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融水苗家 从欢乐的踩花山到激烈的斗马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2-27 14:20
广西融水苗家人的新年洋溢着欢乐气息,从初一跳到元宵的芦笙舞,集杂技、娱乐于一体的爬花杆,热闹激烈的斗马比赛……无不演绎出苗家人独特的年俗文化。
在广西柳州地区,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几百年前,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迷恋上这方水土,驻足13天,并在《徐霞客游记》中留下一万多字关于它的详尽记载;几十年前,一部影响过几代人的电影《闪闪的红星》,也将这里的美丽江水搬上荧屏,而那首悠扬的歌词,一直荡漾到今天:“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就是融水苗族自治县。
融水的风景和桂林很相似,在四周挺拔秀丽的山峰下,一条河流缓缓流过,居住在这里的苗家人,就一直安静而幸福地生活在山清水秀之中。除了风景迷人,融水还保留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尤其春节,这里会上演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比如热闹非凡的踩花山,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独特舞蹈芦笙舞,以及曾经被苗家人用来裁决婚姻与爱情纷争的斗马比赛……随着一场场活动轮番上演,过年的气氛也随之热烈高涨起来。
盛大的踩花山活动
集杂技、娱乐于一体的爬花杆
农历正月初一,当晨雾中的融水刚刚迎来新年的第一缕曙光,人们就早已盛装打扮好,准备参加新年的第一个盛大活动——踩花山。踩花山又称“耍花山”“踩山”“跳花”“跳场”“赶坡”等,即围绕山坡游玩。
踩花山一般在正月初一、初三、初六举行,活动期间,在融水的许多村寨,人们会在开阔的坡地上立起一根高达15米的木杆,在木杆的杆顶绑有横木,横木上扎着柏香叶子和青、蓝、红、白四色彩带,当地人形象地将其称为“花杆”。在苗族历史上,花杆的地位极其重要,花杆上的四色彩带分别代表苗族的各个支系。相传,在上古时期,苗族的祖先蚩尤在战争中被打败,他被迫率领九黎部落辗转南迁,进入西南的蛮荒之地后,其族人分散到了深山老林中。不过,只要蚩尤在山顶上竖起一根长长的花杆,并系上彩带,分散在四处的苗家后人就能寻着彩带赶到蚩尤的身边,共同抵御外族的入侵。到了今日,花杆早已失去召集战乱中的族人的作用,却已然成为凝聚苗族人的象征和神圣的祭祀符号。
在踩花山到来之前,融水的乡民们会在族内推选2~4名有威望的人充当“会首”,主持整个活动。在踩花山活动开幕当日,会首们一人吹芦笙、一人打伞、一人抱着大公鸡,开始绕着花杆转圈祭祀,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村民则自觉列队跟随会首转圈,转完9圈之后,踩花山的活动就正式拉开大幕:身穿传统民族服装的年轻人,兴致勃勃地参加拔河、扭扁担,打火枪等比赛;前来祭祀的乡民,则带着猪头、大米、公鸡等物献祭在花杆旁的神龛前,祈求神灵消除百病,保佑家人平安顺利;打着油纸伞的青年男女,对唱着山歌,期待有情人能听懂自己的衷肠;此外,更有三五友人聚在一起,拿出白酒,猜拳行令,尽兴而乐……一时间,歌声、芦笙声、欢笑声、火枪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在踩花山活动中,最受人们关注的是爬花杆。爬花杆是一项集杂技、娱乐于一体的活动,苗族男青年身穿麻布长衫,腰扎白布帕子,背着芦笙,手脚并用地爬到花杆顶部。花杆下,男吹笙、女伴舞,围绕在花杆四周;花杆上,表演者手撑横木倒立,嘴吹芦笙,人随乐声晃动,表演着“金鸡独立”“车轮旋转”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到了下杆时,表演者则倒挂着用双脚夹住花杆,双手捧芦笙,一边吹奏一边向下滑行,并时不时抬头、扭动身躯,远观犹如一条游动的巨蛇,极其震撼。
充满欢乐的芦笙舞
让人震惊的绝技表演
在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家人的地方,就有芦笙和芦笙舞。相传盘古开天地时期,大地荒芜,苗族的祖先靠狩猎飞禽走兽过日子。为了捕获丰富的鸟兽,一位心灵手巧的小伙子用竹木制作出了芦笙,并配以舞蹈,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引诱鸟兽前来,自此以后,人们每次狩猎均有斩获。芦笙与芦笙舞就这样代代相传。
