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那些事儿
- 来源:北京纪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电影,多元化,变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20 14:37
北京的电影业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整整120年的历程。这期间,在北京电影业的历史长河中,电影技术始终在不断发展,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再到现在的数字电影和4D电影,电影的制作和表现形式都在不断变化。特别是放映电影的影院、放映技术等也随着电影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方便了老百姓观看电影。
老电影院见证了光影变迁
20世纪70年代前,在电视还没普及,又没有电脑和手机的年代,看电影对老百姓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休闲方式和精神文化需求。人们看电影主要有四个渠道:看电视、听电影录音剪辑、看露天电影、到电影院看电影。
昔日,电视还没有进入百姓家庭,只有一些单位有电视,而且还是黑白小屏幕。电视节目在新闻之后就是播放电影。人们千方百计去这些单位看电视。通县县城曾经有一家茶馆,晚上能看电视里播放的电影,看一次仅一毛钱。
那个年代,几乎家家有电子管收音机,后来有了半导体收音机,人们能如醉如痴地聆听电影录音剪辑。
当年,农村经常在场院或宽敞的地方放露天电影。据《通州文化志》记载:“1959年宋庄、西集等公社先后建立13支电影放映队。1966年全县发展到17支。1981年达到206支。”这样的举措,方便了乡村百姓看电影。除此之外,驻通部队也经常在操场放电影。我爱人的母亲住在51120部队家属院,那时我们常去部队看露天电影,来看电影的还有附近的村民。
除此之外,就是到电影院看电影。通州放映电影的场所有通县礼堂、工人俱乐部、新通剧场、东方影剧院、通县电影院。其中的通县电影院(1997年更名为通州区电影院)是北京市郊县唯一的一座专业影院,因在西海子公园旁,老通州人喜欢叫它“西海子电影院”。
建于1955年的通县礼堂(1993年7月重建落成后改名为通州会堂)位于新华大街北侧多福巷36号。这里经常有文艺演出和放映电影,票都是有关单位发的。通州(县)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群团组织代表会,表彰大会在这里举办期间,每天晚上都要放电影;工人俱乐部位于通州体育场西侧,既是放映电影的场所,也是会务场所,由通州总工会管理;建于1954年的新通剧场位于新华大街21号,设有观众席1060个,有池座和廊座,既能演戏也能放电影;建于1988年的东方影剧院位于车站路14号,在东方化工厂职工家属院西侧。后来,因建设需要,通州会堂、工人俱乐部、新通剧场、东方影剧院都被拆除了,消失在历史的深处,通州城里只剩下通州区电影院。
通州区电影院位于西海子公园东侧,日伪时期是私人戏院,通州解放后曾经是冀东十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礼堂,1950年初改建为电影院(曾经历过多次翻建和功能改造)。1976年翻建后,观众厅由原来的一层改为两层,共有座位1350个。1984年8月曾举办过立体电影首映式。特别是2010年那次改造后,通州区电影院新增了3D、VIP等4个影厅,最大的影厅能坐460多人,VIP影厅还装了18个高级电动座椅。除了放电影,还定期举办演出,增加了电子游艺等多种功能。
记得那时看电影的人多,电影票很难买。很多人买不到坐票就买站票,就这样,电影院外头还有很多人等待机会想买退票,一直等到电影散场也没退票的。
通县电影院、工人俱乐部、新通剧场这三家电影院最初放映的是黑白电影,后来有了彩色电影,电影银幕也由小银幕换成了宽银幕。从早到晚,每天放映的电影都不重样。有了新电影,三家电影院门前常排起买票的长队。新电影在这三家电影院按顺序先后放映,时常是几个影院共用一个拷贝,这边第一本放完,得赶紧送到下一个影院去,负责“跑片”的工作人员马上带着电影拷贝,骑自行车送到下一个电影院。
为满足各界群众看电影,各家影院在影院门口都有售票窗口;通县电影管理站(1981年改为通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还在闸桥东南角位置设置了一站式售票亭,三家电影院的票在这里都能买到;通县电影管理站千方百计做好电影放映工作,特意把三家电影院每月放映的电影用彩色大字报纸印成单子,定期发到机关、学校、工厂等单位。这些单位把组织职工看电影作为职工福利之一,经常组织职工看电影,特别是有了新电影时……区内的各类学校也经常组织学生看电影。
2025年3月,北京市政府采购网发布《吉祥路北延地上物腾退项目拆除工程采购项目成交公告》之后,通州区电影院也永久告别了通州人。
世界上最大最全的
私人收音机电影机博物馆
这些电影放映场所虽然先后和我们告别,但难忘的一幕幕,已经深深刻在了老通州人的心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机、电脑、手机的普遍使用,录像机、影碟机和录像带、VCD、DVD走进百姓家,特别是近年来入驻通州的博纳国际影城、万达影城、首都电影院副中心店……人们看电影的方式越来越多,通州老影院“生存空间”自然越来越小。那些老式电影放映机,即胶片电影放映机也随着老电影院的光荣“退休”而“退休”并走进博物馆,接替它们的是数字电影放映机。
