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瓦尔帕莱索 上帝打翻颜料瓶的梦幻之城

  在智利“文化之都”瓦尔帕莱索,曾经的“太平洋珍珠”,房屋色彩鲜艳,涂鸦斑斓,老旧的缆车吱吱嘎嘎,那声音随着诗人聂鲁达笔下的海风回荡……

  作为国家重要的政治中心,各国的国会大厦一般都设立在首都,但智利的国会是个例外,位于距离首都圣地亚哥城以西约120公里的海港城市——瓦尔帕莱索,这也成为智利政体的一大特别之处。

  瓦尔帕莱索位于智利中部,原本只是一个小渔村,受益于得天独厚的港口位置,在地理大发现和淘金热盛行时期,它一跃成为南美太平洋沿岸的最大港口,吸引了大量德法移民来此定居,各种欧式建筑从此拔地而起,为瓦尔帕莱索日后成为彩色的“梦幻之城”奠定了基础。2003年,瓦尔帕莱索旧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其实,这座风光无限的城市,前身不过是一个不知名的印第安人小村,就连城市的名字都是外来殖民者赋予的。那么,这个原本只有极少数房子和教堂的村庄,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和魅力,一崛而起成为智利的名片呢?

  “太平洋珍珠”

  多灾多难的海港城市

  翻开厚厚的瓦尔帕莱索历史文献,满眼尽是这座城市饱受重创的痕迹:地震、海啸、战争、海盗……这座城市历经磨难,伤痕累累,却又在不断的打击和毁灭中崛起、重建,以顽强的生命力赢得了世人的瞩目。

  瓦尔帕莱索位于太平洋沿岸,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地区之一。该城建在向海倾斜的陡峭山坡上,历史上多次遭遇强烈地震的袭击:1906年,瓦尔帕莱索发生8.4级大地震,城市的三分之二顷刻间变为废墟;1960年发生的9.5级地震,甚至诱发了20世纪最大的一场海啸……

  除了各种不可预测的天灾,瓦尔帕莱索还饱受战争的侵扰。除了英国人、荷兰人和西班牙人曾先后攻占这座城市,智利也发生过数次内战。内战期间,瓦尔帕莱索沿着海湾滨水地带的商业区几乎毁于一旦。

  战争不断袭扰瓦尔帕莱索,给当地人民带来沉重的伤痛,而殖民者的不断到来,却塑造和改变了这座城市。

  16世纪,瓦尔帕索莱沦为西班牙人殖民地后,迅速成为欧洲船只在绕行南美洲南端前必然停靠的补给港。1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掀起了一场淘金热,瓦尔帕莱索作为淘金客最重要的中转站之一,迎来了黄金时期。当时,这里不仅建起了拉丁美洲最古老的证券交易所,还有整个南美大陆第一家由志愿者组成的消防队和智利第一家公共图书馆,当地的第一份西班牙语报纸《瓦尔帕莱索导报》也在那时开始出版,至今仍在全世界发行,成为最古老的西班牙语报纸……这座小渔村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崛起成为辉煌一时的大城市,被人誉为“太平洋珍珠”。

  这个天然良港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不仅给瓦尔帕莱索带来了繁荣的经济,还培养了智利强大的海军实力。

  1879年,为了争夺硝石和鸟粪,智利与秘鲁、玻利维亚两国爆发了著名的南美太平洋战争。凭借精良的海上军事实力,智利海军步步为营,以少胜多,打败了秘鲁和玻利维亚联军。此后,作为战胜国的智利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硝石资源,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天然硝石出口国。并且,凭借在战争中掠夺的领土,智利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成为与阿根廷、巴西并立的南美强国。

  这场战争的胜利被智利人详细地记录在瓦尔帕莱索的各种标志性建筑物中,比如在著名的索托马约尔广场,市民建立起众多海军英雄纪念碑,用来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其中一座纪念碑的顶部是阿图罗·普拉特塑像。作为智利海军最杰出的人物,普拉特素有“海军第一英雄”之称,曾多次参加过大规模海上战争。在南美太平洋战争中,普拉特率领木制军舰与秘鲁海军主力铁甲战舰殊死战斗,最后英勇献身。

  如今,战争的硝云弹雨已成过往云烟,当年在战场上厮杀呐喊的海军将领们,安静地沉睡在海军纪念碑一侧的地下室里,似乎并不欢迎游人前去打扰。

  智利的文化首都

  “上帝打翻颜料瓶的城市”

  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通,瓦尔帕莱索作为世界港口的地位逐渐消失,城市经济出现大衰退,商人和富豪们纷纷选择离开,好在许多艺术家留了下来,更多的作家、诗人和画家也纷至沓来,融入当地的风情。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瓦尔帕莱索最终拥有了作为智利文化中心的地位。

  多年来,艺术家们前赴后继,在瓦尔帕莱索掀起了一场生机蓬勃的草根文化运动。他们建立基金会,恢复城市的主要文化遗产,积极改进旅游设施,并引入爵士乐、民族音乐和歌剧节。

