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界『高考』,谁能金榜题名?

  在一些人眼里也许平淡无奇的6月,对中国的莘莘学子来说是能改变人生航向的重要考试月。成绩公布,等待录取,想必一定有人为顺利发挥而兴奋,也有人为粗心失误而懊恼。

  但高考从不是一场一个人的战役,实际上各行各业都在经历着“高考”。对艺术家而言,每一次委托、每一次竞争都如同一场考试,暗中决定了未知的命运。如今回顾艺术家们在关键转折点中留下的自我足迹,其中往往也能流露出他们的人生选择和艺术理想。

  巧思创造满分答卷

  在艺术家的成长中,谁若能出色地完成一项重要委托,那么他大概率便能扬名立万且名利双收。

  哥特式教堂的诞生

  时光退回12世纪法王路易六世治下的法国,当时的国王首席顾问兼修道院长絮热考虑到西欧不同于东部拜占庭帝国那般,将教权与世俗王权紧密结合,提出:可以借宗教加强王权,重建圣德尼大教堂。

  絮热的巧思使得这次重建注定成为一次被历史铭记的工程,其高耸的建筑形态、外显于墙体的扶垛、雕刻繁复的半月楣、炫目的玫瑰花窗,均使得修葺一新的圣德尼教堂犹如一件世人从未目睹的圣物,成为哥特式风格之滥觞,开启中世纪建筑最骄傲的篇章。

  米开朗基罗与西斯廷天顶画

  《创世纪》是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礼拜堂大厅天顶中央创作的九幅宗教题材壁画,恢弘的巨型壁画接连不断,覆盖了整个建筑墙体,令每一个踏入礼拜堂的人都叹为观止。

  这部天顶画作品创作于1508年5月至1512年10月期间,是受教皇儒略二世的委托制作的。起初,教皇只希望艺术家绘制耶稣的十二门徒,但米开朗基罗却执意创作一幅更为宏大的作品。在艰难的四年创作之后,《创世纪》最终以现在的模样出现在世人面前,成为盛期文艺复兴的代名词。

  名落孙山后的抗争

  就跟平常学子一样,艺术家也需要接受正统的学院派考核。有人一举夺魁,自然有人榜上无名,幸而这些落选者们并未一蹶不振,而是唤醒天赋与付出不懈努力,最后同样名扬后世。

  在19世纪的法国,一般而言,若想成为一名正统画家,接受学院派的培养几乎是必须的。若想进入官方的美术学校学习,则首先必须通过考试。

  众多由美术学院老师开办的画室由此成为学生们争相前往的学习之地。在这里,身世不同、画技各异的老少学徒共处一室,为各自理想而奋斗。此时,美术界中决定一个画家地位的重要参照是其作品是否能够参选沙龙,评审结果由代表学院派的评审委员决定。

  在19世纪新艺术的因子正在萌发的时代,这样的选拔体系自然腐朽而落后。那些被正统沙龙评审员视为毫无才华的落选者,毅然在考试后联合展出了他们不被高高在上的同僚认可的作品,参展艺术家包括马奈、毕沙罗、惠斯勒以及塞尚等。

  骄傲的落选者沙龙一开幕便吸引大量观众,这场曝光无疑冲击了美术学院的权威,为新艺术的发展开拓了空间。

  挫折后的华丽转型

  做时代的先行者总是困难的,艺术家也不例外。当艺术创作遭遇瓶颈与打击时,有人选择坚守,有人则选择华丽转型。

  拉斐尔前派是一支活跃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画派,其绘画作品一反学院派的沉闷,热衷于从古典文学、神话传说中寻找灵感。然而,这样一个小团体却因为过于理想化而仅仅昙花一现。

  米莱斯是拉斐尔前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擅长用细腻优美的笔触表现现实主义题材。在艺术理想受挫后,步入创作后期的米莱斯开始创作更受大众喜爱的轻快题材,而他丰富的创作与良好的人际关系在1896年将他带上皇家美术学院院长之位。

  尽管艺术家曾经的同伴亨特批评他“偏离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实则后人很难评判米莱斯的人生选择——就画家本人而言,绘画为他带来了每年四万英镑的收入以及良好的社会名誉。

  梦想未完待续

  对艺术家来说,有人抓住了一次契机从此声名显赫;也有人备受打击,仍不放弃最初的梦想。选择往往是一把双刃剑,正如晚年的米莱斯名利双收,世人记住的却永远是他年轻时所创作的《奥菲利亚》。或许你此时还在纠结一道选择题的正误,但人生的选择太多,笑到最后才算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