在通州宋庄镇有一家规模大的北京市大戚收音机电影机博物馆,该馆开馆于2014年5月,2021年8月录入北京非国有博物馆名录,迄今为止是世界上最大最全的私人收音机电影机博物馆。它打破了很多的第一:规模第一、藏品数量第一、种类第一、藏品“年纪”最大。馆藏藏品涵盖世界各国不同型号不同年代的收音机、电影机上万件,令人目不暇接。博物馆设有130个座位的电影厅,人们能看到老式电影机放映的胶片电影,带您穿越回昔日电影院的感觉。那里还有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以来电影史的系统介绍。
从博物馆的介绍得知:胶片电影放映机是把影片上记录的影像和声音,配合银幕和扩音机等还原出来的机械设备。这些电影放映机通常可分为固定式、移动式、便携式、家用式等。按放映影片的宽度可分为70毫米、35毫米、16毫米、8.75毫米、8毫米等不同规格的放映机。为了一些特殊形式的电影放映,有些影院还装备了立体、全景、环幕、穹幕、巨幕等放映机。
数字电影院不断落户通州
近十几年来,在人们的不经意间,各种规模的影城陆续落户通州城乡,给百姓观看电影带来全新的体验,其中有:耀莱成龙国际影城(临河里店)、米瑞酷影城(通州贵友店)、博纳国际影城(通州北苑店)、东融国际影城(月亮河店)、华联影城(通州激光影院)、万达影城(银兴光魔店)、位于台湖镇的华夏天合国际影城(次渠新城商厦店)、位于马驹桥镇的百尚影城……
特别要说的是通州万达影城和首都电影院城市副中心店。
通州万达影城位于通州北苑万达广场五层,于2014年11月29日开业。影城共设置12个影厅,共计1880多个座位。这些影厅包括6个特色影厅,其中有IMAX影厅、VVIP影厅、VIP影厅、杜比影院厅、4DX影厅和杜比全景声厅。目前是北京万达影城唯一一家同时拥有激光杜比厅和IMAX两大特效影厅的影院。
首都电影院城市副中心店位于通州区远洋乐堤港,于2024年1月初开业,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都电影院的前身,是1937年由京剧艺术家马连良先生及友人筹资兴建的新新大戏院。1950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时任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先生题写院名的首都电影院正式开业,成为中国第一座国家级电影院。如今,首都电影院旗下管理着8家店,是西城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北京天桥盛世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子公司。
首都电影院(城市副中心店)致力于打造首都电影院2.0升级版。城市副中心店在9个影厅,1280个座位的基础上,引入了飞行馆、光影馆,打造了电影工业美学空间、艺术画廊等文化生活空间。“飞行馆”把体感座椅和巨型球幕相结合,把环球影城、迪士尼乐园等游乐场里才有的体验搬进了影院。此外,在传统的情侣厅、VIP厅等形式之外,还根据家庭观影需求设有亲子厅,具有独立的亲子座位、影厅外的儿童体验空间等服务。多功能演艺厅不仅有纳米激光巨幕,还有可自由推拉的座椅,并搭配专业舞台剧布景设施,电影厅能快速变身为剧场,为观众带来不同形式的舞台演出,如舞台剧、相声、魔术……
此外,影院还充分利用店内空间,打造了多处可供打卡和互动的场景,比如电影拍摄片场、复古影院等。影院还会不定期邀民间艺人,为百姓提供剪纸、泥人、掐丝珐琅等传统手工艺术的教学体验。
2025年初,首都电影院旗下的“新新剧场”在城市副中心店正式亮相。据报道:“新新剧场”这一品牌是对首都电影院历史的传承和延续。20世纪30年代,京剧艺术家马连良先生与友人筹资兴建“新新大戏院”。1937年3月7日晚,随着一段《借东风》,新新大戏院正式拉开大幕。新中国成立后,“新新大戏院”正式定名为“首都电影院”。据《通州文化志》记载,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等一度常来通州演出。因此,“新新剧场”入驻通州,更有其深远的意义。
从以上这些影城和电影院来看,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在商贸大楼内,与商业综合体共生发展,互为“标配”,为老百姓提供了全方位和一站式的生活体验,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北京的电影业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电子管到晶体管,从固定放映到便携式移动,从胶片电影放映机到数字电影放映机,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从胶片到数字,从早期的无声短片到如今超高清的视听盛宴……经历了120年的风华岁月,不仅改变了我们观看电影的方式,而且见证了北京电影业走过的不寻常历程,见证并参与了文明的演进与社会的变革,为北京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