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考核取代网络审查

  网络审查和人肉搜索无法代替制度建设,事无巨细的审查也不应当是网络和网民的职责

  对官员的政绩考核被称为“指挥棒”,这支“指挥棒”指向哪里,官员就带领一城一地走向哪里。

  这是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备受关注的原因所在。这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下称《意见》),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会议。

  在同日下午进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问题的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再次指出,要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同一问题,最高决策层一日两议,更显得非同寻常。一位资深党建专家就此指出,这些信号表明,对于如何考核干部,如何选拔干部,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中央已对此做好了准备,而这也是形势使然。

  “网络大考核”背后

  由于一位年轻官员的任命而引发全民大讨论,这样的事例近年来已经发生多起。除了新近的“29岁市长”,还有今年年初25岁的孙靓靓出任共青团泰州市委副书记,以及去年28岁的张辉被任命为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成为中国首位“80后厅官”等事件。

  这几起事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首先在网络上引爆,“人肉搜索”迅即启动,搜索的目标首先是此人是否有特殊背景和“后台”。在新近这则案例中,搜索的范围更辐射到了其妻子身上,网民的理由是:“除了要看是谁的儿子,也要看是谁的女婿。”

  搜完背景搜学位论文,搜完学术论文搜任用程序---有网友甚至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也搬了出来。网络审查,甚至带有了某种公众审判的味道。

  这样一种“全民大考核”,恐怕不论被任命者还是任命者,都始料未及。公众,特别是网络的监督力量,在此间充分张扬。

  赞成者说,既然是“公务员”,其任命接受人民的考核,亦属合情合理。而这样的监督,还可以给干部乃至全民以注重诚信的警示。

  而“硬币”的另一面则令人生忧---既然有一整套选人用人的机制,为何网络社会还如此“不查到底不罢休”?其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难想见:一系列腐败案所暴露出来的官员“带病提拔”,使社会舆论对现有的干部选任机制心存疑虑。

  政绩考核是选任干部的基础。年轻干部易受怀疑,其背后的逻辑更容易理解:年纪轻轻,未曾扎根基层,职位频繁调动,政绩如何体现?而面对这样的质疑,当地组织部门应对乏力,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怀疑。

  网络的一再干预意味着制度失灵。因而,这样的“全民大考核”事实上向现行用人制度提出了一个挑战---是时候建立一整套更为细致透明、建立在政绩考核基础上的用人机制了。

  试想,若当地组织部门对官员的任前考核是透明且充分的,又何至于惹出一场风波。“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我们不须像古人那样用七年去鉴别一个人才,但是仍需要更谨慎地对待官员选任。

  网络审查和人肉搜索无法代替制度建设,事无巨细的审查也不应当是网络和网民的职责。反过来,制度完善了,网络审查自然会淡化,而社会情绪也就不会大起大落。

  以“民主”化“民愤”

  一次争议,相当于一次提醒,也是一次改革的契机。问题是,如何改革?以什么为核心和导向?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为此给出了答案。

  目前,《意见》尚未全文公布,根据新华社报道,会议指出,“要改进考核方式,坚持以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为基础,以换届考察、任职考察为重点,合理安排,相互补充,增强考核方式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更为重要的一段表述是:“要扩大考核民主,强化党内外干部群众的参与和监督,进一步公开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方法、考核结果,增强考核工作透明度,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

  这段话表明,政绩的考核、进而官员的任用,必须以民主为基础。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几次年轻干部任用引发的争议证明,唯有“民主”才可以化解“民愤”。事实上,只要选任民主,程序得当,年龄根本不是问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