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电影节的群众路线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伦敦,电影节,群众,路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2-17 14:21
其他电影节大都是影人的盛宴,但伦敦电影节虽然也为名导大腕、男女群星铺开了地毯,可更看重的是那些手里攥着电影票,为屏幕里的每个故事痴狂的观众,因为这些人的票房贡献才能给电影节带来真金白银
虽然身穿严肃的翻领礼服,并着一条略显老气的黑色细格领带,但“80后”的狂狷和激情并存的气质还是不经意间在孔祥曦身上流露出来。在伦敦市中心莱斯特广场帝国影院的大堂里,这位万象电影节的执行主席端着一杯苏打水,看着熙来攘往的来宾,自信满满地说:“照这个样子下去,再过两三年,我们的电影节就能收支平衡了。”
虽然万象电影节号称欧洲最大的华语电影节,但在伦敦的电影市场上,却还是一个小字辈。因为在这个提倡多元文化的大都市里,一年到头还有台湾电影节、日本电影节、印度电影节等60多个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争奇斗艳。当然,在众多电影节中,执牛耳的还是最主流、最老字号的伦敦电影节。
就在万象电影节结束三天后,同样就在莱斯特广场上,第54届伦敦电影节的红地毯全面铺开。来自67个国家和地区的197部电影和112部短片在为期16天电影节期间展映。伦敦电影节是世界上时间最长的电影节,也是最国际化的电影节。但目前伦敦电影节最让孔祥曦和其他大大小小的电影节羡慕的却不是规模,而是它成熟的商业运作能力。
“在世界范围内为英国观众挑选最好的影片”
“只要观众走进影院,一定能从伦敦电影节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影片。”在奥登影院闪亮的镁光灯下,伦敦电影节艺术总监桑德拉.希布伦一语道出了伦敦电影节的特质---以观众为本。
要在全球为数众多的电影节中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2010年伦敦电影节开幕之前,已经有至少5场重头的电影节率先开幕,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等都在想方设法争取优质的片源参展。而这对希布伦的团队无疑是一个挑战,因为毕竟在这个圈子里,伦敦电影节并不是最重量级的选手。
然而,小块头也可以有大智慧,因为各电影节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一场商业竞争,于是走差异化路线在所难免。戛纳电影节追求低调的艺术品味,威尼斯电影节展示星光闪烁的盛况,伦敦电影节则走的是“群众路线”,凭借这张牌,希布伦硬生生搜罗来了11部首映影片。
其他电影节大都是影人的盛宴,但伦敦电影节虽然也为名导大腕、男女群星铺开了地毯,可更看重的是那些手里攥着电影票,为屏幕里的每个故事痴狂的观众,因为这些人的票房贡献才能给电影节带来真金白银。
始创于1975年的伦敦电影节现已发展为欧洲规模最大的公众电影节。电影节期间,参展影片将在伦敦多家影院放映,普通观众购票入场。
暗金色头发的希布伦承担着为伦敦电影节选片的重任,她将女性那种亲近温婉的气质成功嫁接到了伦敦电影节的身上。按照希布伦的话说,英国伦敦电影节始终把自己的宗旨定位为:“在世界范围内为英国观众挑选最好的影片”,始终立足于观众。伦敦电影节选题广泛,涉及到政治斗争、探险奇遇、家庭伦理多个方面??艺术无边界,只要是观众想看的,电影节都会发出邀请,让票房做个评判。
每部影片都能引起观众的广泛讨论
电影节期间,参展影片在伦敦15个院线,近百块屏幕上放映。为了吸引更多人走进影院,电影节的票价制定得非常亲民。影展期间电影票价大多在7.5英镑到9.5英镑一张(相当于人民币75元至95元),而英国人的平均月薪一般在1700英镑左右(约合1.7万元人民币),所以相较而言,票价非常便宜。17点前的日场,还另有折扣,最贵的开幕式和闭幕礼的票价也只要30英镑(即300元人民币)。所有对电影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按照到处张贴的放映目录,通过网络、电话或者票房订张票,找自己感兴趣的电影看上一场,看完还有机会留点评语,过上一把专业评委瘾。
更有意思的是,在观影期间,电影的导演、演员与制片可能就坐在观众的身后,并在电影结束后与观众一起讨论有关其作品的一切。
伦敦电影节把观众变成了参与者,这无疑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热情。比如35岁的卡曼.艾略特在莱斯特广场的奥登影院看完首映电影《别让我离开》后已经接近晚上10点了,但他和朋友们并不打算回家,他们一边在往附近SOHO的酒吧走,一边评论着刚才的电影。艾略特说:“这次的首映电影感觉比去年的强,但不知道为啥选了个美国导演的片子,难道英国没好导演了吗?”
