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符号的转码
- 来源:北京纪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空间,符号,转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20 14:23
杨早
1985年林汝为执导的《四世同堂》,开场长镜头从小羊圈胡同摇向鼓楼檐角,用视听语言复刻老舍笔下的“北平地理坐标系”。剧中祁老太爷每逢战乱便躲进小羊圈的举动,与镜头中始终巍然的钟鼓楼形成空间对话——市民的蜷缩生存与帝都的永恒秩序构成荒诞映照。
2001年郭宝昌的《大宅门》,白景琦在廊房二条药铺与天桥跤场的往返轨迹,暗合中轴线“前朝后市”的传统格局。笔者统计发现,全剧78次出现前门楼空镜,其中64次伴随家族命运转折。这种空间修辞学,将商业传奇锚定在帝都风水学的叙事框架内。
……
1998年沈好放导演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通过大杂院违建房与景山万春亭的视觉对位,解构传统中轴线的神圣性。剧中张大民爬上房顶种树的经典场景,摄影机以仰角将他的身影叠印在故宫角楼剪影中——这种“草根视角”的空间叙事,颠覆了帝都建筑的权力象征体系。
剧组美术指导的手记披露:大杂院内晾衣绳高度经过精确测算,确保从特定角度拍摄时可框入北海白塔。这种刻意的取景策略,实则是将平民生活嵌入历史地标的影像政治实践。
……
2012年陈思诚执导的《北京爱情故事》,男主角程锋驾车沿中轴线从鸟巢驶向永定门的路径,被学者批评为“景观拜物教”的影像标本。剧中三元桥CBD玻璃幕墙与鼓楼红墙的蒙太奇切换,暴露全球化浪潮下中轴线文化意义的撕裂。笔者对比发现:1980年代电视剧中钟鼓楼多呈现为生活背景音(如《渴望》里的晨钟暮鼓),而该剧将鼓楼改造为酒吧街的霓虹灯装置,折射出空间消费主义的狂飙突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