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权”到“围观”为何民众已经麻木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维权,围观,民众,麻木
  • 发布时间:2011-01-20 13:50
  所谓“维权”,就是要求维护法律条文中赋予公民的权利。不同於民主运动对制度变革提出的直接要求,“维权”只是主张让宪法和现有法律中规定的权利的实施得到保障,或者说,这些运动相对不容易触及当局的种种禁区。许多人寄希望於通过这种渐进的方式,使得民间力量得以作用於社会发展,最终达到体制的进步。

  蔡思明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一名本科生,他的文章回顾了中国社会从“维权”到“围观”的无奈过程,最后连“围观”也幻灭的真实处境。

  民众“维权”,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绩无疑发生在2003年。这年3月,一名初到广州工作的大学生孙志刚,被送往收容所並遭殴打致死。此事被《南方都市报》披露之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震动。除了许多媒体跟进报道外,还先后有八名法学学者联名上书,要求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违宪审查,其中包括著名的贺卫方以及肖瀚。该年八月,国务院正式废止了《收容遣送办法》,並代之以新的《救助管理办法》。孙志刚事件是一次典型性的“维权”。

  收容制度的废除令许多人欢欣鼓舞。从这一事件中人们看到,即使不通过与政府针锋相对的对抗,人们也有办法令社会发生改变,使它变得更开放和人性化。但在一片的欢庆声中,一段被忽略了的小插曲是:就在次年3月,《南方都市报》的数名高层主管就以“私分公款”的罪名被逮捕。总经理兼副主编喻华峰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社委李民英被判11年。后来迫於外界压力,两人分别在2007和2008年減刑出狱(同时被逮捕的总编辑程益中,在五个月的拘禁后被释放。程益中后来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5年“世界新闻自由奖”)。

  2009年的唐福珍事件,被很多人认为是孙志刚事件的翻版。事件发生后的12月,北大五位教授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对拆迁条例进行违宪审查。当月16日,国务院就修改《拆迁条例》举行座谈会,並邀请了上书的五位学者。2010年1月,国务院法制办在其网站上公佈了新的《征收条例》的征求意见稿。然而事情並未如人们所希望的发展。孙志刚事件中,在5月的几位学者上书后,国务院6月便迅速出台了新的《救助管理办法》,並於8月份正式实施。但从唐福珍自焚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征收条例》卻迟迟无法落地。而一年之中,拆迁死人已经从一则新闻,发展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

  而2009年12月发生在重庆的另一事件———律师李庄案,同样也撞上了南墙。事发后,先是20位全国各省市律师联名上书,要求異地审理此案。同时法律界的关注焦点开始转向刑法第306条,即俗称的律师伪证罪条款。由於这一条款的存在,公诉方和刑辩律师处於非常不平等的地位,实际上是为司法机关对辩护律师进行职业报复提供了便利。早在2000年,就有过30位人大代表联名提案,要求取消刑法第306条;2006年,身为律师的人大代表张燕又在两会中提出了废除306条的议案。在2009年的李庄案后,律师杨金柱在全国律师界征集联名,呼籲高院对第306条作出司法解释;但杨金柱很快以“违规收费”被湖南律协立案调查。因为,李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触犯到了某些人的面子工程,一些法学学者对重庆方面庭审过程不规范的批评,都很快陷入了无法公开发表的窘境。

  和从个人出发的维权相比,集体性质的维权从一开始就受到更严厉的打压。2008年发生了“维权”中两件影响深远的事件,谭作人案和赵连海案。这两件事从起因到结果都颇为相似,前者是为地震中垮塌学校的遇难学生家长维权,后者是发起为三鹿奶粉的受害儿童家长维权。而结果是两名发起人都被拘押,谭被判处5年徒刑,赵则在长期羁押后,被判刑2年。这两宗案件是碰巧他们真的触犯了法律?还是因为抨击了某些权势的利益而遭到严厉的打击报复,无以评说。

  老百姓“维权”,最无可挑剔的方式,是找律师作为自己权利的代理人,这是举世通行的“维权”办法。但当局对律师“维权”的打压,也举世骇然。据有关报道,在2009年对北京律师的年度职业评审程序中,北京律师协会有一批“维权”律师的执业执照不予更新,这就意味着这些律师无法继续在法律行当中从业。

  “维权”的本意,是要找出一条新的改变社会的道路。但从近年的“维权”中,人们看到的不是一片新天地,而是越来越多的路被堵上。究其内在原因,虽然“维权”仅仅是实现“法律规定内的权利”,但实际上还是要求那些侵权行为中的既得利益者,自觉、自愿地把到手的利益让出来。而当今这些既得利益者卻是“寸权不让,寸利必夺”。

  “围观”是网络时代特有的产物,其历史大概和“人肉搜索”同样古老。早在2008年,南京一周姓局长抽天价香煙的图片被传到网上,引起网民抨击,后来该局长被免职並因以受贿罪获刑;这实际上就是一次标准的“围观”事件。不过在当时,人们並未赋予“围观”行为太多的含义。但是到2010年,人们对“围观”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了。引起这一变化的标誌性事件,是2010年9月的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事件在媒体和网络围观的介入下,最终该事件受到查处,宜黄县委书记、县长双双落马。宜黄的最终处理给网络围观力量注入了一支强心剂。要知道近年来连连发生的血拆事件,包括唐福珍事件在内,从未有地方一把手受到问责或追究。宜黄事件似乎显示出这样一种印象:“维权”不能做到的事,“围观”卻做到了!

