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大商机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高铁,投资,同城效应,商机
  • 发布时间:2011-03-03 16:08
  按照中国中长期路网规划,未来五年内,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将继续维持大规模投入,投资额将保持在每年7000亿元左右,共计3.5万亿。投资这一庞大高铁产业链,您还来得及上车吗?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这句话在中国高铁投资的黄金年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截至2010年年末,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已经达到7531公里。从而使中国的城市之间,开始进入“争分夺秒”的时代--北京到天津30分钟,上海到杭州45分钟,合肥到南京54分钟,南京到上海73分钟,郑州到西安118分钟,武汉到广州196分钟。

  而京沪高铁通车运营之后,人们最快可以在240分钟的时间里,实现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以及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间的高速之旅。

  高铁的快速到来,随着“同城效应”凸显,城市覆盖面的越来越大。将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上午在北京CBD商务谈判,晚上已经在上海外滩喝咖啡。然而,高铁带来的将不仅仅是改变一座城市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是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有消息称,2010年10月份,借力于贯通中国南北的京沪高铁,总投资3亿元的高铁产业园项目签约落户在京沪高铁的腰部--江苏淮安市淮阴区。这是淮安首个以高铁产品为主的科技园区,项目将于2011年底前竣工,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8亿元。

  2010年的12月,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如期在中国北京召开。这也让众多的投资者浮想联翩:一场从未在欧洲之外举办过的高速铁路大会,缘何会成为一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盛会,而这一会议又选择了在中国北京召开。

  在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演讲中明确指出,中国已将高速铁路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正是在此次会议上,十多个国家明确表达了和中国合作建设高速铁路的意愿,并形成了具体的实施协议。

  放眼全国,这些还仅仅是一个个小的插曲。

  2010年在建高铁总投资3万亿

  中国的高铁建设,作为贯彻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统筹经济布局、人口资源分布、国土开发、对外开放、国防建设、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要求,根据国家综合交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国家重点投资方向,投资规模巨大。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规划方案指出,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规划“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到2010年,客运专线营业里程达到5000公里,建成北京-上海、武汉-广州、西安-郑州、石家庄-太原、宁波-厦门等客运专线,开工建设北京-武汉、天津-秦皇岛、厦门-深圳等客运专线。到2020年,建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规划的实施,迎来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大跨步时代。

  尤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更是加快了铁路等主要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国家进一步调整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客运专线建设目标由1.2万公里调整为1.6万公里以上,2010年客运专线营业里程由5000公里调增为7000公里,高铁总体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0年全国铁路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继2008年完成铁路基本建设投资3350亿元、2009年完成6000亿元后,2010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8235亿元,其中主要为高铁项目的基本建设投资7000亿元。据计算,2010年所有在建高铁项目总投资规模将近3万亿元。

  根据铁道部测算,高速铁路总投资的各项构成中,最大的部分是铁路基础建设部分,包括轨道采购与铺设,桥梁、隧道、车站的建设等,约占40%~60%。高铁建设能够同时拉动20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涵盖基建、铺轨、车辆和配套设施购置、运营和维护四大板块的高铁产业链,在A股市场有近百家上市公司参与其中,投资效益显著。(相关内容详见本期封面报道系列文章中《高铁让概念股飞起来》一文)

  按照中长期路网规划,未来五年内,我国高速铁路建设都将维持大规模投入,投资额将保持在每年7000亿元左右,共计3.5万亿元左右。

  2010年年9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谈到新兴产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时表示,中国要掌握发展主动权,必须优先重点发展先进航空装备和高速铁路交通等先进运输装备及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智能制造装备等。

  近日国家则再次明确了高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

  中国高铁驶往海外市场

  中国高铁驶往海外市场的步伐也渐趋密集。近日有消息称,中国和泰国、老挝已签订合作协议,将建一条连接中国、老挝、泰国的高速铁路,有望明年开工,2015年建成。

  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世界各国对于高铁越来越重视,中国高铁海外市场的大发展正处于刚起步阶段,未来的规模有望超过中国市场的规模。

  随着中国高铁“出海”步伐加快,包括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在内的相关企业将充分受益。