  2003年,在这些草根活动家的多方努力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于批准将瓦尔帕莱索老城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智利国民议会宣布瓦尔帕莱索成为智利的“文化首都”,智利文化部迁至此处。

  事实上,瓦尔帕莱索成为“文化首都”,除了艺术家功不可没,还有一群人的贡献也不可忽视。当年瓦尔帕莱索沦为殖民地,城市发展处于黄金时期,众多来自欧洲的移民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全新的文化,因此,与其他仅具有西班牙和美洲印地安文化传统的智利城市相比,瓦尔帕莱索更显多元:英国移民将足球引入智利,法国移民则创立了智利的第一所私立天主教学校,而苏格兰和德国的移民还分别创立了第一所世俗学校(区别于教会学校)……

  移民们带来新文化元素的同时,还修建了风格多样的欧式建筑,为瓦尔帕莱索增添了独具特色的印记。如今,漫游在这座城市的大小街道上,人们可以一饱眼福,英式、法式等建筑形形色色,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

  瓦尔帕莱索城内的建筑,无论是商贾豪宅,还是渔民和码头工人的普通住宅,每一户人家都会把自家的屋顶和墙面涂上各种颜色,墙壁上还伴有色彩斑斓的涂鸦,正是这些绚烂的色彩,让瓦尔帕莱索在世界上具有了一定知名度,成为游人喜欢前往的旅游城市。

  瓦尔帕莱索为什么会遍布涂鸦呢?据说是因为水手们将船上的油漆偷偷卖给当地居民,而居民每次买到的油漆颜色都不一样,最后他们索性就将瓦尔帕莱索的房子刷得五颜六色。后来,当地居民更是在墙上恣意涂抹,这便形成了独特的彩色城市景观,瓦尔帕莱索也被称为“上帝打翻颜料瓶的城市”。

  来到瓦尔帕莱索,人们只需要在宽敞的石子路上漫步,目之所及,皆是色彩斑斓的建筑,就连餐厅与咖啡馆的大门、住宅门口的灯,乃至拾级而上的台阶,都画上了风景,或拼嵌上了彩色瓷砖。街道上的每一个转角之处也都藏着艺术家留下的惊喜,每幅图案都充满了饱满的色彩与丰富的想象,你只要随性地拐弯或无意间抬头,就能发现各种创意十足的图画。

  凡此种种,难怪智利大诗人聂鲁达会对这座城市情有独钟:“如果你走过瓦尔帕莱索的每一级台阶,那么你将会环游世界。”

  老旧缆车

  诗人聂鲁达的船形故居

  瓦尔帕莱索的街道,尤其老城一带,房屋大多依山傍海而建,形成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房屋从海岸最低处开始,层层叠叠,沿着山坡呈阶梯式向上延展,有的地方,一家的屋顶几乎接着邻居家的地基。因此,聂鲁达形容瓦尔帕莱索是“一座从天上凹陷下来的城市”。

  特殊的地形造就了特殊的交通工具。长期以来,瓦尔帕莱索的居民上山居住、下坡工作,整座城市的人群流动都是纵向的,而缆车就是纵向流动的大动脉。为方便居民上山下山,人们先后修建了20多座“电梯”,用来连接山顶和海边平地。其实,虽名为“电梯”,实际上形式多为轨道式缆车。这种缆车像电梯一样靠缆索牵引上下,又像列车车厢一样有车轮和铁轨,极具特色。199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瓦尔帕莱索不同寻常的缆车系统(即高度倾斜缆车)为“世界一百个濒危历史文化宝藏”之一。直到现在,城内尚有几部这样的缆车在吱吱嘎嘎地运转,成为当地最著名的旅游招牌之一。

  瓦尔帕莱索是众多作家和诗人的栖居地,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诗人聂鲁达。聂鲁达,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智利数一数二的世界名人,著有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等作品。

  在搬到瓦尔帕莱索之前,聂鲁达曾给朋友写过一封略显矫情的信:“我有点儿厌倦圣地亚哥了,我想在瓦尔帕莱索找间房子居住和写作。房子不能太低或太高,独立而不偏僻,复古而又舒适,远离喧嚣但要生活便利,邻居聪慧友善但不侵犯隐私。你认为我能找到这样的房子吗……”这样的房子,还真被他在瓦尔帕莱索的海边找到了。

  房子坐落在瓦尔帕莱索老城区的小山丘上,共5层,顺着山势而建,各个楼层都能欣赏到摄人心魄的海湾美景。房子的外观是聂鲁达自己设计的:红蓝颜色相间,形似一艘船,这是因为聂鲁达钟情于大海,小时候曾梦想成为船员。房内满满收藏的都是聂鲁达从世界各个角落搜集来的奇珍物品:埃塞俄比亚的教堂彩色版画、西班牙的古老船模、美洲红鹮的标本、中国的清代侍女插屏……参观诗人故居的游客,无不感慨他是个极会享受生活的人,且童趣十足。

  可以说,瓦尔帕莱索作为聂鲁达晚年定居的地方,诗人兼收并蓄的趣味、幽默和对船与大海的狂热,都在这个海风呼啸之地得以实现。

  文 华小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