  “围观”的确有它的优势。首先是网络声音的无孔不入,比起现实途径的呼籲更难以堵上;其次,网络信息要确认原始出处是极其困难的,所以要对“围观”的发起人进行追究,基本没有可能。正如“民运”屡屡失败,使得人们的目光转向”维权”一样;“维权”遭遇到现实挫折后,又使人们的目光转向了“围观”。

  但“围观”比”维权”破灭得更快。就在宜黄事件过去一个月后。10月16日,河北大学车祸案。从这天起,李刚成了很多人的爸爸。“李刚门”很快引起了例行围观。不久,又爆出河北大学封口令;河北警方曾介入河北大学校长抄袭门;又有网民爆出李刚父子名下拥有五套房产;又有了比其实马更给力的45码车速鉴定。但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公共媒体悄悄地从“李刚门”集体消失了。在凤凰网的“李刚门”专题页面上,最后一次更新是在11月2日。到11月5日,死者父亲悄悄与律师事务所解除了合同,该事件再无下文。到11月18日《纽约时报》报道“李刚门”时,国内各论坛已整齐划一地删除了相关帖。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高层已经介入了。高层既然已经知道了“李刚门”,卻不去严惩撞死人的车祸肇事者,反而果断地选择了封杀舆论,结论就再清楚不过。

  说到底,“围观”形成的只是一种良心上的压力,当权者若是不要良心了,再多的“围观”也无用。从“民运”到”维权”,再到“围观”,这是一个降格以求的过程。杨佳案和“李刚门”,原本都应该是维权事件,但在无奈之下,其律师最后都转向了寻求“围观”一途。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看到的是:参与的范围越来越大了,但敢於担当的人卻越来越少了。

  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中国人就会变得越来越麻木。此前,《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栏目曾刊发易艳刚的文章《人们对坏消息的免疫力正在增强》,说的就是中国行将变成一个麻木大社会。易艳刚说,总有一些新闻会让人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头看到尾,你会觉得它们其实是旧闻,只不过事件发生地由北京变成了南京,或是主角由张大妈换成了王大婶。江西宜黄钉子户因拆迁而爬上屋顶自焚,很容易让人想起去年那个死去的成都女人唐福珍;江苏新沂一辆宝马车将男童撞倒后碾压致死,不过是再次提醒人们“豪车出没请注意”。

  新闻媒体似乎天然地更偏爱“坏消息”,甚至以“坏消息就是好消息”为职业信条。现代新闻业面临的一个现实困境是,很多曾经可以拿来做头条的“坏消息”,在今天卻很难再引起读者关注。人们似乎从来都不缺这样的新闻,但“坏消息”层出不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让公众产生了钝感。

  何以至此?易艳刚认为,是阈值使然。这跟水的沸点类似,更高的压强推高了水的沸点,100℃已经不能让水沸腾起来;同样,如果今天打开报纸看到在幼儿园疯狂砍人的郑民生,明天打开电视看到正在插播最新的矿难消息,后天上网发现铺天盖地的关於毒奶粉的讨论,人们体认和感知“坏消息”的触发点就在无形中被慢慢推高。阈值上升,人们的同情心就会变得稀薄,这是最直接的反应。

  以拆迁为例,在几年前,当“强制拆迁”刚刚闯入人们的视野时,任何一条与之相关的新闻都让人痛心疾首,恨不得将拆迁队的祖先都挨个骂一遍;到后来,强拆似乎成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甚至连地方都市报都少了它们的位置,直到唐福珍“拆迁自焚”,才让人有了几分痛感。只不过,当越来越多的拆迁户开始将自焚当做最后武器时,“拆迁自焚”终於成了一个很俗的词语。这些拆迁户的命运没有因为媒体报道的日常化而有所改善,人们对他们的悲悯之心更是明显不如从前。

  当看守所的“非正常死亡”变得跟交通事故一样平常,当拆迁自焚变得和矿难一样频繁,当突发事件的死难者抽象为冷冰冰的数字,当公众摸清了这些“坏新闻”的要素和套路,它们作为新闻的传播性和可读性早已严重缩水,也更难触发公共痛感。

  阈值上升,让人们更加谙熟社会运行的“潛规则”,变得更为世故。南京“彭宇案”之后,又陆续发生了几起助人为乐反被诬陷的纠纷,这让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如果有人跌倒千万不能去搀扶,否则易被讹诈医药费;“彭水诗案”、“灵宝帖案”、“稷山文案”、“高唐网案”之后,很多人知道“因言获罪”並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眼见不平之事最好假装看不见。就这样,人们以世故规避助人为乐的风险,又以沉默纵容坏人作恶,成为这个社会溃败过程中的帮凶。

  最后,作者提出,阈值上升,公众对“坏消息”的免疫力越强,是整个社会的悲哀,要想让公众对世道不再麻木如斯,最为紧要的应该是从制度层面进行道德重建和信仰重建,进行新的社会启蒙。

  但好的道德只能有道德的人成为好人,好的制度卻能让所有的人成为好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