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首都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2-26 10:13
“北京很包容,不仅欢迎多种文化在这里汇聚、融合,还让不同的人和才能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
喂饱了两只猫一只狗,加拿大女孩严善华和胡同里的邻居一路打着招呼,赶去练习舞蹈。
严善华在北京生活了近十年,目前在一家非政府组织机构驻华办公室工作。老北京独有的传统街巷和怡然自乐的生活气息让她深深着迷。
她正在练习一种融合了武术和舞蹈的新舞蹈,并打算将其分享给更多国家的同好者。
“胡同给我的感觉很亲切。人们喜欢在胡同里聊天闲逛,很容易打成一片。邻居常常在饭点儿给我端来一盘中国菜,住在这里的感觉很幸福。”严善华说,她喜欢舞蹈,北京是她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因为在这里她很快就找到了施展自己舞艺的机会。
“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满足我的梦想。北京很包容,不仅欢迎多种文化在这里汇聚、融合,还让不同的人和才能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严善华说,“这里充满机会,允许年轻人试错和成长。我会继续留在北京,我喜欢生活在这里。”
多元、包容,是许多在京外国人对这座城市的共同评价。
“北京的语言、北京的胡同、老北京的故事、新北京的剧院,还有涮肉和小吃,我统统都喜欢。”谭蔓茹是一名在英国曼彻斯特长大的“北京迷”,她和姐姐一起来到北京,转眼已近十年。如今,姐姐嫁到了北京,她自己也目睹了北京一天一天变化,从“北京迷”变成了“北京通”。
“北京的魅力源自文化资源的富饶。”谭蔓茹说。
家门口的电影院、开在小区的戏剧场、街道中的图书馆、购物街的书店……在谭蔓茹看来,只要有时间,看话剧、听歌剧、看展览、听相声或是逛博物馆,想要什么样的文化生活都可以。
文源深、文脉广、文气盛,站在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汇点上,北京的优势得天独厚。
许多“非常中国的讲究”让喀麦隆小伙儿杰盖特别痴迷,尤其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
杰盖说:“故宫的建筑几乎都与九或九的倍数有关。比如大门上的九排九路门钉、房檐上的九个走兽,城墙四角的四座角楼也都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有人告诉我,‘九’有天长地久的寓意。”
让他惊喜的是,这座象征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古老宫殿越来越有现代范儿。从朝珠耳机到“正大光明”充电器,从“奉旨旅行”行李牌到“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它正用上万种文创产品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达传统文化的价值。不少有趣的故宫文创产品成了杰盖的收藏品。今年中秋节前夕,他还给朋友们订购了故宫月饼。
吸引外国人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沿长安街往东,北京中心商务区正重新书写着这座大国首都的商业文明。
上个世纪,这里曾是一片旧工业区。如今,前所未有的高速建设与开发,加之时尚、高端、国际化的现代气息,让这片区域受到全球瞩目。未来北京最高的建筑——中国尊,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高达528米。
“6年前我喜欢的是北京的‘京味儿’,今天的北京更时尚、更有创意、更有号召力。它的光芒不可抵挡。”瑞信亚太区公司业务总裁布克曼博士6年前在京工作,今年再次回到北京,说着一口流利中文。
“北京是朝气蓬勃的。”法航荷航集团中国区总经理顾瑞新说,他2006年第一次来华,如今几乎每一个来华外国人都被中国数字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所震惊。
“微信支付、支付宝、银联支付的出现,出门都不带现金了,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完成支付。现在我回到欧洲,出门还需要现金,反而不习惯了。”他说,“这一切变化都是几年内发生的。”
在北京这片创新热土上,摩拜、小米等高速成长起来的独角兽企业已有65家。北京成了一座“独角兽”聚集之城。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近日报道称,美国商业资源企业“专家市场”公司公布的2017年度全球最大科技城市排名中,北京位列第一,而一些人认为中关村已经“取代硅谷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中心”。
高校众多,创业者云集,知识与技术密集,成就了中关村独特的创新基因。最初仅仅是电子一条街,如今中关村已在人工智能、原创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创制国际标准229项。这里走出了300多家上市公司、1.1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去年总收入超过4.5万亿元人民币。
北京已成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变化的首要窗口。近年来,北京连续举办重大国际活动,备受瞩目。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正不断来到这座城市,因喜欢而留下来的人也越来越多。
2017年6月,公安部开始向部分在华外国人签发新版“中国绿卡”。它可单独出示和使用,几乎与中国公民身份证一样。这让1991年便来到中国生活的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美籍教授柯道友非常兴奋,“新的外国人身份证,让我和中国人一样生活在这里了。”
美国球星马布里成为首位获得中国“绿卡”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外援后,发了一条微博:“能成为中国首都的一部分是一份真正的荣耀。”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梁相斌 张漫子 季小波/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