他的朋友艾丽米则对首映式前走红地毯时,主演之一凯瑞.穆里根的礼服赞不绝口,“她比演《傲慢与偏见》时漂亮多了。”她说,要知道对一个女演员来说,获得另一个年轻女性的赞美绝非易事。当然,也有对开幕礼不大感冒的人,比如保罗.查普尔就认为2009年的开幕电影更精彩,因为当时的动画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更符合他9岁儿子的胃口,而本届开幕式选用的伦理片,显然更沉重一些。
每部影片都能引起观众的广泛讨论,这就是伦敦电影节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伦敦电影节可以很骄傲地自夸它是年度最大、最主要的电影节,是仅有的一个为大众,而不是为了媒体而存在的电影节。当然大众也给了伦敦电影节丰厚的回报:2010年伦敦电影节吸引了创纪录的13.2万人次观影,仅票房一项收入就达近百万英镑,这在各大电影节中绝无仅有。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荧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008年金融危机对英国的影响迄今并未完全消退,从英国政府到500强公司,大家都在削减开支,因此办电影节也要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伦敦电影节总监阿曼德.内维尔---一个干练的女性---对此非常感叹:“电影节一年比一年难办了。”
内维尔已经连续七年为伦敦电影节掌舵了,从吸引新片首映到包下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做露天放映再到首创竞赛单元的评奖,在这位瘦削的51岁女性带领下,伦敦电影节的影响越来越大。
但是在这些光鲜背后,却隐藏着艰难的商业运作。
“以前政府每年从彩票收入中划拨500万英镑的资金给电影协会,伦敦电影节也能从中分一杯羹。可现在这笔钱日渐减少,”内维尔说。幸亏经过多年发展,伦敦电影节的品牌效应已经形成,而这有助于其商业推广。可以说,即使各大企业在经济危机下减少了广告和公关的费用,但伦敦电影节还是从市场上拉到了资金。
本届伦敦电影节的主赞助商是金融服务业巨头美国运通,但美国航空和微软等公司也都被拉了进来。在电影节期间明星亮相的时候,后面背景板上各大公司的名字或者标志,充分诠释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含义。
除了赞助外,卓越的电影节还要靠好的影片来撑场面,要观众既叫好又叫座才能实现盈利的目的。好在英国电影在世界电影这个大舞台上从来不缺少闪光点。早期的希区柯克、卓别林、詹姆斯.威尔都曾在电影史上取得过巨大成就,现在的英国电影也以差异化路线在世界影坛牢牢占据一席之地。比如,电影节期间在AUE影院播放完反映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片子《西方就是西方》后,该片导演埃迪.艾莫尼就在影院中带着不同族裔的主创人员表示,他们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比,展示英国电影的独特韵味。
成功的英国电影都植根于英国电影的特性中
艾莫尼的话其实也点中了伦敦电影节的另一重含义---电影节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推广英国电影。电影一直是英国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英国的电影市场也一片兴旺,2009年英国电影全球票房收入达2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占到全球总票房的7%。其中《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神探福尔摩斯》等影片都成为了吸金机器。
伦敦电影节艺术总监桑德拉.希布伦称,成功的英国电影都植根于英国电影的特性中。比如,体现在精良的剧本上。英国电影与传统的英国文学一样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基础,而后者又为电影剧本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一点绝非好莱坞电影剧本的快餐文化所能比拟。很多英国电影都是名著改编而成,如《雾都孤儿》、《傲慢与偏见》等片。尤其是BBC拍摄的电影,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源于名著。在本届伦敦电影节上的影片《别让我离开》,正是根据著名作家卡佐.伊斯葛洛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
参展影片的特色往往要与电影节的气质一致,这对于电影节在商业上成功非常重要。英国资深影评人埃里森.波尔托克在看完一场电影后说:“对于电影节来说,不能尝试只按照主办人的想法来办,而是要想办法为观众服务。办电影节并不能指望那些天价预算的商业大片,因为成本太高,而要精挑细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影片要有创新性,和电影节的主题相符。”
