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诺奖得主: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世界级科学家

  让本科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参与到世界级的科研项目中

  获得诺贝尔奖,成为人们眼中的“英雄”,有点让人难为情。不过,诺贝尔奖还是个好东西,因为它让人们知道,原来科学家也可以成为英雄。

  但是,我们当初进入物理学和科学研究,并不是为了得奖,只不过是单纯热爱科学研究的过程罢了。

  不少中国人问,怎么才能让中国在科学创新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获得更多的诺贝尔奖?

  最好的办法,其实是给孩子们一个宽松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愿意自主探索,从小种下科学的“种子”。这比背公式做练习题更加重要。

  我们当中,韦斯教授对此有着巨大的热情。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教授,他定期带着各种道具和仪器去中小学给孩子们上物理启蒙课,让他们随便碰、随意玩。像光的偏振这样的物理学原理,孩子一看就觉得很奇妙。

  此外,让本科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参与到世界级的科研项目中,也是培养年轻一代的重要途径。

  在美国最好的大学,资深科学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就是帮助年轻科学家拿到他们所需要的资源,并创造环境让他们进行科研探索。美国一流大学对年轻教授的资助也很慷慨,这样可以让他们在年轻的时候打下扎实的科研基础。

  国家层面的扶持和帮助也非常重要——这方面,有两个“小国”的经验特别值得借鉴:一个是日本,还有一个是意大利。

  日本有一个独特的支持优秀科学家的系统。做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一旦国家认定某位科学家个人能力突出、研究方向有潜力,就会为其投入很多资源和资助,让他们可以放手进行研究。

  比如,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梶田隆章在2002年和2015年均因对中微子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做中微子研究,就需要有专门的大型中微子探测器,这不是靠个人力量可以建成的。在日本工业界的紧密合作下,日本在1982年就建成了“超级神冈探测器”,为科学家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意大利也同样如此——对于有潜力的科学家,会投入资源,帮助他们做“高风险”但可能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研究。相比之下,美国由于是个大国,科研系统的效率并不算高,做得还不够理想。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研究方向和资源走向最重要的决定,应该是由一线科学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作出,而不是那些离科学比较远的人。

  (作者因证实“引力波”的存在获得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文基于本刊记者戴闻名在第三届“复旦科技创新论坛”期间对他们的采访。)

  文/雷纳·韦斯 基普·索恩 巴里·巴里什(Rainer Weiss,Kip Thorne,Barry Barish)(美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