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建城的五大隐秘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老北京,建城,五大,隐秘
  • 发布时间:2011-01-13 15:38
  北京的内城外城、城墙城门那点事儿,你说我说大家说,说了不知道多少回了。但是今天仍然要旧话重提,为什么呢?因为从史料里查到了一些鲜为人知,但又不得不说的另类消息,咱们一起来聊聊这老北京建城的五大隐秘。

  为省钱西直门变成小心眼

  平日里说起内城九门,很少提到西直门,一来它不是最大的,二来也不是现存的,连影儿都见不着了,何必再提呢。但这次的故事,咱就得从西直门说起。

  话说1969年修地铁二号线的时候,无奈之下得拆除西直门的城楼和箭楼,这一拆不要紧,愣是从明代修建的西直门底下,挖出了元代和义门的城门。这得从五百多年前的一位外国太监说起,此人名叫阮安,小名阿留,是个越南人,都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到了明朝就得改成“外来的太监会建城了”。当年有个特别的现象:皇上都喜欢太监,究其原因也不难理解,明朝的大臣相当于父母,对皇帝整天教着、管着、数落着,生怕培养出个昏君来;而太监呢,相当于保姆,把皇帝整天捧着、惯着、奉承着,只要一声令下,塑料体格都敢上战场。

  太监不仅听话而且执行力强,当年明英宗想修城墙,大臣们都嚷嚷着:缺人、缺钱、缺原料。但是经过阮安一核算什么也不缺,就用国库现有的物资,征用一万多驻京的军人,不出一年愣是把九座城门都建起来了。这钱是怎么生出来的呢?西直门就是很好的典范。见过西直门的老北京人应该不难发现,这座城门的门洞比其他城门都低,就因为这西直门是在元代和义门的基础上建起来的,相当于当年的旧城门外边加了一个新包装,“新瓶装旧酒”,残破的和义门就这样变成了崭新的西直门了。正是为了就和义门的门洞大小,西直门才成了真正的“小心眼”:门洞低于其他八座内城城门。

  “新瓶装旧酒”造就了“小心眼”的西直门,这就是阮安省钱的方法之一。因为他不贪污不受贿、物尽其用,所以负责建城的士兵也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在不惊扰百姓,不劳民伤财的情况下,一个外国太监就这样建起了北京九座城门。

  顺手牵砖:北京市崇文区明城墙遗址

  北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明城墙更不是一块砖就能砌成的,究竟用了多少块儿呢?粗略统计了一下,刨去清朝修修补补不算,仅明朝修城,就用了四千万块城砖,让他们排成一排,能绕地球赤道半圈。

  元朝皇帝当惯了征服者,自认为元大都固若金汤,不用建城墙,堆一圈土坡就成了。可惜明朝皇帝缺乏安全感,修了长城修内城,修完内城修外城,这一来二去,四千万块城砖消耗出去了。这么多砖,打哪儿来呢?产地之一就是山东临清。那地方土质好,所以烧出来的砖质量也好,又因为离大运河近,方便运输,所以责无旁贷的成了北京城的专用窑厂。但是话说回来,这城砖的运输也不是笔小数目啊,大明朝的天下还没坐稳呢,哪来的那么多钱呢?人家皇帝有高招,你能顺手牵羊,咱就来个“顺手牵砖”。当时政府规定,凡是经过山东通往京城的货船,必须捎带上几块城砖,正所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北京城的城墙就是这么砌起来的。

  北京城建城并非实行拿来主义,除了跟山东要过城砖之外,自己也建窑厂烧城砖。比如说刘家窑,以前就是个烧砖的窑厂,这个地方从地理上看,应该是为外城提供城砖的,因为这个窑厂的主人姓刘,所以叫刘家窑。再说一个,左安门附近,当年也有一个窑厂,可现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它真实的身份,因为人家改行了。

  卸磨杀驴: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

  说起北京的潘家园,不少人第一想到的就是那个中外驰名的古玩市场,其实这地方最早不卖古玩,卖的是城砖。

  早在明朝,潘家园是个烧砖的窑厂,因为老板姓潘,所以叫潘家窑。潘家窑最早并不是明朝政府的指定采购单位,而是只烧民用砖瓦。直到明朝嘉靖年间北京要修外城,城砖不够用,只好发展了几家“民转官”的窑厂,专门用来烧制城砖,潘家窑就是其中之一。按理说一个民用窑厂,接了个集体采购的大单应该值得庆幸,但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订单来了,“苛刻的要求”自然也随之而来了。当年修城墙一般只用两种砖:一种是用煤炭烧出来的,刚出炉的时候是白色,所以叫“白城砖”;另外一种是用柴火烧出来的,刚出炉的时候是黑色,所以叫“黑城砖”。北京外城用的就是黑城砖,据说这样的黑砖得历时一个月,消耗八九万斤柴火才能烧出一炉来。说来也巧,潘家窑的位置有点特殊,一个完整的窑厂,在城墙修建完成之后,居然被城墙划为了两半,从那儿以后,城墙外的叫外潘家窑,城墙内的叫内潘家窑。这用自家的城砖垒起来的城墙,最终却分裂了自家的窑厂,这还不算完,没承想明朝政府卸磨杀驴,外城刚修好,潘家窑就被剥夺了官窑的待遇,恢复成了民窑,任其自负盈亏、自生自灭去吧!

