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文化自信育人策略研究

  • 来源:时代教育
  • 关键字:文化自信,中学生,培育路径
  • 发布时间:2023-06-28 10:25

  覃希剑

  利川市团堡镇初中 445420

  摘要:中学生作为中国未来发展事业的接班人,增强中学生文化素养尤为重要。如何提升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更加深远持久的力量,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自信;中学生;培育路径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竞争已经成为除经济竞争和军事竞争外第三大竞争点,文化发展已经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近些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发展,习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文化自信理论的不断发展,有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提升专业素养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条件是教育者本人文化素养的积淀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因此,教师要积累传统文化知识,转变自己陈旧的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收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能因为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更新教学观念,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专业素养,进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传统文化传播者。

  教师要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和意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初中生成长的积极作用,进而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例如在古诗文教学中,只有教师自己拥有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对古诗文的作者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社会背景、典章制度、风俗民情、典故等知识如数家珍,才能在教学中灵活渗透传统文化。最后,教师要通过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提高传统文化教育能力。

  二、教师丰富教学方法

  1.知人论世法

  知人论世就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他创作所处的社会背景。古诗文距离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遥远,学生难以联系生活经验去理解古诗文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向学生介绍作者的重要经历以及作品创作的政治、生活背景,使学生能够结合这些历史文化知识,走近作者所处的时代,在具体的环境中切实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师运用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首先要选择与古诗文的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有针对性地介绍;其次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知人论世要介绍的内容,不能介绍大多数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内容;最后教师应该在讲古诗文内容之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经历、写作背景等知识。

  学习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这篇课文,教师要给学生补充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安史之乱的知识,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百姓在安史之乱中惨痛的生活场景,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仁政爱民的社会关爱。教师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会让学生对古诗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诵读教学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古代浅显文言文,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文,理解文章大意。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篇课文,需要师生多次品读,才可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可以先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自由朗读,随后教师对这首词进行范读,学生注意听老师的节奏、停顿和重音。读词的上阕要发挥想象,品析作者通过“挑灯”“看剑”“梦回”塑造出的爱国将军的形象。词的下阕“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要加快语速读出战场上紧张、惊险的感觉,“可怜白发生”语气要缓慢而沉重,读出悲壮的感觉。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次诵读体会作者表达的爱国情怀,以及报国无门的苦闷。

  3.开展专题教学

  教师可以从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这三个方面,“开展专题讨论和研究,让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播”。教师可以在教完某一篇古诗文后,让学生搜集学过的能体现相同传统文化要素的古诗文,开展专题教学。以结合课本里面的“综合性学习”开展传统文化专题教学,如七年级下册“天下家国”专题,八年级上册“人无信不立”专题,九年级上册“君子自强不息”专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主要讲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最终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的故事,学习这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唐雎不畏强暴,敢于和比自己国家强大的秦国斗争的爱国精神。教师可以以“爱国主义”为专题,让学生搜集整理能体现爱国主义的古诗文,在专题探究中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进而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杜甫推己及人的社会关爱,教师可以以“社会关爱”为专题,让学生搜集整理能体现社会关爱的古诗文,在专题探究中引导树立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人生观。

  三、拓展传统文化课外资源

  1.倡导名著阅读

  教师要想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只靠学习课本里的古诗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古典名著,从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古诗文教学能够在更加坚实的传统文化认识基础上展开。

  教材中一些古诗文篇目是节选,要想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全文阅读。教师应当以教材中经典的古诗文节选篇目作为切入点,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阅读,如《诗经》《论语》《孟子》《战国策》《史记》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古典名著阅读计划,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学生阅读量,提高阅读效率,还可以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阅读心得交流会、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提高阅读动机。

  2.举办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古诗文实践活动,如古诗文诵读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文课本剧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通过合理想象把它编成剧本,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角色和同学一起表演。通过课本剧表演学生能对唐雎的爱国精神有更加深刻了认识,在活动中也会对古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孟子》三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诵读比赛,在诵读中体会作品中坚韧豁达的人格修养。

  结束语

  十九大会议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指引了方向,而新时代的中学生作为社会存在的一部分,对未来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树立他们的文化自信对未来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方向有着深远影响。树立新时代中学生文化自信,是我国文化强国战略进一步发展的必要趋势。在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一个有着文化凝聚力的国家民族更能让别国尊重。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

  [2]牛先锋,云付平.文化自信,我们是想要表达什么?[J].科学社会主义,2016.5.

  [3]徐利兰.论中国“革命文化”的内容和特点[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院报,2003(2);36-39

  [4]秦洁.革命文化: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J].红旗文稿,2016(17):13-14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