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消费股

  市场普遍认为目前处于结构性牛市(以蓝筹股补涨为主),实际上笔者的观点是,市场仍处于熊市中后期或者震荡市。过去几年积累下的高泡沫资产并没有充分消化,反而因为白马股和消费股的大幅上涨而使得泡沫化更为严重。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医药、白酒股和银行股的不断上涨,多数股票估值早已超过牛市5200点的市盈率,日常消费指数已经到了34倍市盈率,接近5120点牛市水平,有些医药龙头高达60倍市盈率,却仍然挡不住资金蜂拥而至。这些美其名曰为“避险”需求或者“防御型”需求的资金,在熊市氛围下,采取的仍然是抱团取暖的策略,在2015年股灾之后,这些消费股的估值确实有吸引力,当时人弃我取的策略也非常正确,但过去两年股价的不断上涨,使得这些股票的投资性价比其实已经大幅降低,更何况消费股的业绩并不如市场预期的那么高,有些消费股业绩甚至出现下滑。所以,在市场蜂拥而至的强劲拉升某些股票的时候,我们切记要确保以保本为原则的逆向思维,避免去到人多的地方。

  这种类似“避险”理念与2010年和2011年的行情何其相似,当时也是“喝酒吃药”的行情,但也挡不住最终指数还是创出了2138点的低点。这一次市场可能不会再创新低,毕竟银行股仍然可以承担较大的护盘指数的功能,但不断加息之后的环境可能会导致整个资产价格承担较大的下跌风险,这对市场而言可能才是真正的“灰犀牛”。所以,高位去买消费股避险的理念在系统性风险的冲击下也会遭遇大幅的波动性或回撤。最近一些消费型基金经理重新成为了市场的明星,写书和自媒体更新的频率明显高于两年前,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市场的热点。恰恰如此,我们才应该谨慎消费股可能已经过热了,不要认为市场永远都会上涨,显然,钟摆式的周期运行才是市场的真规则。

  上周我们建议买入一些困境反转型企业来避险其实未必有大风险,市场目前所处的尴尬实际上是好公司不少,但好股票太少。好的公司都被市场存量资金抬高至估值中枢的上轨,脱离了安全边际,这就使得外围资金更不敢进入这个存量博弈的市场,从而导致市场缺少后续部队的跟进,也就是说,成交量会进一步集中在5%的个股上,市场外围资金因为投资性价比大幅下降而日渐谨慎,最终95%的股票成交量会不断萎缩。这对券商行业来说,实在不是个好消息,成交量减少导致经纪业务收入减少,其他关联度较大的业务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市场整体仍会处于震荡格局之中。

  由于价值股的安全边际已经大幅下降,所以,剩余的资金只能在主题投资和游资关注的妖股中来回折腾,直到市场重新回到一个估值合理并且安全的区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钟摆效应。市场从注重防御最终会回到注重进攻,但这个过程还是非常难受的。等于说周期股必须要跌到一个相对具有安全边际的位置,才会使得资金愿意在股期两个市场同时做多,而新的催化剂将不会是供给侧改革,而是来自于欧美复苏带来的投资周期拉动。所以,供给的减少是价格上涨的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而言,需求的回升才是推动周期股持续上涨的关键。

  在这种状态下,建议以自下而上策略出发,选择稳中求进的策略。如果未来消费股进一步上涨,比方日常消费指数的市盈率回到40倍以上,最终面临的还是泡沫的破灭风险,这是熊市中后期特征的表象。在熊市第三阶段,即消费股和周期股同时下跌,或会形成市场最坚实的底部,而那个时点可能出现在明年。

  随着18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达到3.73%,并创出近两年新高,其对权益类资产和不动产等风险资产去杠杆的影响可能才刚刚开始。

  胡语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