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概念如何炼成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蚁族,概念,社会,影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1-05 15:29
今年1月12日,在“2009凤凰.百度时事沸点事件”评选中,“蚁族现象”以在百度搜索20008252次的搜索量,当选“影响时代社会类”事件。这个数字仅次于“甲流”的百度搜索次数23749319次,而“甲流”上半年就进入舆论视野,“蚁族”一词在9月才正式问世。进入2010年,“蚁族”仍然具有强大的社会关注度。
“蚁族”这个原本不被看好的概念,是怎样被持续大量传播的?又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
“蚁族”是个大箩筐
2009年10月,“蚁族”概念开始在媒体上“发力”。
到11月,“蚁族”不仅登上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主流媒体,《华尔街日报》、《读卖新闻》等世界知名媒体也给予关注。在此过程中,媒体对于蚁族的报道也由读书版和评论版悄悄转移到社会和民生版。
学界对媒体传播“蚁族”的过程进行了梳理,发现在2009年10月底媒体将“蚁族”报道纳入常规报道后,舆论基本是沿着“纪实(揭秘)→感慨(情感宣泄)→反思→积极引导→引入其他关联→积极建构”的顺序展开。
初期,媒体面对这个陌生的概念,着重于对“蚁族”概念的解释和课题组调研的揭秘。由于“蚁族”概念的形象和通俗,媒体迅速转移报道重点,进入情感宣泄。廉思最初对“蚁族”的定义包含“高知”和“弱小”两大互为冲突的特点,但媒体开始有选择性地突出“弱小”。
2009年11月,电视剧《蜗居》热播,“蚁族”和“蜗居”两个词被联系在一起并在网上疯传。网友热议剧中的海萍及其老公就是“蚁族”典型代表。
以此为发端,随着“蚁族”本身报道的疲劳,舆论开始不断引入新的关联词,对“蚁族”进行新的议题设置,继续扩大讨论。
舆论对蚁族形象的建构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全国政协委员柯惠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蚁族”构成中,有城市待业青年,也有农民工,但最受关注的是未就业或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
将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工等纳入“蚁族”之中,这已偏离“蚁族”的原初定义,但却与媒体塑造的底层青年形象一脉相承。
值得注意的是,柯惠新是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并担任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所长,具备深厚的传播学素养。从她对“蚁族”概念的“误读”,可以看出这一概念在人们心中已发生了巨大却不易觉察的转变。
完成了这个转变,“蚁族”就变成一个大箩筐:只要是收入低微的青年,英雄不问出处,都可以放进去。
“所有社会阶层固化的牺牲者”
与底层奋斗青年的形象建构同步,舆论开始了对“蚁族”现象的反思。
去年11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文章指出,在关注这个社会学意义新词的同时,更应关注其背后的教育体制、就业体制、户籍制度等深层次问题。
那些在“蚁族”传播过程中关联度最高的其他词汇,“天之骄子”、“穷二代”、“富二代”恰好可以说明问题。“天之骄子”的引入被学界认为意在批评教育体制,而引入“穷二代”、“富二代”则直指社会上下流动体系的阻滞。
这些都与今年的调查结果不谋而合,即大量受访者将自身困境归因为社会因素。
“蚁族”甚至已经扩大成了“每个普通草民家庭的孩子”。
两个焦虑概念的联手
廉思分析,媒体和网络对“蚁族”自身的身份认同有巨大影响。
今年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何永智、张礼慧和严琦来到唐家岭,来听听“唐家岭兄弟”李立国和白万龙自创自唱的《蚁族之歌》。
唐家岭兄弟的作品被网友广泛转载,他们还获得一个新名号:80后歌手。尽管李立国年过而立。
将“蚁族”与80后联系起来,是“蚁族”在网络传播上的一个特点。
综观媒体对“蚁族”和80后的报道,几乎囊括了当下中国人最焦虑的所有问题,如教育改革、高房价、户籍制度、收入不公等。
但是,相比80后,“蚁族”这个取得了极大认同的标签透露出强烈的向上流动的焦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