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令人不安的事实,一直潜伏在人们脑海里

  当人们知道自己即将离世时,会更加坚守基础文化信念,并努力提高自我价值感

  人终有一天会离开人世。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一令人不安的事实一直潜伏在人们的脑海里,并支配着生活中的所作所为。

  死亡教育缺位

  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死亡的主色调是灰暗的。

  中国人将葬礼称为“白喜事”,但对于死亡,大多数人还是讳莫如深的。在英国,多数人忌讳谈论临终前或身后之事的安排。临终事务联盟针对2000名英国成年人所作的调查显示,只有21%的受访者和家人谈论过自己的后事安排。调查显示,约八成英国人在谈论临终或死亡时会“色变”。

  临终事务联盟组织的执行总裁克莱尔·亨利表示,“每个人都会最终面临生命垂危的一刻,但我们中间却有很多人逃避这个话题,甚至不愿面对现实。”她指出,“更坦诚地讨论生死问题,以及提早安排后事符合每个人的实际利益。”

  一份针对1000名家庭医生所作的调研显示,虽然与病人谈及死亡的医生人数在增多,但是仍然有四分之一的家庭医生本人未和家人谈及后事安排。

  正是由于人们讳言死亡,使得“死亡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缺位。

  死亡教育不仅针对行将就木的老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奥克兰的高地医院医生杰西卡·泽特尔认为,在理想的情况下,这种教育应当和性教育一样,在青少年需要它之前尽早进行。泽特尔建议在所有高中内进行死亡教育,学习这门课程是一种公民责任。

  不同的反应

  重症监护室里的老人和课堂上的学生,对于死亡的感受和认识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虽然殊途同归,但和终点的距离决定了感受的强弱。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死亡往往只是盘踞在我们的脑海深处,并从潜意识层面对行为产生影响。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和费城大学儿科医生伦理学家福特纳说:“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也不会去思考死亡的问题。人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应对眼前更加迫切的问题上。”

  然而,研究人员发现,那些觉得死亡临近的人,不少人虽然会有惶恐,但更会有“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需扬鞭自奋蹄”的使命感,并依靠坚持某些信念来驱赶对死亡的恐惧。

  纽约斯基德莫尔学院心理学教授谢尔顿·所罗门提出了“恐惧管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缓解与生俱来的死亡恐惧,人们会信奉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使人感觉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中有价值的一员。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知道自己即将离世时,会更加坚守基础文化信念,并努力提高自我价值感。人们还会变得愈发捍卫自己的信仰,并对任何威胁信仰的事物作出带有敌意的反应。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这种“善”是有明确针对性的。得知死亡迫近,人们往往会对那些在相貌、政治倾向、出生地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更加友善。

  不过,同时有人会以更轻慢的态度对待那些和自己没有什么相似点的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和精力对“非我族类”虚与委蛇。

  研究发现,知道死亡临近可能会让人们更关注生活目标和社会联系。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艾娃·约纳斯表示,需要“想出一些办法,帮助我们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并将这些知识融入我们的日常选择和行为中;了解生命的宝贵可能会加深人们对其价值的认知,并让人们产生‘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的感觉,增进宽容和同情之心,将防御反应降至最低。”

  求生欲同样影响生活

  强大的求生欲,则会从另一个角度对生活造成影响。

  只要有一丝活下去的希望,人们就不会放弃。有些人会决定把全部精力放在战胜疾病上;有的人选择反思自己的生活,尽可能与所爱的人在一起做快乐的事情。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表现出最好的一面,如果求生欲湮灭的话,生活同样会偏向其他轨道。丧失求生欲的人可能会选择脱离现实,这不一定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不知所措的感觉淹没了他们。他们变得无所事事,沉迷喝酒、吸烟、购物和暴饮暴食。既然死亡时间是命中注定的,那就干脆放飞自我。

  知道死期将至,还有一种可能背道而驰的选择是:求死欲。持这种选择的人会以自己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打破预期死亡时间。在某种程度上,这能使他们对于整个过程拥有更多控制权。

  约纳斯和同事发现,当要求人们想象他们会饱受痛苦并渐渐死于疾病时,选择用自己的方式结束生命的人会有更多的控制感,不怎么表现出对死亡的焦虑。

  求死欲选择的不是时间,而是尊严。

  其实,对于奔跑的生命来说,最可怕的一点并非抵达终点,用美国作家梭罗的话来说,是死到临头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活过。

  文/王亚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