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水源地转型记

  南水北调对水质保护的要求,给淅川戴上了“紧箍咒”,也成为撬动绿色转型的“金箍棒”

  两岸青葱,鸟鸣低旋,一库清水静谧。3年前,清冽的丹江水从这儿奔涌而出,沿着千里长渠一路北上,流过中原、奔入京津。守着“大水缸”,握着“水龙头”,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最重要的水源地,为守护好这一渠清水,河南省淅川县淘汰落后产业,向绿色发展转型。3年来,经历过转型阵痛的淅川开始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步伐。

  南水北调撬动绿色转型

  寒风料峭,但在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远远望去,4000多亩连片的软籽石榴树就像一片绿毯,护卫着南水北调中线干渠。

  张河村曾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蔬菜村,村里种辣椒、南瓜,老百姓收入一直不错,但种植蔬菜时间长了,化肥农药污染问题日益显现,土壤出现板结,农产品质量也明显下降。“大家也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谁都没有转型的勇气。”张河村村支书张家祥说。

  2014年,由于南水北调干渠从张河村穿村而过,为了保证水质安全,绿色转型成为张河村必须作出的选择。为了转型发展,2014年张河村统一流转土地,全村4800多亩耕地全部种植软籽石榴,开启了生态农业模式。张家祥介绍,过去种植蔬菜,平均一亩地施用化肥400斤,现在全部使用有机肥,不再使用化肥,将农业生产的化肥面源污染降到了最低。

  绿色农业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过去种植蔬菜,每亩地产值不到2000元,现在种植石榴每亩地产值能达到1.5万元。张家祥说,绿色转型让村里环境变好、收入提高,现在全村年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比过去增加了将近1倍。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淅川县保护水质安全的责任重大,为了将污染危险降到最低,淅川县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的转型升级。”淅川县副县长刘现说。

  在淅川福源制业有限公司厂区内,新修建的厂房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来往穿梭,一片繁忙,而隔壁是破败的氯碱加工厂房,还未完全拆除的残垣断壁孤零零地矗立着,与新厂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正是淅川工业转型的写照。

  2012年起,为确保水质安全,淅川关停并转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淅川丰源氯碱有限公司被关停后,转型成立了福源制业有限公司。公司经理郭新彦说,关停时企业固定资产已经超过9000万元,最高年产值达到2亿元,职工人数超过350人。“关闭时确实不舍,但现在看起来是作了一个最正确的选择。”郭新彦说,转型后的福源制业经营食品加工、食品包装,相比过去的氯碱企业利润率更高,行业前景更好,3年内将实现年产值3亿至5亿元。

  绿水润青山,南水北调对水质保护的要求,给淅川戴上了“紧箍咒”,也成为撬动绿色转型的“金箍棒”。

  目前,淅川县生态产业种植面积已达到3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98.7万亩;工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重化工业占工业总量的比值从2005年的70%下降到30%,全县的工业主导产业已从化工业转为机械装备制造业,行业年产值达150亿元。

  克服阵痛,坚定步伐

  绿色转型之初,这个贫困县克服了企业大量关停、人员大规模下岗、财政收入锐减、环保成本居高不下等一系列挑战。

  淅川县发改委副主任何景奇介绍,2002年到2012年间,淅川县一共关停并转的企业达到350家,下岗工人达1.9万人,淅川县每年财政收入减少2.8亿元,而每年因保水质而增加的财政支出达到5亿元,如此巨大的财政压力也给淅川发展造成了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投入。

  “绿色转型要有勇气和担当,时代要求我们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在关停污染企业的同时,淅川县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瞄准市场,调整工业结构,聚焦汽车零部件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建设了一批汽车零部件、新能源、食品加工等工业项目。

  在淅川县淅减汽车减震器公司,这里生产的减震器畅销国内外,配套在奔驰、法拉利等国际一线品牌车辆上,以淅减公司为龙头的汽车减震器行业已经成为带动淅川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2017年上半年,淅川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34.1亿元,工业增加值26.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4亿元,实现利润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达40家。

  从阵痛中走过,淅川绿色转型的步伐更加坚定。2017年,淅减公司年产5万只高速列车减震器项目竣工投产;福森集团年产3亿支双黄连口服液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开始生产;淅川金博橡塑公司年产300万只空气弹簧减震器项目研发中心投入使用……伴着一渠清水的淙淙流过,一批无污染、高科技的现代企业在“南水”的源头扎下了根。

  发展生态农业,探索绿色扶贫

  集山区、库区、边缘区、贫困区于一体的淅川,人均耕地少,生产生活条件差,贫困人口众多,是河南省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在保护水质要求下,淅川又面临着“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的窘境。“既要山美水美也要民富县强,绿色转型发展是带动脱贫奔小康的最好契机。”卢捍卫说。

  淅川立足南水北调水源地的实际,探索出一条绿色扶贫之路。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淅川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贫困村建设产业基地,通过这种模式,淅川全县发展金银花、软籽石榴、有机蔬菜等绿色生态产业,面积达50多万亩,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带动3500多户、近万名贫困人口脱贫。

  今天的淅川,绿色转型初见成效,但转型发展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何景奇举例说,淅川现在以汽车装备制造业为支柱产业,但受到环保要求,不能发展喷涂电镀等,直接导致了淅川整车装配、生产的工艺的不完整,对产业发展产生了影响。2017年淅川县还提出了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不得低于国家清洁生产水平,这也提高了引进制造业企业的门槛,对当地制造业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严峻考验。

  淅川县县长杨红忠说,“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绿色转型让淅川尝到了甜头,也带来了挑战,但绿色发展的信念绝不动摇,坚决守护好一渠清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志平 宋晓东/河南郑州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