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挤的地球

  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本被认为难以接近,可现在有人形容登顶珠峰之路变成了“拥挤的五车道高速公路”

  打开一本地图册,很容易找到一些数据,比如地球上的陆地总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占地表总面积的29.2%。不少人都怀有一个美好的梦想,认为世界那么大,应该去看看。但是,世界真有那么大吗?

  拥挤的珠峰

  有人认为地球上人口分布严重不均才导致了地方不够用的困境,只要背起行囊,迈向诗和远方,总会找到地广人稀的广袤空间。这种看法总体来说没错,但在收拾行囊寻找目的地时,应该避开一些戈壁荒漠或者丛林冰原等人类不能生活的地方。做完这个排除法之后,你会发现地球上土地肥沃的地方,早就处处有人烟。

  即使一些传统上人迹罕至的地方,人气也越来越旺,比如会在戈壁找到游牧群落,在撒哈拉沙漠找到柏柏尔人,还能在南极洲找到科学家建立的科考站。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本被认为难以接近,可现在有人形容登顶珠峰之路变成了“拥挤的五车道高速公路”。

  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和他的尼泊尔向导丹增诺盖历尽艰辛,从尼泊尔南坡登顶,成为最先征服珠峰的人。65年后,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的登山设备、精确的天气预报、完备的后勤保障、对付高山反应的医疗手段、专业的登山向导和脚夫等,使得攀登珠峰的难度已经大大降低。2017年,从八十多岁的日本老者,到刚满13周岁的美国少年等,越来越多的人登上过世界最高峰。

  1990年,“攀珠”成功率为18%,近年来这一数字已大幅提高,接近60%。按照登山家艾伯哈德·基加尔斯基的话说,只要身体不是太虚弱,有足够的钱和耐心,几乎任何人都可以登上珠峰。商业化的一条龙服务,已经让攀登珠峰从最初的探险成了一种猎奇的满足。当然,要获得这种满足的旅游体验每人至少要花3.5万美元。

  对于全球有钱有闲的人来说,这笔费用不算什么。他们蜂拥而至,给靠山吃山的尼泊尔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尼泊尔政府统计显示,每年近百万来尼游客中,有17%的人是为了登山,有43%的人则是以观赏雪山为主要目的。尼泊尔政府对攀登珠峰和其他3000米以上的雪山执行许可证制度,攀登珠峰的许可证每人收取1.1万美元。珠峰探险还给当地带来了酒店、餐饮、向导、交通等各项旅游收入。

  珠峰也感受到了登山人满为患的压力。2017年珠峰登山季,人们创下了648次的登顶次数,仅次于2013年的658次登顶。登顶珠峰的只是一部分人,在海拔5300米的大本营中,人数要远多于此。

  上珠峰有固定的路线,所以大批人在短暂的窗口期攀登珠峰造成了拥堵。此外,自上世纪50年代首次有登山者进驻珠峰以来,共有超过140吨垃圾被留在了这里。近二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让曾经被冰层覆盖的废弃物无从遁形,也让珠峰垃圾堆积的严重性日益凸显。

  人口增长挤压空间

  在遥远的珠峰脚下都会看到人潮如织的景象,那么在新德里的市场里与人摩肩接踵,或者在东京的街道上推搡前行就更没什么好奇怪的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这些地方可能会变得更加拥挤,因为全球人口数量还在持续增加。

  联合国2018年发布的预测显示,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从目前的73亿增长到84亿。2050年会增长到97亿,2100年将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112亿。由于陆地面积并不会增加,这会让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拥挤。

  城市会变得更加庞大,城市化的进程发生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随着农业效率逐步提高,人们纷纷放弃了这个不断萎缩的行业,不愿在农田中从事繁重的工作,而是纷纷加入城市制造业或服务业的大军。这一趋势已经延续了数十年。

  1930年,全世界只有30%的人生活在城市,如今约为55%。到2050年,这一比例可能达到三分之二。未来最明显的城市化趋势会出现在新兴市场国家。据预测,从现在到2100年,大约每过五六天,城市人口就会增加100多万。

  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将居住在人口总数为50万至300万的中小城市。其余则会居住在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这些城市主要位于中国、印度和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

  巨型城市群将会成为常态。这些城市群以一个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外大范围延伸,并将众多城市包含在内。世界上现在有30多个特大城市,不断扩张的城市面积使得其中每一座特大城市都能容纳千万人以上。

  大城市的优势十分明显,比如人口集中、交流便捷、基础设施完善,创造了更多机遇,沟通更高效。但随着人们聚集程度的提高,城市本身也要解决一系列问题。比如要为越来越多的人口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如生活用水、医疗卫生和垃圾处理设施等。

  让城市管理能力赶上人口增加速度并不容易,尤其在市政基础薄弱的非洲地区,更是如此。未来的不少新增人口都将来自非洲,那里的人口总数将从目前的10亿增长到2100年的40多亿。如果难以实现有效规划,有很大一部分人最终将居住在城市贫民窟,很难过上幸福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看,人口的过快增长和涌入城市有些让管理者措手不及。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里,由于缺乏市政设施,本就贫穷的人们还需要从街头摊贩那里高价买洁净的饮用水。垃圾遍地都是,学校和医院不足,在这些城市,本就勉强维持的空间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

  比如,印度的孟买拥有2100万市民,且数量仍在增长,其人口和纽约大致相当,但城市面积却只有纽约的一半。城市的公共交通不堪重负,尤其是那些从郊区开往市中心的列车。

  1991年,孟买地区开始进行建筑高度限制,以此遏制城市的发展,但结果却导致了贫民窟的蔓延,并驱使郊区的上班族搬得更远。即使孟买的上班族能够挤上车,这也是趟艰难的旅程。一项研究显示,孟买的九节车厢列车设计载客量为2628人,发售876张坐票,其余持站票。然而,在上下班高峰时段,这些列车上常常挤着4500名乘客。

  一系列困扰

  空间拥挤的问题不仅出现在新兴市场,那些早已实现城市化的富裕国家也面临挑战。城市人口的老龄化使其经济的增长和创新速度开始放缓。

  不平等问题将越发严峻,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集中体现在房价上,城市人口增多,但空间有限,使得城市里的房价越来越贵,导致人们普遍买不起房。

  比如,伦敦就受此困扰。目前英国伦敦人口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人口增长使租房客和购房者都面临着高昂的价格。本世纪以来,有许多外国人带着钱来此定居,这大大拉动了伦敦市中心房价的增长。有人发起了一项“伦敦在变”的工程。为此,愤愤不平的租房客在市中心的广告牌上写满标语,上面写着:“住在伦敦很痛苦,除非你是有钱人!”“我是土生土长的伦敦人,却因付不起这里的房租而待不下去”等。

  但气候是公平的,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都会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在人口规模达到或超过100万的城市中,有60%的城市可能遭遇至少一种重大自然灾害,其中很多都与气候相关。

  让人感到不安的是,随着海平面的上涨,本就稍显拥挤的陆地空间可能还会遭到侵蚀。拥有1020万人口的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正在遭受陆地下沉和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全球变暖、洪水肆虐、森林砍伐以及居民数十年来抽取地下水的行为等,都或多或少导致了这个问题。

  全球变暖意味着洪水频发。就海平面上升而言,雅加达比多数城市面临的挑战更大,就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造成了其海平面上升得最快。据监测,每年印度尼西亚海平面上升的程度都比全球大多数地区高6到9毫米。

  在种种威胁下,如果不妥善应对的话,地球上的空间真的会不够用。

  文/张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