  当年除了潘家窑,还有刘家窑,在潘家窑的西北方向还有吕家窑。现如今,潘家窑改叫潘家园,改行卖古董了,刘家窑就剩一个地名了,吕家窑连地名都没了。虽然当年的窑厂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遗迹现在还在呢,当年是一个大坑,现在一包装成公园了。

  堵不上的大窟窿:北京市崇文区龙潭湖

  老北京凡是有点规模的河湖,必然存在与之对应的一座山,为什么呢?刨河道挖湖泊,刨出来的土没地儿放就只能堆积成山了,这才有了挖金水河堆成的景山、挖颐和园昆明湖堆成的万寿山、挖太液池堆成的琼华岛等等。但是话说到这儿,北京南城有个龙潭湖,它挖出来的土堆在哪儿了呢?就在这儿呢:明城墙上。

  早年间龙潭湖不是湖,只有附近几片不成规模的小水坑。但是自打明朝嘉靖年间开始修北京外城,一个潘家窑、一个刘家窑,两座烧城砖的窑厂,把龙潭湖夹在了中间,正所谓“就地取材”,也搭上这里的土质好,从那儿以后,你一铲子我一铲子取土烧砖,就挖出这么一个大坑来。但是那会儿这地方还不叫龙潭湖。在宣统年间的地图上可以看到,龙潭湖周边有广东义园、江苏义园、江西义地、镇江义地。所谓义地义园,其实就是墓地的雅称,说白了,当年这地方就是一片乱坟岗,而龙潭湖也只是一个臭水坑而已。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代进行环境整治,龙潭湖通过挖掘形成了人工湖泊,又因为这里位于天桥龙须沟的下游,所以梁思成先生称之为“龙潭湖”,这个因为建外城而形成的臭水坑慢慢形成了今天以龙为主题的公园了。

  如此说来,龙潭湖公园里最古老的遗迹应该是这片湖面了,从明朝嘉靖年间形成到今天,算起来有四百多年了,而北京城里其他的公园设施不过才半个多世纪。北京的外城于明朝嘉靖32年建成,可是早在嘉靖21年,各位大臣就提出,一定要修外城,这嘉靖皇帝为什么一下犹豫了十一年呢?

  谁动了外城的预算:北京市东城区天安门东侧太庙

  北京的外城从嘉靖32年开始修,直到嘉靖43年才竣工,打那儿以后,中轴线往南延长到了永定门。从这城门的名字不难看出来,外城的主要作用就是保北京平安。然而就是“筑城安邦”这么一个当务之急,嘉靖皇帝竟然犹豫了十一年,为什么呢?就因为缺钱。

  位于天安门东边的太庙想必大伙儿都不陌生,话说嘉靖21年,元朝残余部队骚扰京城百姓,当时大臣提议修建外城,保护京城。但是嘉靖皇帝掰着手指头一算,不行!没钱!仅有的那点家底儿还得修太庙呢!

  众所周知,太庙是供奉历代皇帝的地方。嘉靖皇帝朱厚熜对这地方可谓是情有独钟,他的亲爹原本不是皇帝,只是一个偏居一隅的王爷。朱厚熜是继承了堂兄朱厚照的皇位才当上皇帝的,但是谁都没想到,当小王子变成了嘉靖帝,就要把自己的亲爹兴献王当皇帝供奉进太庙,可见他对这个地方有多重视。意想不到的是,嘉靖20年,太庙因为雷击被烧毁,从此之后,重修太庙就成了嘉靖皇帝的头等大事,所以当时有人提出修外城的时候,嘉靖含糊了,国库没钱了,太庙必须得修,所以外城只能日后再说了。这一杆子就支到了十一年以后,嘉靖21年,当京城百姓被元军骚扰地不胜其烦的时候,酝酿已久的外城终于破土动工了,可惜这次预算仍然没做好,以至于城墙刚修一半就没钱了,这才形成了今天凸字形的城市格局。如果太庙没着火或者嘉靖不急于修太庙,保不齐现在的北京格局还是另外一番景象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