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千年古镇上庄 棋盘上的村庄和那些传世风物

  保留完好的古建筑群,传世的徽墨、美食和茗茶,隆重的“安苗节”仪式,还有胡适等多位名人的故居,都集中在一个并不大的地方——安徽绩溪上庄。

  地处皖南低山丘陵之间的徽州,溪山环峙,秀峰叠翠。古诗有云:“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这首《徽州》描绘出一方水土的清幽和纯朴民风,让人心生向往。

  要想感受徽州的古朴雅致,深入散布其中的古镇村落是最好的方式。徽州古镇村落众多,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西递、宏村、呈坎,还有很多并不知名。例如位于绩溪县的上庄镇,就静静地在时光里行走了上千年。

  上庄镇群山环抱,溪水萦绕,青砖黛瓦的徽派建筑高低有致,缭绕如沙的雾气氤氲出最美的江南写意。秀美的自然风光也孕育出不少文人墨客,文化巨匠胡适、现代著名诗人汪静之皆出生于此。“贾儒结合”是徽州的文化特征,上庄历史上出过不少声名显赫的大贾,其中以徽墨大师胡开文最具代表。此外,这里还保留着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如反映农耕文化的“安苗节”。所以,走进上庄,你将感受到“山村僻处少尘嚣”的惬意生活,而那些水云深处的历史记忆,则会在你的内心平添一抹旧梦遗痕。

  “棋盘上的村庄”

  暗含“反清复明”的魁星阁

  上庄镇有41个自然村落,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

  棋盘村。棋盘村因整个村庄的布局如一个棋盘而得名,而全村居民绝大部分姓石,故又名“石家村”。

  棋盘村始建于明朝,是北宋开国元勋石守信的第十五世孙石荣禄迁此而建。由于当年石守信与赵匡胤交往甚笃,结为棋友,所以村子就以房舍、街道、水塘和小溪等元素,建成纵横有序、整齐方正的棋盘式结构。当地的《石氏宗谱》就训诫后人说:“村如棋盘,建房屋不得阻塞街道。”

  站在高处俯瞰,便能直观地理解“棋盘”一词的含义:村子的道路分为3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和5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它们就像是棋盘上的3条经线和5条纬线,错落有致,道道相通。流经村中的桃花溪则是棋盘上的“楚河汉界”,隐喻石氏祖先有经天纬地之才、开朝立国之功。村后处于正中的石氏宗祠,象征着“帅府”,与一幢幢代表“士、相、车、马”的民居,一字排列在棋盘底端的边线上。“帅府”对面是半亩方塘,塘中有按照石守信帅印比例筑砌而成的印墩,四周栽有摇曳的翠竹,四季长青,意味着石氏世代为官,绵延不绝。以宗祠、方塘为中轴线,每隔30米用细麻石铺就的巷道左右对称,恰如棋格,线线相通。每条巷道出口都有巷门,每日定时关闭,宛若城堡,既保证村庄安全,又便利村民有序地生产和生活。

  棋盘村的民居,大多是明清时期典型的徽派民宅,外观为砖门楼、小青瓦、白粉墙和马头檐。民宅以天井院落为单元,以砖、木、石为原料。房屋的立柱大多用银杏和香椿树制成,用料讲究。支撑大梁的立柱上,装有雕刻精致的狮撑,每个狮撑都刻有“狮子滚球”状的母狮一头,幼狮数头不等。房屋的门窗均有一块栏板,这是整个居室木雕艺术的精华所在,其雕刻的内容多为古代故事中的人物、山水、交通工具等,充分体现出绩溪“三雕”中木雕艺术的魅力。

  除了民居建筑,位于村西口的魁星阁也别具一格。魁星阁是一座古阁楼,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占地40平方米,平面正方,为歇山式屋顶。据传,因石氏家族在清朝失去了曾经拥有的地位,故为表达“反清复明”的意图,在建阁时大做文章:魁星阁上大下小,暗含明强清弱之意;檐下落地十七尺,象征明代经17位皇帝而亡;四方翼角之和为76,再加上每方用椽50根共为200,两数相加,刚好是明朝存在的276年。魁星阁设计巧妙、寓意深遂,在古徽州建筑中,很是少见。

