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韵玖传 此生只为“它”而来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梅葆玖,故居
  • 发布时间:2018-03-06 11:23

  梅葆玖故居寻迹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这是京剧《大唐贵妃》主题曲《梨花颂》中的一段唱词,也恰唱尽梅葆玖一生:一生为艺,一生为戏。杨贵妃的酒杯还在,但醉酒的人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一个时代的背影,也离我们渐行渐远。

  胡同里平易近人的“老头儿”

  干面胡同是北京东城东南部的一条历史悠久的胡同,邻近东华门,胡同保护较好,除了西口拆了部分院落,其余院落门脸大都保存完好。干面胡同的“干面”,据胡同西口墙上的铭牌介绍,由于此路是去禄米仓必经之路,车马行走,尘土飞扬,居民戏称为“下干面”,故而得名。

  干面胡同也曾大师云集,钱钟书、高士其、顾颉刚、卞之琳都曾是这条胡同的住客。干面胡同的中段,挨着东石槽胡同口的30号,是一个灰砖红窗的二层小楼,门口有一排电表,可以看见“梅葆玖”的字样,证实着这里曾经的主人就是著名京剧艺术家梅葆玖。他曾在这个胡同里居住了三十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胡同里的一些大师名家从这里迁走,一些在这里安度晚年直至离世,让这片胡同似乎也少了些灵气。

  看见我在拍摄梅葆玖故居小楼,一位热情的大爷打开了话匣:“在干面胡同里,上了岁数的邻居很少正经八百儿地称梅葆玖全名或者梅先生,都是‘葆玖儿葆玖儿’地叫。”看着我疑惑的神情,大爷解释道,这是因为不少胡同居民都受过梅葆玖大小不等的恩惠,比如说有的邻居患急病,是葆玖儿协助送的医院,有的邻居想看先生的戏,是葆玖儿给的票之类,不一而足。“葆玖儿基本每天早上都会骑着自行车出行,到练功房去吊嗓,遇到我们街坊邻居的就热情地打招呼……”

  平日里,梅葆玖要么骑一辆自行车,要么就是在胡同里溜达着,有时手里提着装满了蔬菜的塑料袋。骑车走在路上,碰到有人认出他要求合影,梅葆玖就跳下车、整整衣衫,很随和。梅葆玖身上永远揣着一支签字笔,不管在哪里遇见粉丝求签名又没有带笔的,他就用自带的笔满足粉丝的要求。

  梅葆玖很喜欢小动物,尤其爱猫。他在家里养了一只狗和20多只猫,每当给它们准备好一大盘猫粮,就连外面的流浪猫也跑来蹭吃。梅葆玖曾说,人生一大乐趣即是看猫用饭。

  舞台上继承衣钵的背后

  纹丝不乱的头发、白皙的面容、眼角深厚的轮廓、挺直的鼻梁、微薄的“梅家嘴”,让见过他的人不禁感叹:很像梅兰芳,真像!“梅家”的标签成为梅葆玖最重要的人生切面。10岁学艺,13岁登台,18岁与父亲梅兰芳同台演出。从此,梅葆玖的一生再没离开京剧。

  1934年3月29日,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57号“梅宅”,是梅兰芳与福芝芳最小的孩子。不久,抗战爆发,梅兰芳蓄须明志,一直没有离开上海,梅葆玖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梅兰芳的子女中夭折较多,仅有梅宝琛、梅绍武、梅葆玥、梅葆玖长大成人。那一代艺人对于子女教育方式的选择很有意思,有的绝不许学戏只能读书如程砚秋;有一定要学戏的如尚小云。梅兰芳为人中庸,子女中有读书的如梅绍武、梅葆琛;有学艺的如梅葆玥、梅葆玖。梅绍武是翻译家,梅葆琛是工程师,而梅葆玥唱老生,仅有梅葆玖继承衣钵,也是梅兰芳孩子中唯一一位继承梅派艺术的。

  由于在家里,从小耳濡日染,梅葆玖对京剧艺术的领会和感悟似乎更胜他人一筹。10岁那年,上海的一位名票在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三娘教子》,梅葆玖在戏中出演娃娃生薛倚哥。一场戏演下来,发现他嗓音、扮相都不错,眼角眉梢、神情笑貌与父亲特别相似,而且毫不怯场。直到这时,梅兰芳才决定,让这个最小的儿子正式学戏。

  父亲坚持让梅葆玖白天读书,晚上学戏。当时梅葆玖在法国教会学校震旦学校上学,除了国文、数、理、化,还要学英语、法语两门外语。他母亲看着儿子受罪,便对他父亲说,让孩子在家学戏就行了,别再去读书了。可梅兰芳不同意“科班的吃亏就在于文化不高,艺术见解就上不去。”

