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漂流考察记

  继珠江漂流之后,本文作者再次踏上黄河漂流的征程。他从黄河源头出发,一个人,一支桨,一条橡皮艇,穿越青海、甘肃、宁夏,最后到达终点——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完成了这次长达3428公里、历时145天的黄河上游漂流。途中,他路过了荒芜的白玛纳村,逃脱了岗纳格玛错的淤泥陷阱,遭遇了野狐峡危机四伏的激流……其间,他还探访了坚守在黄河源头的小学老师、齐家文化遗址、以捞尸为生的老人、黄河石林……

  珠江漂流的经历,让我对黄河探险产生了一个新想法:把“漂流”作为媒介,深入了解黄河近代的变迁以及人文历史的发展。就这样,一个人,一支桨,一条橡皮艇,我从海拔4500米的青海省巴颜喀拉山的黄河源头出发,一路顺流而下,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最终在内蒙古托克托县登岸,这段黄河上游的漂流路程达到3428公里,历时145天。

  此次冒险,我一半时间在水上漂流,一半时间在沿岸走访、调查。寺庙里年轻的喇嘛、采挖冬虫夏草的藏民、生活在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汉族商人、在岸边靠捞尸为生的老人……每到一个城镇、乡村,我都尽可能深入、细致地和当地人进行交流。我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和文字,记录下黄河两岸人民真实的生活故事,我也希望经过这次漂流,让自己成为了解黄河的人。

  1 黄河源头→玛多县→黄河乡→岗纳格玛错→麦尕唐干玛

  夺湖边的淤泥很深,一脚踩下去,瞬间下陷,好像有什么东西将我向下拉扯。我赶紧用双手按住橡皮艇,利用橡皮艇的浮力,阻止自己继续下陷。

  4月20日,我驾车从珠海出发,经广东、湖北、陕西到达青海省玛多县。5月1日上午,在黄河源头麻多乡小学,校长与盛装打扮的藏族学生们为我举行了起漂仪式。5月的玛曲湖面依旧冰封着,几乎看不见水,一路到了扎曲,顺着冰融的淙淙小溪,我正式下水。

  5月,这片海拔4500米的土地依然寒冷,呼啸的西北风切肌入骨。我大口呼吸着,用幻想中的阳春三月,鼓励自己撑到目的地。我原定在扎陵湖进入鄂陵湖的水道口扎帐露营,但越来越大的风雪让我不得不继续向前划行。大概5公里后,借着北边4330米高的错尔岽山挡住凌厉的西北风,我才停下来上岸。尽管我的双手冻得红肿,但还是尽快扎好了帐篷,此时天降大雪,往外瞅瞅,发现草地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土拨鼠洞,这让我突然想起麻多乡小学的桑丁副校长所说的话——黄河源头的草地之所以沙化,主要是这些土拨鼠挖洞造成的。

  顺着鄂陵湖一路向下划,经过黄河第一水电站,由热曲村前往黄河乡。当天漂流的河段水流向南,刮的是西风,我约莫划了10公里,便到了热曲村后面的多石峡山附近。在这里,目之所及,原来黄中带绿的草山,被毫无过渡地剃光了头;原本的泥土和石块,在风的侵蚀下,变成了砂砾;曾经的草甸,彻底荒芜了……这一天的终点在黄河乡,然而这里除了一所藏文小学之外,几乎见不到几户人家。和学校的几位老师交流后才知道,由于退牧还草,大部分牧民已经移民到海南州同德县。到了晚上10点,老师们还坐在门口的水泥台阶上检查学生的功课。在这个人退沙进,人一退再退的地方,却始终有这么一群人在坚守,让人感动。希望,其实就蕴藏在这样的执着里。

  第二天,在黄河北岸的玛隆错根附近,一路漂下,黄河南北两岸一沙一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一天老师们谈起白玛纳村的时候,告诫我黄河乡后面的乡村牧区没有可投宿的地方,让我露营时要小心狼。可万万没想到的是,白玛纳村只存在于地图,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个村落。而那座专门为黄河北岸的白玛纳村所修建的桥,也离奇地消失于河边。桥的北边,真有点像虚拟世界的尽头。

  也许是因为5月的黄河刚刚解冻,岗纳格玛错的水位很低,从岸边延伸出去100多米都是浅滩,水底长满水草,艇在上面缓缓划过,一桨下去,惊得很多鱼从水草中露出了尾巴。离湖岸还很远,我就不得不下艇,因为中间隔着一片沼泽地,淤泥很深,一脚踩下去,瞬间下陷,好像有什么东西将我向下拉扯。我赶紧用双手按住橡皮艇,利用橡皮艇的浮力,阻止我继续下陷。如果不是借助橡皮艇,恐怕整个人都会被淤泥吞噬。

