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软实力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7-14 17:52
当今人类正经历着一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人们发现,面对危机,不同国家、区域、城市的表现,并不完全相同。一些城市在危机的冲击下,反而生成起一种特有的内聚力。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起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联系到了一个主题:城市的软实力。
1990年,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新概念。当时,这一观念是在国家层面展开观察的,即与经济、军事等硬力量相比,软实力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性力量,包含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对于一个物化实力并不强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这一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立竿见影”的“软东西”,在一个时期内的忽略,是可以理解的。
令人振奋的是,经过不长的时间,中国的高层决策者们敏锐而又清醒地看到了软实力的重大作用以及对中国发展的巨大意义,也包括我们在软实力建设上存在的明显差距。几乎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大战略同步,“必须重视软实力建设”的概念,在中国普及开来。对一般民众来说,尽管对软实力的具体内涵,并不是那么清晰,但可以肯定,大家对此有了朴素的认同和追求。
随着国家在宏观层面上的推动,中国的各个城市,渐渐地把软实力建设划进了研究和决策的范畴。事实上,大家已然感到,构筑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与持续发展力,单靠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廉价的劳动力来简单换取硬实力的模式,是难以为继的。
无论是自觉的建设,还是不经意的探索,都已使软实力建设汇成了一股潮流。这就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软实力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又如何找到与硬实力建设的契合点、切入点、着力点?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后,中国城市软实力研究课题组得出了结论,包括:文化号召力、教育发展力、科技创新力、政府执政力、城市凝聚力、社会和谐力、商务吸引力、形象传播力、区域影响力、信息推动力。这对各个城市因地制宜推动软实力建设具有实际意义。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不仅拥有一个国家大部分的资源和机会,同时承载着国家发展和幸福人民的责任。很多时候,一座深具软实力的知名城市,往往成为一个国家的名片,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点。上述十大方面的指标,看起来很“软”---不像GDP那样量化标准清晰,有时主观感受会融入其中,甚至还会有历史的沉淀与现实处境的交错。但在促进科学发展与构筑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之下,它们已经成了一座城市永葆魅力、生生不息的“硬道理”。
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偏重的是一种影响力,注重的是一种精神性。有人这样说,一个城市的软实力,是外界对这座城市吸引力、感染力的直觉反应和头脑印记,是市民对这座城市的认同与忠诚,是城市管理者智慧与情怀的折射。软实力与硬实力结合,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整体实力,而两者的相加,并非一个常数,软实力直接影响着硬实力效能的发挥。软实力像一条软绳子,硬实力像一堆硬干柴,绳子虽软,却可以把硬干柴紧紧捆绑在一起,形成锻造一座美好城市的巨大能量。
这次调查更有意义的是,它为一座软实力强大的城市勾画出一个轮廓,这就是:
她必定拥有廉洁高效的政府和公正有力的法治;必定恪守诚信,崇尚创新;她必定有力求公平均等的教育、医疗;还有宽容平和的社会氛围;她既有深远并备受珍惜的文化脉络,也有敏锐活跃且负责任的本土传媒力量。当市民的认同感和忠诚度逐渐凝聚,所有的力量都会向正面生长,受益的是整座城市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
放眼全球,越来越明确的趋势是,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将越来越多地表现为软实力层面的竞争与合作。期待着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软实力为每一座城市积蓄能量、积攒人气、积累财富;也让诸多拥有更强软实力的城市,成为中国发展的引擎,成为中国新形象的标志。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