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童”滴滴出行的管理挑战

  在今年5月,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空姐后,8月24日,浙江温州,一名女孩乘坐滴滴顺风车,也遭司机奸杀,随即滴滴出行(以下简称“滴滴”)被千夫所指。很显然,“巨童”滴滴在称霸出行领域的同时,也正在逐渐弄丢公众的信任。

  滴滴为何不放弃顺风车业务?

  顺风车,这个藏在滴滴快车、礼橙专车和滴滴单车等品牌背后看起来默默无闻的项目,对滴滴来讲,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按照滴滴官方的解释和定义,顺风车应该是上班族在上班和下班的路程上,顺路捎带同行者,然后由同行者来分担一定的油费,达到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目的,车主并非职业司机,只是上下班顺路为之。

  与专车、快车和出租车相比,滴滴顺风车的价格最为便宜。滴滴顺风车在产品特征上,也更加突出“社交”概念,目的在于通过加深用户交流,提高运用的频次。但如果只靠业余车主顺路带客,很难撑起滴滴顺风车的流量。这导致了很多以盈利为目的车主及非上班一族,专职开滴滴顺风车,这大幅扩张了滴滴的车源,也为滴滴贡献了更多订单抽成。于是,滴滴顺风车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据滴滴官方介绍,截至2017年底,滴滴顺风车乘客数超过3 000万,覆盖城市达到351个。

  据了解,滴滴顺风车在下沉市场中的表现卓有成效。很多郊区、三四线城市以及县区之间,公共交通单一,用户通过滴滴顺风车可以更快到达目的地,价格也相对便宜。这也说明,滴滴顺风车的更适合价格敏感人群。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资合伙人魏武辉认为,理论上讲,顺风车是Uber和滴滴等企业倡导的“共享出行”模式的理想代表。相比专车与快车,顺风车调动的私家车群体,更符合整合社会资源和节能减排的本质。此外,顺风车也是轻量化产品,运维成本相比其他平台更低。

  在魏武辉看来,顺风车于滴滴而言“一没有汽车成本,二没有薪资成本,补贴和运营成本也非常低,规模越大盈利越大,而专快车有硬支出,成本随收入上升而上升。”

  根据盒饭财经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顺风车订单数在滴滴订单总量中最多占比1/10左右。从2016年起,滴滴开始对顺风车订单按每单5%征收服务费,而对快车订单的抽成则高达25%。

  因此,顺风车于滴滴的意义,营收不是最重要的,但它在滴滴出行的产业链条上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滴滴创始人程维要打造的是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在成立的第一个五年里,滴滴服务了中国将近5亿的用户,2 100万的车主。程维曾公开表示,希望在未来10年,滴滴能够成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服务20亿用户。

  另外,程维一直在通过完善滴滴的产业链条,为新的融资寻求估值支撑。据媒体报道,滴滴最快今年下半年启动上市,已初步决定落户中国香港,并考虑不同上市架构,不排除以同股不同权形式上市。预计滴滴上市时的市值或达到700~800亿美元。不过,7月中旬也有媒体报道称,滴滴可能会放慢融资计划,并可能考虑在明年下半年进行上市。

  灵魂走在了身体后面

  滴滴的成长异常迅速,从2014年上线至今,先后经历了收购快的打车和收购Uber等大战,后又在出行产业链上时刻不停地跑马圈地,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各项业务进行得风生水起。然而,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滴滴的服务及管理能力明显没有跟上其体量和估值暴涨的速度。

  这几年,滴滴疯狂圈地扩张,所向披靡,但管理并没有同步跟进,甚至沦落到了混乱的地步。《央视财经》在《三问滴滴,以生命的名义》一文中指出,“遇害事件的再次发生,让我们看到,在管理层面,体现出的是它(滴滴)视教训如儿戏、视生命如薄纸的傲慢,如果滴滴还有管理的话。”

  在上一次空姐遇害时,滴滴的管理漏洞就遭受严重诟病。这一次乐清乘客遇害事件后,滴滴在声明中坦诚存在管理问题。

  对于管理漏洞,的确存在现实的挑战。在魏武辉看来,“专快车”和滴滴之间存在一定的雇佣关系,可以通过平台的效力,可以效仿出租车,对汽车进行改装,加入防护栏与安全锤等设备,防止车主对乘客的侵犯,也可以在紧急时刻,帮助乘客逃脱。但顺风车是私家车,平台无法要求车主做到这一点。

