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在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之一。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多处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第九部分重点部署了如何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基本指导方针。

  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部署的频率之高、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1.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按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中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和自然岸线格局。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推进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减少了“九龙治水”现象。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初步形成,体现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

  2.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加强生产全过程节约化管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大幅降低了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效仿食物链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园区循环化改造取得预期效果。

  3.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陆续出台,“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水源保护和“黑臭水体”成为水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中央环保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居民也获得更多的宜居环境。

  (1)天在变蓝。压减燃煤、淘汰黄标车、整治排放不达标企业;抑尘、治源、禁燃力度前所未有。为保卫蓝天,环保部启动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环保督察。28个城市排查出环保不达标“散乱污”企业5.6万余家。与2013年相比,2016年京津冀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33%、长三角下降了31.3%、珠三角下降了31.9%。

  (2)水在变清。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推进入河、入海排污口科学布局,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开展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河湖内源污染治理,“河长制”成为水环境保护的有益探索,大多数城市河道开始变清。

  (3)地在变绿。国家林业局组织实施十大生态修复工程,构筑十大生态安全屏障,发展十大绿色富民产业;118个城市建成“国家森林城市”。5年来,中国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恢复退化湿地30万亩,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根本转变。

  4.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要素,是一种稀缺资源。良好的植被、优美的环境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十二五”期间实施了两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十三五”期间选择生态基础较好的福建、贵州、江西三省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力求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使绿色富民、惠民。

  5.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建设,“四梁八柱”的制度安排已然形成。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逐渐完善。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确立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总体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蓝图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环保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1.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新高度。中共十九大报告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生态文明提高到了千年大计的新高度。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与蓝图。绿色发展是新时代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新发展理念,是习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

  中共十九大报告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勾画了新时期中国发展蓝图和战略愿景。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再奋斗十五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届时,生态环境要有根本好转。全国空气质量得到根本改善,达到或好于国家空气质量标准,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全国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生态安全屏障稳固,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得到休养生息,城乡环境优美、和谐宜居,满足人民对优美环境和生态产品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

  中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四大战略任务。

  1.推进绿色发展。绿色成为发展的基色调,从理念升华到制度建设、再到实践检验,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一条有别于西方工业文明、超越中国传统增长模式的绿色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发展思路,处理和平衡好改革、发展、稳定和保护的关系,在寻找新动能和处理老问题上把握好方向、节奏和力度,摒弃粗放、低品质的发展方式,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引导产业布局、倒逼结构转型,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不再依靠资源环境等要素投入,架起绿色发展、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之间的桥梁,推进从“绿色的贫困”到“美丽的富饶”新跨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多赢。

  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一是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二是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三是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四是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五是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2.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是重中之重。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为重点,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发展与保护矛盾最激烈、影响健康最显著、治理体系最薄弱的环境问题为抓手,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发扬“钉钉子精神”,动员全社会力量,抓出一批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治理成果。

  中共十九大报告把污染防治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作为新时代的三大攻坚战。新时代的环境污染防治,要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3.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自实施“一退三还”政策以来,中国的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观。但中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仍然不高,影响国家生态安全。一是生态空间遭受无序无度挤占。二是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干扰,自然保护区面积与功能不相匹配。三是生态退化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下降。四是生物多样性加速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既能筑牢民生之基,生产必不可少的生态产品,又能满足民生之需,扩大就业、夯实民生之本。因此,必须贯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4.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当前,中国生态文明管理体制面临诸多问题,与现代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行政力量过于强大,但各部门职能存在交叉重叠、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不匹配,运行效率有待提高;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意愿不断增强,但参与能力、支付意愿、制度保障不足;企业环保责任和义务逐步明晰,但环境守法意识不高、逃避环境监管的现象仍较普遍。由于治理主体力量不均衡,中国生态环保治理手段相对单一,治理机制仍以自上而下的管控为主,缺少从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的角度进行管理的体制安排。

  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建立政、企、公众良性互动、互促共治的新机制。随着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成效将成为一个全世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改革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进程。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通过各方努力,力争2020年基本建立统一协调、高效共治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监管体制。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执政的“中国方案”。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改革,既要尊重历史经验及发展改革规律,也要尊重自然生态系统规律,抓准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打通“中梗阻”,还要统筹考虑各地方各部门的资源及条件,防止“一刀切”。根据所有权和监管权相分离、开发与保护相分离的原则,进一步减少职能交叉,通过推动综合、高效、协调的中央大部制改革,形成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综合管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及监管为主的体制格局;组建跨行政区域、流域的管理机构,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建立严格的问责和激励机制,积极探索绿色转型发展的解决办法和出路;合理区分政府和市场的界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宏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