  西风越来越大,让我的漂流速度也越来越快。顺利漂到科曲村后,黄河两岸的风景越发美丽,让人眼前一亮:黄灿灿的谷地里,间或点缀着一些牧民的白色帐篷,宛若仙境。一路顺流来到麦尕唐干玛,此时已经远离黄河源头712公里。在纳格让附近的河道拐弯处,出现了牧民的营地,悬崖底部有几间小房子,有趣的是,这里部分岩壁被挖空,构筑成几间悬崖洞屋。快到达岗龙乡时,陡峭的山壁上,洞屋渐渐多了起来,而其所处的位置超乎常识和想象。此前我听说,甘德县格鲁派的藏传佛教信徒,流行在偏僻的地方闭关修行,这种方法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属于一种苦修。传入中国后,一些僧人便在黄河岸边的山岩上凿洞静修,人们称之为“参巴”。

  2 麦尕唐干玛→门堂乡→唐乃亥乡→龙羊峡镇→贵德→炳灵寺→兰州

  野狐峡中,艇头入浪的每个瞬间,整个艇身被浪抬起,并急速翻转,仿佛置身于一台巨型滚筒洗衣机内,让我难以呼吸。

  6月1日,我顺流而下,到达门堂乡。考虑到这是采挖冬虫夏草的季节,当地藏民对外地人充满防备,于是我直接从门堂贡巴划向尼玛隆。黄河的这段河道流速很快,每小时达到了7公里,就算不划船,一天也能漂50多公里。

  进入甘肃境内后,随着海拔降低,降雨量增大,灌木越来越密集,平原面积比青海高原要大很多,丰美的牧草能供更多的动物食用,除了密密麻麻地点缀在甘南草原上的牦牛和欧拉羊,土拨鼠也肥胖得跑不动路了。第二天的下水点,我选择了贡拉布则,此处沿岸散养着大量的河曲马,这种马为“中国三大名马”之一,不仅体型高大,而且毛色均匀、亮泽。黄河在经过一个大回环后,从甘南玛曲进入了青海境内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柯生乡——换言之,从黄河源头到这里,我第一次离开了藏民的生活区,进入了蒙古族的地盘。

  在唐乃亥乡停留期间,我有点坐立不安,因为一位前辈提醒我该河段险峻至极,1987年,他的一位同伴漂进去就再也没能出来,自此以后,无人成功地挑战过这一河段。眼下,连日的大雨表明黄河已进入汛期,若在如此凶险的激流中遭遇暴雨或者洪水,我必死无疑。第二天早上天气晴朗,我不再犹豫,因为等待只会消磨我的勇气,倒不如直接下水。

  入水后,两岸高耸着大片灰黑色的嶙峋怪石,给人一种厚重的压迫感。山崖中间,出现了一条深黑色的缝隙,那是我将要进入的凶险峡谷——野狐峡。进入峡谷后,河面突然受阻,河水变得湍急,在这弯弯曲曲的河道内,橡皮艇不受控制地被吸入旋涡,又被劲浪冲开。艇头入浪的每个瞬间,整个艇身被浪抬起,并急速翻转,仿佛置身于一台巨型滚筒洗衣机内,让我难以呼吸。过了几个弯,峡谷开始变宽,右岸出现了一处大石围成的回流湾,我奋力地划艇,借助水势安全地进入了回流湾。野狐峡是拦在黄河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山,经过漫长的地质运动,黄河在山岭中切开一条缝,形成了这条峡谷。过了峡谷,便进入了龙羊峡水库静水区。

  7月1日,我顺利地到达了贵德,此时已远离黄河源头1740公里。贵德自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名号,而贵德段的黄河水之所以如此清澈,是因为上游的龙羊峡水坝和拉西瓦水坝沉淀了河中的泥沙,加之下游李家峡水电站的截流,使得这一河段水流缓慢,水质清澈。我抽出时间去贵德古城转了转,发现这座小城很有文化底蕴,中原王朝、鲜卑和吐蕃都在此留下了历史印记。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在贵德境内交错延伸,是当年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沟通的纽带。

  漂离贵德县城后,沿途地区多是藏民聚居。从李家峡到尖扎县这段河道几乎是净水,而靠近康杨镇附近时,水面开始出现漂浮的泥巴。我不禁思考起来,这两岸到底有怎样的污染,使得黄河即使经过一个月的雨水冲洗后也无法清洁?沿河两岸也未见到居民,不知河岸成堆的垃圾从何而来。

  从炳灵寺开始,一路上十多公里都有密密麻麻的清淤船,连半夜都能听到清淤作业的声音。鉴于刘家峡后的河段清冽,我在上金村附近换上了便携的FC艇,欣赏沿河两岸的壁立千仞,奇峰对峙,这可算得上是真正的高原平湖风光,也着实对得上刘家峡这颗“高原明珠”的称号。从大河家镇往后的地貌都是黄土高原了,除了黄河边的植被较茂盛外,远处都是光秃秃的黄土。我在黄河边上岸,辗转去到了并不顺路的文化遗址齐家坪。多次询问后,一位中年男子才带我去了遗址的发掘处——洮河边上,没有任何醒目的标识,只有大约20厘米高的遗址界桩。据考证,齐家文化的树轮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050年~公元前1955年,基本与中国的夏朝同期。于是,中国考古学家便以此来证明齐家文化就是夏文化,即华夏文明的源头。