在喧嚣的滚滚红尘中开辟梦想净土的伦敦电影节16天日程转瞬即过,美好都是短暂的,而下一届伦敦电影节将不得不面临更加窘迫的经济局面。按照英国财政部2010年公布的预算细则,下一财政年度英国政府对电影行业的拨款将大幅下滑。毕竟,英国现在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财政赤字,目前从街头巡逻的警察到摇篮里嗷嗷待哺的婴儿,生活都受到了财政削减的影响,电影和电影人也难以独善其身。
电影节闭幕式播放了曾拿过奥斯卡奖的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的新作《127小时》,由于博伊尔的下一部作品将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因此内维尔对于有这样的大腕来压轴本届伦敦电影节还是颇为满意。“2011年的经费过几个月再去操心吧,”她说。她在尽情享受目前的成果,因为按照初步估计,本届伦敦电影节的效益足以让每个英国电影人都笑容满面。■
……
虽然身穿严肃的翻领礼服,并着一条略显老气的黑色细格领带,但“80后”的狂狷和激情并存的气质还是不经意间在孔祥曦身上流露出来。在伦敦市中心莱斯特广场帝国影院的大堂里,这位万象电影节的执行主席端着一杯苏打水,看着熙来攘往的来宾,自信满满地说:“照这个样子下去,再过两三年,我们的电影节就能收支平衡了。”
虽然万象电影节号称欧洲最大的华语电影节,但在伦敦的电影市场上,却还是一个小字辈。因为在这个提倡多元文化的大都市里,一年到头还有台湾电影节、日本电影节、印度电影节等60多个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争奇斗艳。当然,在众多电影节中,执牛耳的还是最主流、最老字号的伦敦电影节。
就在万象电影节结束三天后,同样就在莱斯特广场上,第54届伦敦电影节的红地毯全面铺开。来自67个国家和地区的197部电影和112部短片在为期16天电影节期间展映。伦敦电影节是世界上时间最长的电影节,也是最国际化的电影节。但目前伦敦电影节最让孔祥曦和其他大大小小的电影节羡慕的却不是规模,而是它成熟的商业运作能力。
“在世界范围内为英国观众挑选最好的影片”
“只要观众走进影院,一定能从伦敦电影节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影片。”在奥登影院闪亮的镁光灯下,伦敦电影节艺术总监桑德拉.希布伦一语道出了伦敦电影节的特质---以观众为本。
要在全球为数众多的电影节中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2010年伦敦电影节开幕之前,已经有至少5场重头的电影节率先开幕,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等都在想方设法争取优质的片源参展。而这对希布伦的团队无疑是一个挑战,因为毕竟在这个圈子里,伦敦电影节并不是最重量级的选手。
然而,小块头也可以有大智慧,因为各电影节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一场商业竞争,于是走差异化路线在所难免。戛纳电影节追求低调的艺术品味,威尼斯电影节展示星光闪烁的盛况,伦敦电影节则走的是“群众路线”,凭借这张牌,希布伦硬生生搜罗来了11部首映影片。
其他电影节大都是影人的盛宴,但伦敦电影节虽然也为名导大腕、男女群星铺开了地毯,可更看重的是那些手里攥着电影票,为屏幕里的每个故事痴狂的观众,因为这些人的票房贡献才能给电影节带来真金白银。
始创于1975年的伦敦电影节现已发展为欧洲规模最大的公众电影节。电影节期间,参展影片将在伦敦多家影院放映,普通观众购票入场。
暗金色头发的希布伦承担着为伦敦电影节选片的重任,她将女性那种亲近温婉的气质成功嫁接到了伦敦电影节的身上。按照希布伦的话说,英国伦敦电影节始终把自己的宗旨定位为:“在世界范围内为英国观众挑选最好的影片”,始终立足于观众。伦敦电影节选题广泛,涉及到政治斗争、探险奇遇、家庭伦理多个方面??艺术无边界,只要是观众想看的,电影节都会发出邀请,让票房做个评判。
每部影片都能引起观众的广泛讨论
电影节期间,参展影片在伦敦15个院线,近百块屏幕上放映。为了吸引更多人走进影院,电影节的票价制定得非常亲民。影展期间电影票价大多在7.5英镑到9.5英镑一张(相当于人民币75元至95元),而英国人的平均月薪一般在1700英镑左右(约合1.7万元人民币),所以相较而言,票价非常便宜。17点前的日场,还另有折扣,最贵的开幕式和闭幕礼的票价也只要30英镑(即300元人民币)。所有对电影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按照到处张贴的放映目录,通过网络、电话或者票房订张票,找自己感兴趣的电影看上一场,看完还有机会留点评语,过上一把专业评委瘾。
更有意思的是,在观影期间,电影的导演、演员与制片可能就坐在观众的身后,并在电影结束后与观众一起讨论有关其作品的一切。
伦敦电影节把观众变成了参与者,这无疑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热情。比如35岁的卡曼.艾略特在莱斯特广场的奥登影院看完首映电影《别让我离开》后已经接近晚上10点了,但他和朋友们并不打算回家,他们一边在往附近SOHO的酒吧走,一边评论着刚才的电影。艾略特说:“这次的首映电影感觉比去年的强,但不知道为啥选了个美国导演的片子,难道英国没好导演了吗?”