  如今,历经600多年风雨的棋盘村,原形原貌几乎未变,触摸这里的一砖一瓦,仿佛能触碰到那些历史深处的痕迹,感受到岁月的沧桑久远。

  徽墨的重要产地

  传统的手工制墨技艺

  在徽州的古镇中,上庄镇虽然鲜为人知,但这里出产的徽墨,却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名声大振。

  徽墨是指徽州所产的墨锭,其墨“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点如漆”,素有“徽墨既出,余者皆废”的美誉,因此,徽墨几乎成了文房四宝中“墨”的代名词。在中国古代,上至国家统治者,下至寒门学士,无不知徽墨。

  上庄镇是徽墨的重要产地,这里的“胡开文墨”曾作为清廷御用贡墨。胡开文是上庄镇人,少年时曾在徽州休宁县一家墨店当学徒,学成之后,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创立了“胡开文墨庄”。胡开文墨庄制墨,既坚持古制,又有所创新,因此成为徽墨业中集大成者。但真正令其声名远播的,还是胡开文创制的“八宝五胆药墨”——他以熊胆、蛇胆、青鱼胆、牛胆、猪胆等,和入水牛角、羚羊角、珍珠、牛黄、麝香、朱砂等8种珍贵药材入墨,制成了凉血止血的“八宝五胆药墨”,胡开文也因此被誉为“药墨华佗”。

  在上庄镇,现存一家建于1982年的“老胡开”文墨厂,至今仍传承着“胡开文墨”的手工制墨技艺。

  走进文墨厂,空气中混合着松烟和冰片的香气,周遭的墙壁如墨色般乌黑油亮,工人们各自忙活着。根据古法,手工制墨工序复杂,而每道工序都要求严格,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制出的墨锭质地不佳。

  首先是炼松烟。松烟是松木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烟灰,是徽墨的主要原料之一。在上庄的山区,有大量品质上佳的黄山松,炼制松烟的烟窑依山势而建,职业炼烟人常年居于山上炼烧,然后向各个制墨作坊源源不断地输送上好的原料。松烟准备好后,便同骨胶、炭黑、麝香、冰片等一起放进石臼里搅拌、捣杵,制成形如一大块黑色面团的墨馃。之后,要将墨馃放在墨墩上,用铁锤反复翻打,再按重量分成小馃并搓成墨丸。墨丸被揉捏得当后,将被嵌入“印板”中,印板尺寸大小不一,可分别制作不同重量的墨锭。接下来,脱模后的墨锭需被送入恒温恒湿的房间内翻晾,墨锭越大,翻晾的时间越长。一般情况下,一两的墨锭需要6个月,二两的墨锭需要8个月。最后,经过晾晒的墨锭还需专人进行修边、描金,方才获得成品。

  如今,“老胡开”文墨厂所精制的徽墨畅销海内外。未来,这里的墨工们将继续守护着传统的制墨古法,继承先人的智慧,用精湛的工艺制作出中国文化的珍品。

  让乾隆赞不绝口的“一品锅”

  扬名海内外的“金山时雨”

  除了名墨,上庄镇的传世风物还包含了美食,徽菜中的代表菜品“一品锅”就起源于这里。

  关于一品锅的来历,要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相传乾隆皇帝微服南巡时,由九华山去徽州府,途经上庄时,见天色已晚便借宿农家。淳朴的村妇热情接待,将白天所剩菜肴,按先素后荤的顺序,逐层铺在一口两耳铁锅内加热。饥肠辘辘的乾隆吃得津津有味,一边赞不绝口,一边问此菜何名。村妇随口答道:“一锅熟。”乾隆嫌名不雅,略作思索后赐名“一品锅”,兼有“此美味佳肴,值得一品”和“与万岁爷同享此佳肴者,堪为一品”的含义。此后,“一品锅”便发展为徽州的一道名菜,传承至今。