  中国高铁走出去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尽管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技术比较领先,但现在,中国高铁企业通过不断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凭借着高质量的产品和仅为国外造价1/3-1/2的低成本优势,与这些传统的国际巨头站在了同一个舞台。(相关内容详见本期封面报道系列文章中《高铁的国际速度》一文)

  以前,拥有26项国家专利、4项发明专利,由三一重工首创的微泡型沥青水泥砂浆车在京津高铁大显身手。

  在三一研发出沥青水泥砂浆车之前,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出这种车的是德国的博格公司。因为这种车技术含量高,生产难度大。所以德国人认为中国要在短期内造出这一产品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德国产品存在一个重大缺陷,即在搅拌时会产生很多很大的气泡,需要同时购买昂贵的消泡剂;但由于沥青水泥砂浆车是铺设高速铁路不可或缺的工具,尽管价格不菲,博格的产品在中国的销路一直很好。

  2007年,三一的研发队伍生产出来的沥青水泥砂浆车不仅成本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而且它的效率更高,施工效果更好。特别是它在搅拌时,不会产生多而大的气泡,被称为“微泡沥青水泥砂浆车”。消息一出来,德国博格公司根本就不相信,国内铁道建设系统的专家也存疑问。

  德国博格公司派来的专家在鉴定之后,表示“三一沥青砂浆车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同时宣布放弃生产自己公司的产品,转而购买三一的砂浆车。目前,该产品已批量投放市场,累计实现销售近200台。先后完成世界首条运营时速达350km/h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和武广客运专线的施工,并在京沪、哈大、石太、沪宁、广深港等高速铁路上得到广泛应用。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认为,自主创新的成果,使得三一在与国外工程机械巨头的竞争中完成了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角色替换。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具备丰富的制造经验和运营经验,能够提供一条龙服务,产品的性价比相对更高,预计新兴市场国家将是未来中国高铁出口的重点,在发达国家的业务可能会通过联合竞标的形式来推进。

  2010年初,铁道部与中国工商银行在北京签署《实施铁路“走出去”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在支持中国铁路相关产业“走出去”,逐步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开展深度战略合作。

  铁道部还成立了中美、中俄、中巴、中沙、中委、中缅、中波、中印等境外合作项目协调组,组织国内有关企业开拓境外铁路工程承包和装备出口市场。

  2010年12月7日,GE公司与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一个合作框架协议,在美国建立合资公司来共同促进高速铁路及其他轨道交通技术在美国市场的推广发展。GE与中国南车的牵手,不仅使中国南车有机会进入北美市场,同时也表明GE对中国铁路市场抱有极大兴趣,期待获得更多订单。(相关内容详见本期封面报道系列文章中《GE助力中国高铁走向世界》一文)

  细分市场前景被看好

  正在逐步走入收获季节的高铁行业,机会更集中在四个子行业:机车车辆及零部件、高铁车站工程及车辆装饰材料、高铁信息化系统、铁路电气设备。而从具体公司来看,主要受益的公司有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中国铁建、中国中铁、时代新材等。

  有分析认为,高铁出口将给机车制造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带来较大的发展机遇。据测算,2009年,中国南车、中国北车的海外业务占比分别是2.98%和5.64%;2010年上半年分别是3.67%和9%。

  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十二五”期间海外业务的占比将继续提升,中国南车的目标是15%,如果高铁出口顺利,最终的比例可能会超预期。

  车轴、紧固件等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将继续提高,相关企业在受益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还将受益于进口替代,成长空间更大,相关公司有晋西车轴、时代新材、晋亿实业等。

  高铁工程材料及施工设备,高速铁路的信息化、电气化等服务也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据测算,铁路信息化和电气设备占总投资的25%~40%。该部分产品毛利率高,但投资一般滞后铁路投资2~3年,2011年起信息化设备商的井喷将开始释放。

  而上述领域的细分市场更被人所看好。仅以高铁防水材料行业为例。在高铁建设中,桥梁、桥面、隧道、涵洞等都需要做防水,全国高铁防水工程估计每年有40亿元到50亿元的市场份额。

  2007年中国高铁刚开始起步时,为高铁工程提供可靠的防水系统的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铁订单还不多,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不到5%,2008年突飞猛进,占到了30%,2009年占了20%,2010年占30%。目前,高铁订单成为公司业绩支撑的重要来源。预计明后两年,该公司高铁订单还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