  除却客观困难,滴滴在顺风车的管理上,还存在诸多提升的空间。比如,近日有多家媒体曝出,部分滴滴顺风车车主是未通过快车审核的车主;这次遇害的赵某在滴滴预订顺风车后,又取消了订单,让滴滴平台无法确认乘客最终是否上车。据了解,顺风车主为了逃避滴滴平台的抽佣,存在接单后,劝说乘客取消订单继续乘车的现象,但滴滴对此并未及时做出有效的管理。

  今年2月8日,滴滴2018年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程维在年会演讲中称,2017年是滴滴沉淀下来的一年,这一年“蹲下来”是为了接下来能够更好地“跳起来”。他还说,“2017年是特殊的一年,我们经历残酷的战争之后有了一个关键的窗口期,在今天中国互联网、全球互联网残酷竞争是常态,修炼内功是难得的幸运时间。”

  修炼内功被程维定义为滴滴2017年最重要的主题。他以“安全”举例称,“这是滴滴最重要的良心指标,2017年,我们投入巨额资金和技术资源建设更完备的科技安全体系,安全事故率下降了21%,这也意味着一年来滴滴帮助减少了近2 000起事故。”

  “安全第一,不仅仅是口号”,程维在年会演讲中强调。但是对于6岁的滴滴和它年轻的团队而言,要驾驭的是一个业务遍及全球,用户数达4.5亿,平均日订单超2 500万,估值达5 000亿元人民币的超级独角兽。他们要管理的是一个6岁的“巨童”:心智尚未成熟,身型已经大的可怕。管理挑战前所未有。这也许是滴滴享受了超越“同龄人”的高速成长后,必须接受的管理痛苦。

  对手Uber的前车之鉴

  滴滴曾经的主要对手Uber,也曾经在全球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估值一度接近700亿美元,业务遍及70多个国家。Uber的成功与其倡导的14项“文化价值”不无关系,比如,它倡导“Always Be Hustlin”(迅速行动,以最有创意的方式解决问题)、“Meritocracy”(树立精英意识)、“Toe-Stepping”(踩着别人上位,不惜给别人惹麻烦)和“Principled Confrontation”(有原则地冲突)。

  这些公司文化在激励团队“狼性”拼杀的同时,也让Uber备受争议。比如,有观点认为,Uber把重心放在不懈追求卓越上,滋长了公司内部员工相互对立,绩效优异者违规被忽略等现象。而Uber内部爆发出的一系列性丑闻和性别歧视,再加上在全球遭遇更严厉的监管后,其估值大幅下滑。

  Uber高级技术团队负责人埃里克·迈霍费尔表示,公司发展出奇的快,“我们从0增长到700亿美元只花了7年时间,而福特则花了70年”。他形容在公司工作就好像骑着“头伸在外面的火箭”,然而Uber却缺乏业务发展的基础架构。

  滴滴看到了Uber过去经历的难关,因此,程维强调在过去的一年里,公司一直在“修炼内功”。但目前看起来,滴滴在价值观的塑造上似乎还不够。比如,安全第一,程维说这不仅仅是个口号,但目前滴滴对安全的重视度还没有达到外界期待的水准。而接连发生乘客遇害事件后,滴滴“百万悬赏凶手”,以及“三倍赔偿”的声明都不被外界认可。滴滴的两大“掌门”柳青和程维的表态也备受关注,甚至有网友对两位管理者的表现不满,也有网友直接发问:“为什么他们没有第一时间出来道歉?”

  最后,8月26日上午,滴滴出行发布关于乐清顺风车事件的自查进展—自8月27日零时起,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内部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及产品逻辑,同时免去顺风车业务总经理和客服部副总经理的职务等。至此,滴滴顺风车风波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了,不过未来还有更多的安全挑战等着滴滴,届时将更加考验滴滴的管理能力。

  文/丁念阳 图/Sxz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