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小米董事长雷军在节目上向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发起挑战,表示5年内如果小米营业额无法超过格力,则输给董明珠“1块钱”。董明珠则霸气回应,“‘1块钱’不要再提,要赌就赌‘10个亿’。”如今,赌约期限将至,双方谁会笑到最后呢?
营收和市值各占其一
一个是中国互联网企业中的代表人物,一个是中国有名的商界女强人,雷军和董明珠之间的“10亿赌约”在2013年提出之时便备受关注。如今,这一赌约进入临近期满的第5年,媒体更是格外关心两位当事人的态度。在今年两会期间,同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雷军和董明珠齐聚一地,自然免不了被媒体追问此事。
近半个多月以来,一向快人快语的董明珠在多个场合回应了媒体关于赌约的提问。对于赌约的结果预期,她依然自信满满地表示:“我觉得不需要担忧,格力打造的是百年企业。”另外,董明珠还特意强调:“小米因为还没有上市,其真实的销售业绩还没办法来确认,而格力是上市公司,谁都可以看到年报。”
与董明珠的积极回应相比,雷军显得淡定得多,几乎没有正面回答过关于赌约的问题。只是在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雷军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小米是一家非常年轻的公司,去年营业收入(已)突破1 000亿元人民币,(达成这样的业绩从开创公司至今)仅仅用了7年时间。”业内人士认为,雷军这句话是有意侧面回应董明珠。
纵观小米公司的发展历史,就知道雷军这句话并非毫无根据。2013年他抛出赌约之时,小米还只是一家年出货1 870万台、销售额为316亿元人民币的“小公司”,而当时格力的销售额已经超过1 200亿元人民币,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所以董明珠才有底气拿“10亿”回应雷军。
如今看来,当时处于极大劣势的雷军有胆量在电视节目上提出对赌,必然是有着一定的倚仗。2017年初,雷军在小米年会上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全年销售额突破千亿元人民币。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小米在海外市场保持强劲增长,国内市场也在回暖,所以在10月就提前完成了这个小目标。这份漂亮的成绩单使得小米与格力之间的销售额差距变小了很多—2017年格力的销售额约1 500亿元人民币,虽然依旧大大领先于小米,但是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碾压之势。
2018年年底,格力的营收目标是2000亿元人民币。即便小米能够延续上一年的增长势头,赶超格力的难度也很大。因此,多数媒体认为,从营收金额上来说,格力赢得赌约的概率比较大。还有部分媒体认为,从市值的角度来看,小米已经超越格力。近日,有消息称小米已经启动上市,上市后保守估计市值为1 000亿美元。相比之下,格力目前的市值仅有500亿美元左右。
对于两家公司市值上的比较,董明珠颇不以为然,甚至直接丢出了一句“笑死了”。在她看来,上市后不是看市值,还是要看销售业绩。
战略和未来各有千秋
严格说来,小米和格力并不是同一个领域的公司,空调与手机是双方为数不多的交集业务。不过,小米做的空调和格力做的手机都算不上成功,所以两家公司并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赌约也就少了一些实际意义。业内人士分析,这场赌约有很大营销成分在里面。5年以来,只要关于两人赌约的话题出来,媒体都会免费报道,由此带来的宣传效果,恐怕已经为两家公司节省了远远不止10亿元人民币的广告费。这一点,作为王牌销售出身的董明珠不会想不到。
与其争论谁的销售额更多、谁的市值更高,倒不如看看两家公司的成长性。5年间,小米和格力都经历了高峰和低谷。2014年,小米可谓如日中天,不仅一举超越三星成为国内市场份额第一的手机厂商,还一度成为全球未上市公司中估值最高的一家。不过,随着智能手机换机红利的消失以及其他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小米手机的出货量开始急剧下滑,2016年从国内市场份额第一跌倒了第五的位置。
直到2017年第二季度,小米才开始反弹,出货量增长速度远超华为、OPPO和vivo。更重要的是,小米投资的生态链企业已经达到89家,即将完成雷军当初定下的100家目标。2018年2月,华米科技成为小米生态链企业中第一个上市的公司,估值达10亿美元,让业内外都看到小米在生态链的建设上已经卓有成效。
与小米在智能手机上的困境相似,格力也面临着主营家电业务天花板显现的问题。对此,董明珠选择用多元化的方式来化解,与小米的生态链战略如出一辙。不过,尽管格式先后尝试了冰箱、小家电和智能手机,但是收效并不明显。之后,格力与银隆新能源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有人猜测,董明珠是要格力“从单纯的家电制造企业”向“新能源行业及装备制造企业”转变。
除此之外,格力还在光伏空调领域加大发展力度。2018年1月,格力与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世贸中心销售总部签订了全球最大的光伏空调合作项目。
如果格力的家电业务正常增长,并在光伏空调领域进一步加强话语权,实现2000亿元人民币的营收目标并非空话。
写在最后
2018年仅仅过去了四分之一,雷军和董明珠的“10亿赌约”只有等到年末才有结果,而这个结果对于两位当事人来说或许并不重要。抛开营销成分,这场赌约对双方都有着很好的激励作用,无论谁输谁赢,都将是“中国制造”的幸事。
文/丁念阳 图/Sc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