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艺盲”的试验

  • 来源:IT经理世界
  • 关键字:艺盲,798艺术区,吴冠中
  • 发布时间:2018-09-04 10:28

  在北京798艺术区一片躁动炫目热闹之中,有一处宁静所在。7月中旬,这里刚刚结束了一场意义特别的展览,献给“把一生留在画里”的吴冠中,纪念先生逝去八周年。以水墨的魂和油画的骨,缝合了中西方美学的裂缝——吴冠中在美学史上自成一派、开创了“油画水墨”美学新样式。早年留学法国时,他已经看到版画作品在国外艺术品领域的价值,是艺术创作最好的推广“语言”。

  艺术授权和版画,正是吴冠中和百雅轩的宿缘,那枚重要的“纽扣”。“这是相互碰撞、摩擦出来的火花。”回忆吴冠中和百雅轩的合作缘起,百雅轩副总裁徐建欣了解当年的往事。“可以说,吴冠中是百雅轩书画复制事业的推动者、奠基人。”徐建欣这样总结:“他意识很超前,不担心作品如果要做成版画,肯定有人去临摹之类的。其实版画的形式恰恰是作品最好的宣传。”

  不怕被“复制”的吴先生

  感叹“美盲”要比“文盲”多的吴冠中,数十年来都在呼吁社会重视美育教育,扫除“美盲”。而百雅轩自2003年创立,就是要身体力行地通过艺术授权的方式(比如版画复制),把更多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推向社会、推到民间、推进家庭、推入大众生活,扫除“美盲”。

  但事实上,用版画这种形式“再现”艺术品的路,在中国走得并不容易。徐建欣介绍,美国开始流行丝网版画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第一张丝网版画《秋天你好》出现在1980年,相对规模化的版画生产是在2007年百雅轩开始制作吴冠中的丝网版画时,中美两个市场大致相差了四五十年。

  尤其是在百雅轩刚开始推广版画理念时,质疑声颇多,除了艺术家自身对于“被复制”的顾虑,还有很多颇具名望的版画家反对。在他们看来,唯有版画家自己创作的才是版画,通过版画技师、机器制作出来的充其量是“复制品”。

  在这个过程中,吴冠中对百雅轩的力挺,是后者能够熬过非议、坚持下来的最重要动力。在艺术创作中坚持“四平八稳不是艺术,要懂得放肆”的吴冠中,在推广艺术的道路上同样也是不畏批判。

  吴冠中曾说:“物以稀为贵,我不以为然。‘稀’算什么,珍贵才贵。手创的艺术品都是独生子,健美的独生子才珍贵。复印绘画名作,缘于众望所归,亦系作者的心愿……艺术珍品应鼓励克隆,克隆的艺术应不断提高。这是发展的趋势,时代的趋势。”

  “年幼”的百雅轩,其成长之路尽是吴冠中的倾力扶持。从2003年开始制作第一批珂罗版版画《海南人家》等10幅作品开始,即得到了先生的亲笔出版授权。他先后六次为百雅轩签署出版授权书和协议书。2006年9月,一枚特制的“吴冠中版画”专用章交给百雅轩管理使用;2007年9月,吴冠中亲笔签名,将所创作的全部绘画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制权独家授权给百雅轩,同时授权百雅轩使用“吴冠中版画”和艺术资料等组建吴冠中美术馆——这是吴冠中在有生之年对于他的文化遗产的正式安排。2008年5月,百雅轩版画院成立,吴冠中亲笔题写“百雅轩版画院”匾额,鼓励百雅轩继续致力于推广中国最有价值和最有潜力的艺术家的艺术,成为百年老店。

  徐建欣介绍,吴冠中的作品除了400多件原作精品通过捐赠存放在美术馆、博物馆里,还有更大的一部分,是通过百雅轩制作的版画走进寻常百姓家。

  连锁画廊的初探与反思

  2011年是百雅轩艺术产业化之路的重要节点。这年12月,百雅轩引入了IDG资本6000万元的风险投资。“当时在业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大家很难想象到艺术机构能拿到风险投资。”徐建欣回忆说。在IDG资本投资百雅轩之初,国内还没有完善的产业化模式和概念,直到2013、2014年,才开始有更多的线上艺术品交易平台陆续获得资本青睐。

  在徐建欣看来,风险投资认可的是百雅轩的模式——“不只是把艺术作品产业化,比如做成版画推广,很重要的是艺术授权。”他介绍,在百雅轩获得授权进行吴冠中版画创作时,“国内的艺术从业人员几乎都没有艺术授权、版权的意识。可以说版权在某种程度上比作品更有价值。因为作品是单一维度的,但版权可以是多维的,相应地版权的价值就要数倍于单一作品。”

  在百雅轩团队的认知里,版画是艺术授权的呈现形式之一,其他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亦然,百雅轩比较早尝试的连锁画廊,也是围绕“艺术授权”这个核心去发散涉足的板块。

