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父”陈幼坚 作品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狂热
- 来源:娱乐·品味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设计,陈幼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2-09 10:28
陈幼坚是中国香港最著名的设计师之一,获奖无数。陈幼坚设计公司曾被美国GRAPHIS杂志评为全球十大设计公司之一,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华人设计公司。他的海报和腕表被美国三藩市现代美术博物馆纳为永久收藏品。在日本,他分别于1991年、2002年在东京举办了“东方汇合西方”“东情西韵”的个展。在日本的设计界,他的名声就如成龙在日本的演艺界那么响当当。不过,陈幼坚是深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但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执着和骄傲,并没有使他变成一个固守传统的“艺术遗老”,而是让东西文化在他的设计理念中更为合理地融结在一起。
从辍学少年到设计大师
陈幼坚回想起小时候,父母亲给的是最朴实的家庭教育。父亲是广东人,当年是一位水果摊主,母亲是中国澳门人,都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他们告诉陈幼坚的,全是最简单的做人道理,做人应该努力,应该勤奋,应该善良,应该孝顺。有关艺术细胞的熏陶倒是从父亲那里找到了出口,用现在的话来讲,父亲是一名DIY高手,他总是将盛放水果的木箱重新组合起来做成家具或者其它有用的东西。
高中毕业后,陈幼坚因为家里穷,便在20岁时进入一家国外的4A广告公司做学徒,在此之前学数学和化学的他尚不知设计为何物。如今用拿奖拿到手软来形容他获奖的数量一点都不夸张,一直到现在,他的设计仍然30、40个奖地捧回来。关于得奖,陈幼坚的感受是“让我知道自己有多好,让我最快地知道自己在哪个地位。”
对于设计这件事情,陈幼坚觉得自己是有天分的。这种感受在开始涉足设计行业的前十年,他还不觉得,随着工作经验多了,人生经验多了,便感觉为什么自己做设计师跟别人不一样,自己的想象,工作的方法,表达的方法都不一样。“到现在还在拿奖,这就是我的天分,但是天分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分,你知道自己的目标,自己的兴趣,开始就要想清楚。不过,只靠天分并不是我成功的惟一要素,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同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加上太太(公司总经理)在背后的支持对我来说才是推动成功的原动力。”
荣誉、财富、经历、名声到了60几岁的陈幼坚这里早已是囊中之物,从一个不懂设计的门外汉到国内、国际数百个奖项的获得者,他用了20年的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他开始确立并切实感受到自己的地位。给别人打了10年工,为自己做了20多年事,期间有太多痛苦不堪的艰难险阻,也没有过多苦水要诉。以至于他到50岁时便发觉自己该做的事已经做完了。
使东方文化重新焕发光彩
陈幼坚的作品,一个是真正传统味道,第二是巧用传统感觉,而不是生搬硬套,这个“巧”字说说容易,做到可不容易。多少设计师生搬硬套地拿传统来做噱头,只得其形,不得其意,更没有其势。陈幼坚是个对中国传统图形非常重视的人,他设计的好多标志、平面产品,都很精巧地使用了传统图形,他用“四喜娃”做的设计,两头两体,连环相接,可以看成是四个娃娃,四方童子并至,子子孙孙繁衍,北京琉璃厂的明代铜铸四喜娃,陕西民间剪纸的四喜娃,陈幼坚把它延续发展出来,变成产品系列,就很有趣了。
中国香港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快,大家什么都是“现在就要”,因此设计上很容易出现粗制滥造的情况,在这等超级纷繁芜杂之中,陈幼坚却能够慢条斯理,以自己独到的设计风格将东情西韵融会贯通。在牢牢把握市场脉搏的前提下,使东方文化重新焕发了光彩,得到国际公认。在中国香港这个弹丸之地,陈幼坚已经让中国传统设计在世界设计界扬名立万了。
陈幼坚从不否认自己是商业设计师。陈幼坚的商业设计,使他同时在艺术界得到很高的地位,就是一个典范。他说:“商业是命题,艺术是境界,我所做的无非是在努力将商业命题做到艺术的境界。”
这一点他做到了,虽然他不过只在中学理科毕业后,念过十个月的夜间设计课程。他曾赢得本地及海外设计奖项五百多个,奖项包括美国“传达艺术”杂志评选的优异奖、美国纽约艺术总监俱乐部大奖、英国D&AD、日本东京字体总监俱乐部大奖等等。他的公司在1996年被美国纽约《平面设计》杂志杂志选为该年度世界十大设计公司之一,是唯一的一家亚洲公司列位其中,他为这次盛事设计的海报充分体现了他的风格——中西合璧,简约中透着东方的神韵。
尽管,陈幼坚谦称自己算不上中国的文化专家,但无可否认,他从自己的作品中传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狂热,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修养。
钟爱茶文化的陈幼坚,在设计价格堪比虫草的竹叶青茶叶设计包装时,就极费心思。和普通设计师往往会采用雍容华贵的包装不同,陈幼坚撇去中国民俗浮华绚烂的图案,以老子的《道德经》作为创意的主轴。陈幼坚借用《道德经》,为“道”指引了明确的方向,这个“道”与宗教无关,而是取其“道”的底蕴和茶道做出联系。“这是一种精神和深层次的茶道,与其品、其觉,和茶叶延伸出的所有寓意遥相呼应。”陈幼坚为此付出的辛苦却不难想象。在上海,还会冷不丁在像豫园这样的地方,遇到一个正在冥思苦想的山羊胡子的背影。“那是我在向传统文化取经。”用陈幼坚的话来说,他崇尚中国古人的生活。当年,在广告公司,正是厌烦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不合理的比稿规则,陈幼坚愤然离去,才开始了创业之路。
“如果,我把这个茶垫上的东西做成一幅艺术,起码可以卖50万吧?”陈幼坚拿起一个茶杯垫,上面是上世纪30年代精美的招贴画图案。“我的父亲告诉我,做设计就像是做人,要拿出好东西和别人分享。”陈幼坚希望用设计帮助别人,就像武侠小说里江湖上闯荡的侠客。
身为大师级的设计师,陈幼坚所受的关注又常常超出专业领域,造成的轰动效应绝不亚于娱乐明星。他也确实不乏“明星气质”:标志性的山羊胡,简洁得体的着装,善意的待人接物,面对镜头从容不迫,气度不凡。这是他出位于其他设计师的地方。另外,在一组茶广告中,他不但表现了自己的表演天分,甚至被拍片的导演赞誉:“你可以去当演员和导演。”
其实,一直以来,陈幼坚都很愿意做一些新的尝试。1980年,陈幼坚与太太创建广告公司,为张国荣、梅艳芳、林子祥、张学友等当年的大牌歌手设计唱片封套和海报。那时候,陈幼坚已经工作了十几年,买得起名牌,也会自己做衣服。而刚刚出道的张国荣,没什么钱。“正好,他的身材跟我一样,都很瘦。我就把我的衣服给他穿。”于是,张国荣的很多张海报和唱片封面上,都出现了陈幼坚的装束。陈幼坚与张国荣成为多年挚交。
如今年过花甲的陈幼坚,希望成为中西沟通的桥梁。他在上海田子坊开设了旅游纪念品专卖店——田子坊,专门售卖自己设计的作品。他笑称,自己家的限量版T恤,要比阿玛尼的质量好。“我在国际上做的事,是去一些学校演讲、参加研讨会。谈谈设计心得以外,也有做一些跟设计没什么关系的东西,比如拍广告。我做的是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就是将中国人的尊严拿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