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代影迷

  • 来源:北京纪事
  • 关键字:影迷,文化,娱乐
  • 发布时间:2025-06-20 14:38

  我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住家就在离大华、红星电影院一条胡同之隔的朝内南小街赵堂子胡同。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的重点是放在经济建设上,民众在文化娱乐方面很少有选择。小时候的我,平时就是和胡同里的小伙伴瞎跑瞎闹,或者玩会儿拍洋画、叠三角等不花钱的玩意儿。

  痴迷上电影是在我上小学前后,院里搬来一对新婚夫妇,是我家的表亲,我管他们叫四叔四婶。四婶很漂亮,是从部队文工团转业的,但后来因病英年早逝。他俩一个在红星,一个在大华电影院工作。他俩很爱小孩,有时就带我去电影院看电影。那时候中国还没有电视台,普通百姓家也没有电视机,能看电影那是一种很高的享受。不管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我都看得津津有味,有时看到想看的电影(打仗的、反特的),一场完了不愿走,赖在电影院,电影院满座时,四婶只好找把椅子,让我在最后排旁边的过道上看。

  当然这样的待遇享受的时间不长,四叔他们搬走了,我也大点了,不好意思给他们添麻烦,但由此让我痴迷上了电影。寒暑假是最让我快乐的,那时电影院有优待中小学生的专场,看一场电影5分钱,我有了零钱大多花在看电影上。离我家不远在东四的明星、蟾宫(后改名长虹)还有东城区工人俱乐部,在王府井路南口东边、东长安街北侧的儿童电影院,演乐胡同工人俱乐部我都多次光顾。北海公园的露天电影是消暑纳凉的好去处,每年暑期总要去看一两场。那时不同的影院排的片不同,我得选择不同的影院。那时的电影只有35毫米胶片的普通银幕,都是黑白片,60年代初才有彩色片。

  那时要靠跑片员骑摩托取送一盘盘的拷贝,拷贝不到就开演不了,有时还会出现中途断片的现象,影院只好开灯让观众暂时休息。1980年代初才有了宽银幕电影。大观楼电影院是我市第一家立体宽银幕电影院,上映的是陈强主演的《魔术师的奇遇》。此后的岁月,电影放映技术日新月异,3D电影、IMAX巨幕、儿童专属电影放映厅……我这个新中国初代影迷不得不感叹:中国的影迷真是赶上好时代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