  作为连锁画廊的践行者,在六七年前,百雅轩就已经在中国美术馆旁边、光华路、798艺术区、上海莫干山开设了画廊。IDG资本注资之后,百雅轩又继续在上海、北京、香港等地都开设画廊,以扩大百雅轩的影响力。但是2013年百雅轩旋即对连锁画廊业务进行了相对大的调整。徐建欣亲历前后,团队管理层做出调整决定的主因是,从企业的运营和对当地资源的使用方面看,连锁画廊的效果并不是最佳的。

  徐建欣介绍,百雅轩在此后探索出加盟和经销的模式,由百雅轩提供版画作品和原作作品,提供学术资料和文字、影像资料,协助合作的画廊举办高品质、具有影响力的画展,当地的画廊则利用自身的资源来拓展市场,反而在艺术市场推广方面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现在,百雅轩自营的画廊是百雅轩798艺术中心,在北京宋庄的百雅轩版画院是其版画生产基地。徐建欣介绍,找到经营特色是很多画廊在实际运营中的现实困难,而已经形成特色、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百雅轩正好可以是合作伙伴。徐建欣把百雅轩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比做优质内容和渠道的关系,这是一个彼此需要、彼此成就的关系。

  艺术品需要有专业的空间进行呈现,使大众能够近距离直观地欣赏作品。徐建欣介绍,近几年百雅轩也是在展示空间和场地等方面不停地进行变换和尝试,从专业空间走向共同空间。比如与商场、房地产公司、酒店、会所、私人银行以及高端社区合作,让版画作品更全面地在公共区域呈现。百雅轩还走进了全国20多个城市,在当地的艺术机构展示百雅轩的版画作品,推广版画市场、普及版画知识,让大师的作品走进更多家庭。

  “做高端市场,能引起的关注毕竟很有限,只有做这种产业化的市场,才可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到你,才能把这个事情做下去。”在徐建欣看来,通过在这种展示空间的新尝试,百雅轩希望能激活“艺术的长尾市场”。

  探索“艺术生活化”的多维可能

  把艺术家、艺术品推向大众时,线下的画廊、展馆以及展出活动等,都是在艺术和受众之间建立关系的连接器。在过去六七年里,因为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这种“连接”已经在发生细微变化。

  互联网的发展让大众与艺术作品的距离拉近了很多,大家可以躺在家中就能欣赏和收藏艺术品。百雅轩也是较早与线上拍卖平台进行合作的。2013年他们第一次线上拍卖,提供的都是吴冠中先生的版画作品,一场拍卖下来,90%的作品成交,成交额30多万元。几千人围观和参与,这种传播的速度比实体画廊来得更广泛。之后淘宝拍卖,包括最近一年里正在大力推广的京东艺术,百雅轩都积极地参与其中合作。

  当然,线上能否成为艺术品交流交易的主流渠道,尚需时间。徐建欣认为,这中间的距离,主要是互联网用户的主体与艺术品主流消费人群中间还隔着一个市场空白区间。

  徐建欣介绍,在IDG注资之前,百雅轩的业务以版画作品为主,注资之后,逐步调整为版画产品、高端艺术收藏品、版权授权、线上平台拍卖和艺术衍生品开发等共同运营。

  艺术家是艺术产业化重要的上游资源。早期百雅轩合作的艺术家,继吴冠中之后,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即今清华美术学院的前身)体系为主线,与老一辈艺术家及他们的学生进行深度合作。在近六七年里合作的艺术家更为广泛,从工艺美院拓展到中央美院、北京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及其他国际院校等,丰富了艺术家的类型,举办的展览也从单一的版画展,延伸到水墨、油画、雕塑、版画等大型的个人画展或艺术家联展。

  百雅轩在与艺术家的合作方式上,从单一的拿到版权开发版画产品,延伸到给艺术家进行展览推广,把艺术家的作品推荐给专业的收藏群体,扩大艺术家在市场方面的影响力。

  在中国,艺术版权道路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行业和政策层面都步履维艰。徐建欣介绍,百雅轩在推动艺术品行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会积极探索艺术版权授权的新模式。

  吴冠中是百雅轩合作的第一位艺术家,使用综合版画技术、丝网版画技术开发出吴冠中综合版画、丝网版画作品已达300多件,基本上代表了其艺术题材和风格。为了更好地普及,百雅轩相继授权了一些优质品牌商,陆续开发吴冠中的艺术衍生品,如法兰瓷、造作家居、kindle电子阅读器礼盒等。百雅轩还在尝试“艺术生活化”的更多可能性,让艺术“赋能”给生活日常。

  “若干年后,那些难看的日用品和费了劲制造出来的丑工艺品将无人问津。”这是吴冠中希望的。

  文/贺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