  于是每天下午四点钟放学后,直到晚饭时间,由不同的老师教授梅葆玖:王瑶卿嫡传的王幼卿,教他青衣戏;传字辈名宿朱传茗教他昆曲;朱琴心教花旦;陶玉芝教刀马。这班阵容都是梅兰芳亲自请来培养梅葆玖的,这为梅葆玖日后发展和奠定梨园地位打下了坚实基础。演了几年戏后,梅兰芳才开始教儿子梅派戏,对他言传身教。

  梅派的男旦是一大特色,由于封建社会,女性不能抛头露面,另外京剧唱腔要用假嗓,男性的嗓音比女性更有厚度,用假嗓比女性演员更具优势。梅葆玖自幼经名师教授,身段表情虽逊一筹,但他的长处是唱功,天生清亮脆嫩的好嗓子,嗓子一生未败,直到70多岁,一开口,依然技惊四座。据内行人说,他的音准比其令尊大人还要好。梅兰芳家的老琴师姜凤山先生曾点评梅葆玖,虽然在全面度上无法与父亲相比,但在唱腔上与梅兰芳先生已经相去无几。

  假如有如果……

  1958年,梅家真正搬出思南路老宅,定居北京。如果不是父母希望他继承梅派艺术,或许梅葆玖的人生会是另外的样子。

  年轻时的梅葆玖,其实是位不爱唱戏的“摩登公子哥”。在梅家三代祖传的技艺需要有人继承之时,他没有逃避,责无旁贷地将重任扛在肩上。其实梅兰芳原本选定的接班人是第三子葆琪,可惜葆琪8岁患白喉病去世。梅葆玖自己曾说过:“按照我的性格,并不在乎唱戏不唱戏。如果我不上台,可能现在和我的两个哥哥一样,已经是一名出色的教授或者工程师了。”他学戏,完全是因为“姓梅”。

  梅葆玖喜欢研究机械,包括自行车、摩托、汽车,甚至飞机。他还痴迷各种音响、录音机。十几岁,他就能独立组装制作录音录像设备,然后拿到剧场去录舞台上表演的父亲。后来梅兰芳最完整最完好的珍贵影像资料,都是梅葆玖那时录下留存的。他还爱听美声、交响乐、流行乐,收集席琳·迪翁和迈克尔·杰克逊的唱片,还在台湾看过迈克尔·杰克逊的演现场唱会。

  父母健在时,担心他“捅娄子”,禁止他考驾照。父亲离世后,近50岁的梅葆玖去考了驾照。练车在大兴郊区,因为天气很热,他光着膀子练。一位老太太看见了,认出他,就问:“昨儿还看见你在电视里演穆桂英呢,今儿怎么就光着膀子开车了?”他回答:“昨儿是小媳妇,今儿是大老爷们了!”

  梅葆玖曾说:“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要丰富一些。除业务外,各个门类都要懂,让生活充实起来。如果说除了京剧我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接触,这样活着太可惜了。”

  扛起传承梅派之旗

  岁月涤荡之后,梅葆玖毅然扛起了弘扬梅派京剧的大旗,终成一代名家。常被人称为大师,梅葆玖却坚决否认:“我可算不上大师,我家老爷子才是,我,就是个干活的。”梅葆玖一生“干的活”,概括就两个字:传承。

  时代发展,京剧等传统戏种没落,梅葆玖看在眼里急在心中。父亲付出一生的事业不能就此淹没,所以他各处奔走,历经艰难,复排出梅兰芳的一出出经典:《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洛神》、《穆桂英挂帅》……他几十年如一日,将父亲一生的光华都留存后世。

  然而如何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他豁达面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为传统戏剧输入合理而时尚的元素。

  梅葆玖努力在表现形式上,将现代的技术融入传统的戏剧中。他用新媒体技术,让父亲重新“活”过来,唱最古老的戏曲。在2012年两会时,他提出让《霸王别姬》、《牡丹亭》等传统剧目以动漫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小学生甚至中学生都喜欢。京剧《梅兰霓裳》中,他更是加入了一块48英寸的LED屏,用动漫、3D的形式,把京剧所有复杂的场景,用三维虚拟景象重现。内容唱腔方面,他也不排斥与西洋歌剧等艺术形式的融合,如重新排演的《大唐贵妃》就是梅葆玖的代表作,其最后压轴出场的一段《梨花颂》更是完美演绎了先生一生的艺术造诣与精华。对于京剧艺术的传播,梅葆玖更是不遗余力,电影《霸王别姬》、《梅兰芳》他都曾作为顾问积极参与。

  他曾多次表示,自己的任务就是把梅派传承下去,虽然膝下无子,但梅葆玖一生培养了49个弟子,他曾说:“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了京剧一个交代。”

  2016年4月25日,梅葆玖逝世。父子宗师,两代风流,斯人不在,余音绕梁。

  梅葆玖

  (1934年—2016年),祖籍江苏泰州,出生于上海,京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梅葆玖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梅派艺术传人,原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代表作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等。

  文/陆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