  顺着水流,很快我又到了新城镇,这里位于兰州市西固区的边缘地带,是通往河西走廊、湟水流域的交通要道。考虑到离兰州城只有30公里远,我决定直接到兰州过夜。

  3 兰州→五佛乡→银川→乌海→包头→托克托县

  前方突出的悬崖顶上,有一根绑住黑色漂浮物的绳子,一直从崖顶垂至水面。我好奇地划近观看,却发现竟然是两具浮尸,其背面朝上,奇臭无比。

  7月的兰州,经过半个月的雨水冲洗,天空一片湛蓝。进入兰州西固区河道时,一股刺鼻的异味袭来,不久,我的眼睛就感觉到不适。再往下划船,河面就开始出现小激流,仔细观察后才发现,原来右前方有一座大型化工厂正在向黄河排污,其排污水量之大,堪比黄河的支流。而后的河水,泥沙含量也很高,黄汤似的水面上还漂浮着白色的泡沫。在这个熏鼻熏眼的地方,居然有人在裸泳!我不禁感叹,人的适应能力如此强大!我庆幸这一段水流湍急,大约一小时就进入了七里河区,刺鼻的味道慢慢消失,眼睛也不再那么疼了。翌日,我选择了在兰州一处人烟稀少的地方下水,划过一座大型抽水房后,因为实在觉得枯燥,便开始玩起了数垃圾堆的游戏——仅两三百米长的河岸上,就倾倒着12堆垃圾。由于严重的污染,我原定于40公里的航程,只漂了17公里,就在宛川河临时终止了。我爬上山顶,鸟瞰下面已经搬离过半的村庄,再看看旁边的大型工厂还在高速运转,顶端升起魔幻般的青烟……这一切仿佛在告诉我,魔鬼来过,它还没走。

  在漂流至离什川镇4公里远的一个静水湾边,我看见前方突出的悬崖顶上,有一根绑住黑色漂浮物的绳子,一直从崖顶垂至水面。我好奇地划近观看,却发现竟然是两具浮尸,其背面朝上,奇臭无比。我不禁深思:我从黄河源头一桨一桨地划下来,深知哪些是水葬河段,哪些是正常河段。由于兰州上游有柴家峡水坝拦截,所以尸体不会从兰州上游而来。那么,所有浮尸的生前入水点,理论上都在这段河道之内。想到这里,我吓得赶紧离开,划向下游,前面不远处有一个网坝,拦截了大量的垃圾,而岸边一位约莫60岁的老伯告诉我,他的工作便是在此打捞尸体。顺着水流划到什川镇时,黄河向西来了个大拐弯,在这个大拐弯处,有一个凹下去了200米深的盆地,在黄河的庇佑下,此盆地成了茫茫黄土中的小绿洲——这就是什川镇,其四周就是海拔1700米高的黄土高坡。这里也是“世界第一古梨园”的所在地,据说什川镇最老的一棵梨树,距今已有438年了。

  8月初,我漂过乌金峡水坝后,水流开始变快,加上东北风减弱,整个划行变得轻松起来。在甘肃黄土高原上的黄河段,除了各个拐弯处的谷地植被茂盛外,两岸不是高高耸立的褐石山,就是光秃秃的黄土坡。不久后,我到达了黄河石林。这片石林位于黄河的一个大拐弯处的河谷,东边是海拔1700米高的黄土高坡,西边是海拔2300米高的水湾山,其地貌与炳灵寺有些相像。据说,这里的黄色砂砾岩生成于两百多万年前,因地壳运动、风化、雨蚀等原因,形成了现在这样令人惊叹的地貌奇观。穿过五佛乡到中卫的峡谷河段之后,黄河就进入了宁夏平坦辽阔的河谷地带。我划着艇从引水渠进入了静水河道,泥沙在这静水中沉淀,河水也开始变得清澈起来。

  我原以为离开水流平缓的宁夏进入内蒙古后,漂流会因为水流加快而更加轻松。事实并非我愿,特别是进入河套地区后,水流比在宁夏河段还慢。从恩格贝的内河出发,划入黄河,我就把终点设在了“昭君镇”,想去看看四大美人中政治地位最高的“王昭君”。据说,呼韩邪单于在王昭君嫁过去一年后便离世了,于是王昭君改嫁给了自己的继子。《汉书·匈奴传》里记载了游牧民族的此风俗:“匈奴父子同穹庐卧。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妻其妻。无冠带之节,阙庭之礼。”此后,王昭君凭借着“宁胡阏氏”的特殊地位,让西汉和南匈奴之间,维持了长时间的和平,直到后来王莽篡权,这种局面才结束。我为这位表面风光、内心凄苦的女子而感怀不已。

  从包头开始,黄河北岸沿岸都有大量的树林,高大的白桦树摇曳在风中,别有一番风情。从河套平原过渡到太行山峡谷,水流比此前更快了,使得我从吉格斯太镇漂到十二连城并没有耗费太多时间。第二天从十二连城出发,划到终点——托克托县的距离只有短短25公里,黄河漂流的上游段在该县河口镇就宣告结束了。这一路漂下来,我从青藏高原到大河套平原,了解了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感受了藏传佛教和萨满教之间的演化。而接下来黄河的探险,还将从中游继续……

  文 闪米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