在融水境内,每逢传统佳节,或是有大型活动,来自全县各乡镇的芦笙舞蹈队总是最为活跃的一群人:女性头戴美丽的银质头饰,身着色彩斑斓、披银挂彩的百鸟衣;男性头包绣有红蓝条纹的头巾,身着绣有苗族传统图案花边的服饰聚集在一起,手持各式各样的芦笙赶到会场,向观众表演芦笙舞。
芦笙舞俗称“芦笙踩堂”。芦笙有六管、十管及十二管三种样式,长度也从二尺、五尺到一丈多不等,南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曾对其外形有过描述:“卢沙瑶人乐,状类萧,纵八管、横一管贯之。”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的形状和演奏技巧不断改进,舞蹈曲目也不断增加。如今,芦笙舞已成为苗族传统文化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跳到元宵节后……
芦笙与芦笙舞,按活动内容和性质,一般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祭祀性以及礼仪性四种。在过年期间,芦笙舞以自娱性和表演性为主。从动作特点上看,自娱性芦笙舞比较随意,人们吹着芦笙,或弯腰对吹,或旋转腾踏,或下蹲弹腿,或勾脚碰膝……这样的舞蹈对参与者的年龄、性别不限,行走在融水境内,在寨屋前的草坪或山坡上,时常会看到一群苗家人就聚在一起跳这样的舞蹈,充满了欢乐。
表演性芦笙舞,则多以竞技的方式进行集体比赛,以吹奏乐曲多,舞蹈时间长,声音谐和、优美,动作和步法丰富为评判标准。表演性芦笙舞动作非常丰富,多达100余种,其中不乏许多高难度的动作:倒立——表演者倒立着吹芦笙;蚯蚓滚沙——表演者头足着地,身躯悬空,一边吹着芦笙,一边以头为轴心旋转、翻滚;踩鸡蛋——先将3个鸡蛋放置地上,表演者脱去鞋袜,赤脚在鸡蛋上来回跳芦笙舞,而鸡蛋不碎……在一旁观赏的人,常常被这些绝技震惊得目瞪口呆。
斗马比赛:裁决爱情纷争
力量与勇气的较量
除了踩花山和芦笙舞,在融水过年,还能观看到激烈的斗马比赛。
融水的苗家人是剽悍和浪漫的。早在500年前,他们就拥有一种独特的裁决婚姻与爱情纷争的决斗方式——斗马。那是在500多年前,某个苗民部落的首领给美丽的女儿招亲,要求未来的女婿必须是斗马高手……从那时开始,这种用斗马来裁决爱情纷争的规则就开始流传。此后,在融水地区,每当苗民之间出现情敌相争的局面,大家就组织斗马比赛,让胜利者抱得美人归。
实际上,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是促成融水苗家斗马的主要原因:融水苗家人大多居住在远离城镇的崇山峻岭之中,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主要靠马匹解决交通运输问题,而起伏跌宕的小道,不仅培养出苗马强健的身躯,也造就其骁勇好斗的脾性。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斗马逐渐演变为远居深山的人们农闲余暇的主要娱乐方式。至今,融水苗家仍有“家无马不雅,节庆不斗马不成节”的说法。
每逢斗马比赛,“哒哒”的马蹄声一下子就让苗民生机勃勃,一匹匹威武强健的雄马,在主人的陪护下奔赴斗马场。斗马既是骏马之间力量与勇气的角力,同时也是马主人之间的较量,因为获胜马匹的主人,往往被视作苗家的勇士。
斗马场地多设在山寨接壤的地方,要求四面有山坡,用中央平地作斗场。比赛前,参赛的马主人会仔细检查马的牙口、马蹄等身体各部位状况,如果稍有疏忽,牙口损失或者马掌掉落,都可能让马匹在战斗中失利。斗马的规则是:每次两匹公马上场搏斗,就像人类的一场自由搏击比赛,败者退场,最后的胜者为冠军。比赛开始后,工作人员会先牵一匹雌马站在赛场中央,参赛者按规定将自己的雄马放进赛场。两匹雄马进场后看见雌马,便会雄性大发,争风吃醋,以便能得到和雌马交配的机会。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斗:两匹马使出踢、咬、摔、压等“十八般武艺”,尽显“英雄”本色。
如果两马久斗难分输赢,即判为平局;倘若交锋数回合后,一方败走,则为输;如果一马接触对方就立即回避,则判为自败。斗马结束后,场上鸣炮放枪,吹奏芦笙,裁判还会为获胜的一方披红挂绿。斗马比赛的结果也非常富有戏剧性:因为在败者落荒而逃后,胜者似乎也未能得到真正的“性福”——当胜者得意地走到雌马前,准备骑在它的背上交配时,赛场上的监护员往往“不懂事”地冲过来将雌马拉走,为下一场比赛腾出场地。于是,胜者最后还是落得个“独守空房”的下场…
文 唐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