其繁殖记录。白头硬尾鸭的头呈黑白两色,身体则呈褐色,但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它那蓝色的大嘴和上翘的硬尾,十分卡通化,迪斯尼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的唐老鸭,正是模仿了这一特点并将其夸大而创造出来的。

  每年4月开始,白头硬尾鸭都会从非洲和南亚迁徙到新疆来繁殖,10月再飞往欧洲。2006年5月,白鸟湖吸引过40多只白头硬尾鸭来此繁殖,也创造了白头硬尾鸭在中国的最高纪录。然而,后来由于白鸟湖周边的工业污染和采砂活动,破坏了生态,切断了湖泊的地下水源,原本占地上千亩的湖面,只剩下数亩即将干涸的湖底,白头硬尾鸭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此外,附近的一些居民经常去捡拾鸟蛋,更是大大影响了其繁殖数量。在2016年的繁殖季,只有6只白头硬尾鸭飞来白鸟湖。

  2017年5月7日,当地环保工作者发现了一具白头硬尾鸭的尸体,经检查,死亡的白头硬尾鸭为雄性,脸上的黑色杂毛说明这是一个还没有完全长大的亚成体,很可能就是2016年夏天在白鸟湖孵化长大,2017年又历经千难万险飞回来的。经尸检,其左侧头骨被高速飞来的8毫米钢珠打碎,据推测应该是弹弓所致。“人进鸟退”,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不得不将白头硬尾鸭从中国的鸟种名单中除去。

  是的,候鸟的迁徙之路,就是一条血泪之路。或许多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只能从影像中去感受成群的候鸟飞过天际的壮观景象。

  文 一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