他的朋友艾丽米则对首映式前走红地毯时,主演之一凯瑞.穆里根的礼服赞不绝口,“她比演《傲慢与偏见》时漂亮多了。”她说,要知道对一个女演员来说,获得另一个年轻女性的赞美绝非易事。当然,也有对开幕礼不大感冒的人,比如保罗.查普尔就认为2009年的开幕电影更精彩,因为当时的动画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更符合他9岁儿子的胃口,而本届开幕式选用的伦理片,显然更沉重一些。
每部影片都能引起观众的广泛讨论,这就是伦敦电影节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伦敦电影节可以很骄傲地自夸它是年度最大、最主要的电影节,是仅有的一个为大众,而不是为了媒体而存在的电影节。当然大众也给了伦敦电影节丰厚的回报:2010年伦敦电影节吸引了创纪录的13.2万人次观影,仅票房一项收入就达近百万英镑,这在各大电影节中绝无仅有。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荧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008年金融危机对英国的影响迄今并未完全消退,从英国政府到500强公司,大家都在削减开支,因此办电影节也要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伦敦电影节总监阿曼德.内维尔---一个干练的女性---对此非常感叹:“电影节一年比一年难办了。”
内维尔已经连续七年为伦敦电影节掌舵了,从吸引新片首映到包下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做露天放映再到首创竞赛单元的评奖,在这位瘦削的51岁女性带领下,伦敦电影节的影响越来越大。
但是在这些光鲜背后,却隐藏着艰难的商业运作。
“以前政府每年从彩票收入中划拨500万英镑的资金给电影协会,伦敦电影节也能从中分一杯羹。可现在这笔钱日渐减少,”内维尔说。幸亏经过多年发展,伦敦电影节的品牌效应已经形成,而这有助于其商业推广。可以说,即使各大企业在经济危机下减少了广告和公关的费用,但伦敦电影节还是从市场上拉到了资金。
本届伦敦电影节的主赞助商是金融服务业巨头美国运通,但美国航空和微软等公司也都被拉了进来。在电影节期间明星亮相的时候,后面背景板上各大公司的名字或者标志,充分诠释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含义。
除了赞助外,卓越的电影节还要靠好的影片来撑场面,要观众既叫好又叫座才能实现盈利的目的。好在英国电影在世界电影这个大舞台上从来不缺少闪光点。早期的希区柯克、卓别林、詹姆斯.威尔都曾在电影史上取得过巨大成就,现在的英国电影也以差异化路线在世界影坛牢牢占据一席之地。比如,电影节期间在AUE影院播放完反映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片子《西方就是西方》后,该片导演埃迪.艾莫尼就在影院中带着不同族裔的主创人员表示,他们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比,展示英国电影的独特韵味。
成功的英国电影都植根于英国电影的特性中
艾莫尼的话其实也点中了伦敦电影节的另一重含义---电影节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推广英国电影。电影一直是英国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英国的电影市场也一片兴旺,2009年英国电影全球票房收入达2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占到全球总票房的7%。其中《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神探福尔摩斯》等影片都成为了吸金机器。
伦敦电影节艺术总监桑德拉.希布伦称,成功的英国电影都植根于英国电影的特性中。比如,体现在精良的剧本上。英国电影与传统的英国文学一样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基础,而后者又为电影剧本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一点绝非好莱坞电影剧本的快餐文化所能比拟。很多英国电影都是名著改编而成,如《雾都孤儿》、《傲慢与偏见》等片。尤其是BBC拍摄的电影,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源于名著。在本届伦敦电影节上的影片《别让我离开》,正是根据著名作家卡佐.伊斯葛洛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
参展影片的特色往往要与电影节的气质一致,这对于电影节在商业上成功非常重要。英国资深影评人埃里森.波尔托克在看完一场电影后说:“对于电影节来说,不能尝试只按照主办人的想法来办,而是要想办法为观众服务。办电影节并不能指望那些天价预算的商业大片,因为成本太高,而要精挑细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影片要有创新性,和电影节的主题相符。”
在喧嚣的滚滚红尘中开辟梦想净土的伦敦电影节16天日程转瞬即过,美好都是短暂的,而下一届伦敦电影节将不得不面临更加窘迫的经济局面。按照英国财政部2010年公布的预算细则,下一财政年度英国政府对电影行业的拨款将大幅下滑。毕竟,英国现在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财政赤字,目前从街头巡逻的警察到摇篮里嗷嗷待哺的婴儿,生活都受到了财政削减的影响,电影和电影人也难以独善其身。
电影节闭幕式播放了曾拿过奥斯卡奖的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的新作《127小时》,由于博伊尔的下一部作品将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因此内维尔对于有这样的大腕来压轴本届伦敦电影节还是颇为满意。“2011年的经费过几个月再去操心吧,”她说。她在尽情享受目前的成果,因为按照初步估计,本届伦敦电影节的效益足以让每个英国电影人都笑容满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