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辅导员,现状,问题
  • 发布时间:2020-03-12 20:52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从建国初期到现阶段不同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特征与现状;在充分肯定进入新世纪以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进一步从多个方面总结存在并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分别从宏观(国家和高校层面)和微观(队伍本身各方面因素)两方面对原因进行剖析。

  关键词:辅导员 现状 问题 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1.建国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形成与发展

  高校辅导员从建国初期设立岗位,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叶相关规章制度才正式确立。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辅导员这个概念逐渐清晰明朗。

  关于辅导员角色定位,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教育部才首次给出了确切的定义,认定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专职的政治工作干部。在工作职责上,教育部所发布的一些文件当中又多次提及,虽然由于年代不同,在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但本质内容是相同的,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员配置方面,教育部要求各高校从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岗位和行政管理岗位中选派政治觉悟高的青年教师担任各年段班级的辅导员工作,并提出建立一支专职的辅导员队伍的要求。在机构设置方面,教育部在新中国成立初就明确提出要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岗位,并要求配套相关有效措施,使其能正常工作。

  高校辅导员岗位正式确立,意味着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始起步,为日后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改革开放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1978年,高考再次恢复,高校辅导员制度也随之恢复实行。这一时期,辅导员角色定位随着时代变迁有所变化,辅导员正式进入教师系列,从此有了两种身份。

  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部在有关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成为我国培养专职辅导员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举措。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名校开始对这一办学思想和路径进行探索。随后,思想政治专业在全国各高校生根发芽。

  从1990年开始,中央针对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下发了包括《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普通高等教育德育大纲》《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在内的一系列的文件。受此影响,一大批优秀青年加入辅导员队伍,这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随着教育部相继出台有关辅导员的一系列文件,辅导员角色定位开始明晰起来。高校中出现了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辅导员。辅导员进修、培训等职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各高校对辅导员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及生活待遇方面都提供有力保障,并在政策上有所扶持。

  3.现阶段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

  2006年,国家领导人在外出调研时指出,建立一支富有专业精神的高度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对于提升广大青年思想政治觉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迫切的。当年夏天,教育部相继颁布了有关辅导员队伍建设意见、规定以及培训计划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对思想指导、体制设计、政策制定,抑或人才培养等都有着非常完善的设计。这些措施涵盖了辅导员工作的多个层面,对于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2014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对辅导员这一特殊职业有了较为完整的论述。这个文件对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标准体系,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上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这一阶段,各级管理部门和各个学校对辅导员工作都非常重视,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丰硕。辅导员自身队伍的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非常突出。首先是辅导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其次是人员的配置逐渐合理化;再次是科学的培训体系逐步建立;最后是辅导员队伍的相关保障措施、考核制度逐步完善。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第一批辅导员的选聘到今天其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各方面制度的日益完善,人们对辅导员作用的关注度可谓日渐提高。尤其在新形势下,辅导员对于青年学生的引导和高校的稳定发展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立足现实,这支队伍仍是问题多多,迫切需要解决。

  1.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高

  在辅导员招聘中,多数学校都比较注重综合素质,而对其专业有所忽视。由于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使得人们对其角色界定十分模糊。导致一些高校出现一部分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转去辅导员岗位的现象,这种误导对辅导员是一种打击,不利于其职业发展。此外,辅导员工作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和综合能力。而现实是大多数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出身,一些人在处理学生事务时无法胜任,甚至消极懈怠。同时,辅导员的继续教育的机会有限。在具体工作中,辅导员更多依赖自己的工作经验,多以事务性工作为主。其次,辅导员的任务繁重,所以培训和学习的客观条件不具备。同时,辅导员忙于应付学生事务,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时间十分有限。这对其专业能力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十分不利。加之辅导员科研能力相对较弱,不论是研究范围、研究能力还是研究手段上都有待加强。

  2.高校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

  高校辅导员数量在增加,但辅导员队伍的变化频率也在加快。就目前各高校现状来看,在校辅导员普遍年纪较小,无论从其自身积累还是人生阅历上都存在不足。但是,辅导员岗位普遍存在“留不久人”的情况,原因很多。例如,一些学校教师担任辅导员并非自愿,而是权宜之计;也有一些辅导员本身就视这份工作为进入高校的跳板,一有机会马上转岗。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其工作本身任务重、压力大,加之出路不清晰,前途迷茫,导致职业倦怠。再加上外部环境影响,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考核机制,缺乏计划性,没有很好的制度性规范,导致辅导员渴望转岗。

  3.高校辅导员岗位职责不够清晰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辅导员工作职责进行了界定。然而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远远超出了职责界定范围,许多辅导员忙于处理各种繁杂事务,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结果。