  相比过去,如今“一品锅”在食材的选择和做法上更为讲究,炊具通常使用大号生铁耳锅,锅中按层次放满各种荤素食物。一般说来,食材至少要铺满六层:最底层是蔬菜,最好选用冬笋,也可用萝卜、冬瓜或干豆角,视季节而定;第二层是猪肉,肉系半肥半瘦,大约八至十块,呈长方形;第三层为油炸豆腐,第四层为蛋饺子,第五层为红烧鸡块,第六层为菠菜或其他蔬菜。每层依次铺好后,先用猛火烧,使全锅滚沸几分钟,再用温火慢炖三至四小时,并不时用勺将事先备好的原汁高汤从上而下浇淋数次,以渗透其味。

  做好的“一品锅”色香味兼具,食时逐层拨开,口感油而不腻,令人回味无穷。据说胡适一生都钟爱家乡的“一品锅”,他任北大校长时,就曾用其招待梁实秋,梁实秋品尝后,便撰文称赞:“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二尺,热腾腾地端上来,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蛋饺,紧底下是萝卜、青菜,味道好极。”

  上庄镇也是徽州名茶“金山时雨”的原产地。“金山时雨”为上品绿茶,创名于清道光年间,是上呈大内的珍贵贡品。

  关于“金山时雨”名字的由来,当地茶农解释:“金山”指的是茶叶的产地上庄镇金山村,“时雨”则是指谷雨时节的茶叶。在金山村,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600~900米的山坡上,每到谷雨时节,人们便到山上采摘嫩茶。这里所产的茶色泽乌绿,泡出来颜色黄绿明亮,散发着淡淡的兰花香气,滋味醇厚回甘。

  早在清朝末年,“金山时雨”就已声名远播,当时,著名徽商汪立政创立的“汪裕泰茶庄”,就独家经销“金山时雨”。到了民国初年,“金山时雨”已销往香港、新加坡等十多个地区和国家,从此扬名海内外。

  反映农耕文化的“安苗节”

  迎送“汪公大帝”,祈求庄稼丰收

  在上庄镇,同各种特色风物一同保留下来的,还有异彩纷呈的民俗活动,其中,尤以“安苗节”最为隆重。

  安苗节流行于安徽绩溪、歙县一带,是以祭祀神灵汪公为主而开展的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安苗节源起隋末唐初,据史料记载,隋朝末年,朝政败坏,各地烽烟四起,安徽绩溪县农民起义头领汪华为顾全大局,保一方平安,将占据的歙、杭、宣等六州上表归唐,受到唐高祖表彰,被封为越国公。汪华病故后,因其为官清正,造福一方,深得百姓爱戴,所以受到唐太宗及历代皇帝追封,被誉为“生为忠臣,死为明神”。因此,绩溪、歙县各地均立庙祭祀,尊其为“汪公菩萨”“汪公大帝”,并于每年汪华诞生日正月十八或农田稻禾发棵之际,举行祭祀活动,祈祥免灾,盼望丰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把这一活动定在每年芒种或者农历六月初举行,并称其为“安苗节”,一直延续至今。

  安苗节分3天举行。首日请“汪公”——村民抬着龙椅,挑着锣鼓,扛起龙凤彩旗,背上炮竹,到当地大庙敬香祭天,而后将身着龙袍、头顶皇冠的“汪公大帝”人偶抬上龙椅,在一阵鞭炮齐鸣声中将“汪公”接走。次日上午祭旗,下午游街。村民将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各色纸旗插在“汪公大帝”面前,由十余人把祭品猪羊沿弯曲的山路赶上山顶。待吉时一到,锣鼓齐鸣,彩旗招展,炮竹响彻云天,四人扯着猪、羊耳朵从山顶倒拖下山,鞭炮声、锣鼓声、猪羊的嚎叫声以及人们的呼喊声混成一片,震天动地——称为“呼龙”,意指将神龙呼醒,降福人间。最后一日是“送神”,届时,每家大开门户,欢送神灵归位。送神队伍由几十门朝天炮作为开路先锋,沿村一路行进,接受人们的敬拜和诚心。

  除了主要的祭祀仪式外,安苗节期间,还会进行“舞狮舞龙”“鲤鱼跳龙门”“莲花棍”“跑火马”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以及徽剧、黄梅戏等戏曲表演。人们载歌载舞,在欢声笑语中,节日的气氛也被推向了高潮。

  文 许知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