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虐兔女”事件看社会爱心教育的缺失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虐兔女,爱心,教育,缺失
  • 发布时间:2011-01-20 14:10
  近日,某视频网站上传了一段“虐兔”视频,记錄了一名白衣长发女子将玻璃压在一隻可爱的小白兔身上,並将小兔子活活压死,倾听其临死前的哀鸣和骨骼、脏器被压碎的声音的全过程,画外音还有几个女孩在一旁笑。这帮看似甜美的女孩的残忍和冷酷令人发指,她们的行为激怒了广大网友。几天里数百万网民点击,谴责声一片。

  虐杀生灵告诉我们:

  是教育出现了问题

  原本少女和小白兔的结合,使人联想到嫦娥和玉兔的美丽传说,在人们的心目中应是很美的一种形象,但这种美卻被血腥的画面所替代,这种反差令人恐怖,又让人担心。其实,虐杀小动物的事件时有发生,虐兔女、虐狗男及其它残杀小动物的事情屡见报端。更有甚者小小年纪竟能做出弑父杀母的事情,有报道称,一名16岁的女孩因为父母吵架离婚,竟狠心将他们杀死碎尸;17岁的少年,因父母给的学习压力很大,也走上了弑母的道路;更有一名12岁的男孩,嫌妈妈平时管得太严,竟在饭里给妈妈下毒药。

  她们为什么会这样对待生命?难道仅仅因为金钱的诱惑就能使她们干出这种事情吗?

  应该说是中国目前的教育出现了问题。爱心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爱心教育是“情感教育”“和谐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基础。雨果曾说过:“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去。”教育的核心在於培养健康人格,这是一切教育最基本、最重大的原则。一个失去爱心情感的民族,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发展,中国教育应当反思我国从儿童到社会青年的种种非爱心行为现象。上述种种,不管起因是什么,就算是像有些心理学家所认为的,他们是因心理问题所致,但有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失了爱的教育。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在他的博客中指出:“由於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强化,青少年被迫疏远丰富的文学艺术生活,出现了某些‘情感荒漠化’的倾向。”

  苏霍姆林斯基的两朵玫瑰花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在他当校长的时候,校园里开出了一朵很大很美丽的玫瑰花,全校的师生都非常喜爱,每天都有许多学生来看。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一个四岁左右的小女孩在花园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吃惊小女孩为什么要摘下这朵大家都十分喜爱的玫瑰花,但他没有严厉批评小女孩,而是蹲下身子,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呀?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校园里有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了我就把花送回来。”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从花园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就是爱的教育,假如苏霍姆林斯基批评小女孩不该损害公共财物,不能採摘校园的花草树木,可能就会伤害小女孩藏在心底里的爱。学校是传递人间真、善、美的地方,是播撒爱的种子的地方。而我们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或者说是“解题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生长在了爱的荒漠中,因此也就只能培养出缺乏同情心与爱心的下一代。

  冰心老人说过:“对孩子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是抽象的,孩子爱祖国,爱人民,总是先从身边感觉到,如爱自己故乡的一草一木,爱自己的教室和校园,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和老师,也爱自己养殖的小动物……”

  一个谎言成就了一位议员

  今年6月,日本新首相菅直人履任,在他的新内阁成员名单中,有一位名叫莲舫的女子。虽然如今在日本女性从政並不少见,但她卻是日本历史上首位挤身内阁的华裔女子!

  莲舫在1967年出生於东京,她的父亲是一位中国商人,母亲是日本人。1990年,莲舫大学毕业后在朝日电视台的做了一位新闻主持人,这让她接触到了许多青少年犯罪的新闻事件。至於东京街头,随时会看见警车带走一位又一位青少年的情形。莲舫深深觉得应该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否则将来的社会堪忧。

  有一次,莲舫走在下班的路上,一个大约只有十三、四岁的小男孩从一边窜出来,飞快地抢走了她的手提包。当然,那位小男孩被街上的人抓住了,有热心的围观者还打了报警电话。然而当警察赶到这里时,莲舫卻对警察说了一个谎话:“这是我的表弟,他在和我开玩笑,虽然这个玩笑过份了一点!”

  莲舫心里有自己想法,这位青少年一旦被警察带走,将意味着他就有了法律上的“污点”,而这个污点可能会影响到这位少年的一生前途。莲舫认为,这只是孩子犯的一个错误,不应该成为一个污点!

  警察不置可否地离去后,那位小男孩用不解和感激的眼神看着莲舫。莲舫对那位小男孩说:“带我去你家!”

  到了小男孩家里,莲舫才知道他是一个读书成绩不好,而且经常瞒着学校和家长逃课玩耍的男孩。从那以后,莲舫就经常拿着一些书籍和励志讲座盘片送到他家,並且还时常对他讲一些对人生有益的故事和道理。在家长的配合下,没几个月时间,小男孩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同学间相处也变得更加友善了,假日里除了在家看书或者参加必要的团体活动外,再也不随处疯玩了。

  莲舫为他的改变而开心,於是走近了更多的“问题青少年”。工作中,连舫觉得太多的青少年需要爱的教育和保护,於是她毅然辞职而专门从事青少年工作。她说:“我只为爱!爱我们的下一代,爱整个社会,爱我们的未来!”

  莲舫辞职后,还“寻根”到中国,在北京大学学习中文和儒学。后来正式进军政界,当选为日本国会参议员。一位华裔女性,在日本内阁以独特的人格魅力闪耀光芒。在谈到一路走来的旅程时,莲舫说:“用爱做人,为爱做事!只要心中有爱,理想就能成真,因为爱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东西!”

  特别值得一说的,在莲舫出任新内阁成员的的同时,国会里又多了一位名叫山界男的年轻参议员,而这位参议员,正是十多前,被莲舫用一句“谎言”从警察手里“救”下来的那位小男孩!

  德国的爱心教育

  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而法西斯的残忍更是众所周知,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並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德国,助人为乐蔚然成风,这是家长们对孩子进行“怜弱教育”的结果。同情和帮助弱小者也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德国,家长们要定期带着孩子到“养老院”、“贫民区”等地去,鼓励孩子们为老人洗衣服、打扫卫生,为生活相对贫困的人们购买礼物、接济食物等,以此来引导孩子们关注弱势群体、帮助弱小生命。大街小巷上还有很多“协管员”和老年志愿者,他们引导、教育孩子帮助盲人过马路,为老人领路等。一位记者在德国曾听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8岁的小男孩将一位上门乞食的老者给赶走了。事情发生后,男孩的所在学校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通过启发教育,使全体同学从这件事中认识到:弱者也有尊严,关爱弱者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心地善良、心灵美好的体现。

  没有爱心的人,即使是天才也不能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反而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严重危害。只想着赚钱而缺少爱和关怀的民族,不是一个好民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