  目前,辅导员职责不清晰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辅导员和普通管理岗位者的职责划分不清晰,工作不明确。在多数高校里,辅导员可以说是最忙的人,但凡与学生相关的事务均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其次,辅导员之间分工不合理。从国外的辅导员选聘中我们看到他们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反观国内各高校,一个二级单位往往有多个辅导员,在工作上几乎没有太大区别,直接影响辅导员个人专业化的发展。同时,目前很多高校虽然还设立班主任,但是因为专业教师实行不坐班制,导致很多工作仍然成了辅导员的任务。

  4.高校辅导员队伍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完善

  要想真正建立一支优秀的辅导员团队,就必须认真做好考核与评价工作。第一,辅导员的工作繁杂,难以量化,很难设立出一个有效的奖惩体系。第二,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是一个漫长的效果反馈过程,而辅导员自身的工作考核期限却又非常有限,很难进行统筹与评价。有的学校将其列为专技系列,考核范围还涉及教学工作和科研成果。这些都关系着辅导员队伍的长远发展。显然,现有的考核方法不能真实反映出他们的成绩。这势必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考核与评价应该积极反应辅导员的日常付出,真正起到积极和警示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这支队伍在更明朗的环境下越来越壮大。

  此外,高校辅导员的工资水平也有待提高。在多数高校中,辅导员的工资收入与一名普通专业老师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这在心理上打击着这支队伍,影响其职业归属感。

  5.社会评价低,认同感差

  辅导员这个职业的认同感普遍不高。就辅导员本身而言。目前多数高校对辅导员人选考察的侧重点基本上在其能力上,进入辅导员队伍的非相关专业的人员占很大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辅导员对自身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加上职称评定上的不利因素,也导致他们对辅导员这个职业不看好,希望调岗。同时,激励制度不完善、发展出路不明朗也影响着辅导员对这份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辅导员从早到晚都在应对繁重的工作,对于专业能力的提升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对自身发展前景担忧。这无形中也在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的认同。

  同时,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也还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辅导员岗位从无到有,从边缘到如今的越来越受重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社会评价相对滞后。在很多家长眼里,辅导员与老师有一定差距。反观学生,他们片面地认为辅导员就是管理班级的,对于辅导员的专业性认识不高。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辅导员工作认识不到位

  从辅导员存在的問题来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高等教育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快速发展,相应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起步较晚,有些院校还存在着辅导员人数不足、体制不健全以及对辅导员在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对社会转型期的辅导员在维护高校稳定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不够重视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有些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和高校领导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辅导员的工作就是管学生、跑腿,谁都可以做的事情。这导致有些高校在相关精神和政策落实上存在贯彻滞后和执行力不足等问题,也没有制定出符合本校辅导员发展的长效机制,更谈不上为辅导员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可以说,对于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是影响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根本原因。

  (2)对辅导员角色定位认识不足。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明确,辅导员是基于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这本身就没有给辅导员明确的角色定位。有些高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只要和学生相关的事情都是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时间久了辅导员也就认同了,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成了“保姆”“救火员”“勤杂工”,身心疲惫。国家出台的辅导员相关政策,没有对辅导员职业明确定位。有些高校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辅导员是高校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指路人,是青年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对高校的健康发展、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3)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所重视,但工作力度不够。在高校教育制度改革中,各高校也开始更加重视队伍。目前,不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一些学校内部,都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始关注。但是,支持的力度还不够大。学校鼓励并希望辅导员继续深造,提倡他们积极开展工作研究。但实际上不论是工作规范还是配套政策方面都没有跟上。使这支队伍的建设仅仅停留在纸上,无法得到真正落实。这对于渴望提升的辅导员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导致他们在个人发展和出路问题上迷茫,失去信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引起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直接影响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因此,各高校应该从实处给予重视,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2.辅导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意识不强

  国内现有辅导员中,大多数人的专业背景与岗位不符,甚至相差甚远。有的是学音乐专业,有的是学市场营销专业,还有的是学美术专业的,其自身的专业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加之在任职之前很多人是刚刚毕业,社会历练十分有限,更不用说人生阅历了。现如今的大学生接触多方面的信息,心理成长相对较快,加上又处在特定的年龄阶段,思想十分活跃,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是多样化的,无形中又给辅导员工作增加了难度,对其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辅导员在忙于应付事务中往往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

  3.辅导员管理体制不顺畅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现行的管理体制使得辅导员处在校、院(系)两级的双重管理下,加大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一些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性的处理,任务繁重,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上,工作存在方法简单、流于表面。更严重的是,辅导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身的素质,也没有时间去考虑未来的发展。久而久之,辅导员对工作缺乏幸福感,没有归属感和成就感,出现了职业倦怠。对此应采取积极措施,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岗位职责,稳定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

  徐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