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士:少年辛苦终身事

  后来便有传说,说徐星友嫉妒黄龙士,想要他速死,便诱以声色和美酒,黄龙士不察,酒色过度,就死了。这种死法,很是不坏,可惜这个故事,是人们瞎编的

  清初学者阎若璩曾论当代十四圣人,经史如顾炎武、黄宗羲,古文如汪琬、魏禧,医术如喻嘉言,书法如郑谷口。下围棋呢,就是黄龙士了。

  若单从智力论,棋下得极好的,必是上智之人。所以见到沉溺于下棋之类的小道的,人多遗憾:这么聪明的人,干点什么不好啊?下棋是游戏,若按孔子的排位,仅强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古代的闻人,多有爱下棋的,在汉有班固、马融,在魏有曹操、应,晋以后就更多了,但这些人只是随便玩玩,玩物丧志的,几乎没有。当代语言学大家,已故的俞敏先生,学问好,文章也好,在60年代初,忽然厌弃本学,一心要下棋,而且想下到职业棋手的水平。俞先生之下棋,在那个时代,自有“手隐”的意思。他是极聪明的人,但弈虽小道,要至大成,也得穷思极虑,耗费毕生心血,他中年用功,毕竟是来不及了。

  而且智力似乎有不同的走向,苏轼也是闻一知十的聪明人,却无论如何学不会围棋,只好满足于看别人下。文人爱棋的很多,除了写同棋有关的诗,还喜欢谈棋术,不过自然,都是形而上地谈,说些鬼话,自写《弈旨》的班固以来,便是如此。假如他们真能下得好,我们便要失去许多大作家了。自古棋下到顶尖水准,还能做好别的事的,闻所未闻,可见弈术之费心力,有过于别的事情。

  棋下不好,乐趣不一定少。王夫之给朋友写信,说咱俩的棋艺,是最下一品,然而整天对局,欣然不倦,王积薪(唐代大国手)必定没有咱们的乐趣。棋诀讲究着着争先,王夫之说自己的棋“着着不争先”,“下子如流水”,自然是那种捡起来就下的棋风,最是轻松不过。从他所处的明清之交开始,下棋的人忽然多起来。清代的文人,不会开几个药方,下几手棋的,少之又少,亦是风气的一变。

  黄龙士是泰州姜堰人,从小喜欢下棋。十来岁时,先被父亲送到京城学艺,后被一个满洲军官带到关外住了一年,见识了北方的风雪。又过几年,他在当代已经没有敌手了。康熙年间,人称国手的有若干人,都与他无法相抗。我们现在,尚能读到时人对黄龙士棋艺的评价,只是这些话,多出自棋术不高的文人之手,虽然夸赞备至,比之于韩信用兵云云,而未中肯綮,大约他的棋计算极精,棋路又有不同前人之处,说他是那个时代的棋圣,并不过分。

  黄龙士一生的事迹,不得其详,只能从各家笔记序跋里拼凑。大约他在中年便去世了,至于如何去世,又有若干传闻,又往往与徐星友有关。徐星友比黄龙士还大着几岁,但学棋晚,算是黄龙士的弟子。他的棋艺进步到与黄龙士只差二子的时候,黄龙士偏要让他三子,下了十局棋,这棋谱,便是著名的《血泪篇》了。

  后来便有传说,说徐星友嫉妒黄龙士,想要他速死,便诱以声色和美酒,黄龙士不察,酒色过度,就死了。这种死法,很是不坏,可惜这个故事,是人们瞎编的。另一个传说,说徐星友骗黄龙士同时下三盘棋,把黄龙士累死了,也是不知什么人编造的。弈人纵不屑,不至于此。何况徐星友对黄龙士的棋一生服膺,评价最高。

  诗人杜于皇,在黄龙士11岁和16岁时,再次见到他。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感叹黄龙士彬彬儒雅,像个读书人,却从小失学。自古以来,孩子从小便从父师那学功课,离经辨志,明礼知节,不见各种奇异的物事,以免分心,不到各地游荡,以免失志。而黄龙士因为家贫,走南闯北地下棋,现在已经16岁了,恐怕就是有大贤为师,也无法使他重回读书的正途,未免可惜。

  杜于皇自己便喜欢下棋,以为误事,几次想戒棋,也没戒成。他的话说得俗气,却是一片好心。弈术在文化的边缘,弈人也只能奔走于权贵或文人之门。同样的智力,社会地位如此不同,择业这件事,看来是不能不讲究的。过去文人的四种手艺,琴棋书画中,弹琴,写字作画,都是雅事,字画还可以变钱,而下棋,介于雅俗之间,又费心力,其不为人所重,亦宜矣。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