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她来自台北》里的“群演”经历
- 来源:北京纪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群演,经历,电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20 14:44
这事说起来距今得有三十六七年了。
上世纪80年代末,我还在上大学,大家都喜欢文艺,同学间有个聊电影的小群体,不超过7个人。既然是“同好”,我们有时会有一些信息共享,有时甚至会小范围逃课,跑去电影院看最流行的电影。
我有个漂亮的女同学,她姓徐,社交挺广,有一天在我们后排坐的小群体里“发布广告”:你们想拍电影不?我们经不住这种诱惑,大家齐声说:好啊!
去之前被告知,是给一部名为《她来自台北》的“武术题材”电影当“群众演员”。我记得是夏秋之交,一大清早儿被美丽的徐同学带到了北京的天坛公园。自告奋勇来的基本上属于“颜值”经得住考验的同学。
我们知道是当“群众演员”的,但是群众演员是什么概念,茫然不知。到天坛公园后,在一片小树林里看到了摄影机,摄影机底下还铺了滑轨,导演正在布置拍摄场景。所有摄影机上都打着“香港银都电影制作机构”的字样,原来还是一部“合拍片”。
遮阳伞下,一个岁数在55岁上下的中年男人引起我的注意,这是谁呀?看着眼熟!“那不是拍《少林寺》的张鑫炎导演吗?”不知谁说了这么一句,瞬间点醒了我。
我们那个年代“张鑫炎”仨字可真是“红遍了”全世界。1981年,张鑫炎执导了《少林寺》,这部电影不仅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捧红了李连杰,并被视为功夫片的经典之作。2014年,张鑫炎荣获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2021年,张导再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奖。
后来我才知道《她来自台北》的导演是朱岩、施扬平,并没有“张鑫炎”先生的大名。了解影视圈规矩的朋友讲,影视圈是讲究前辈提携后辈的,张大导已经在大陆名声大噪声名远播,他抑或是给两位年轻新锐导演撑撑“台面”,抑或是过来“探班”,我们都不得而知。
当时,剧组见现场人群的喧嚣已经对拍摄造成影响,让副导演出来稳定场面。副导演操着一口“港普”说:“我们要拍一部向亚运会献礼的影片,张鑫炎先生来为我们助力,很感谢大家喜爱张导演,希望大家不要围观,感谢配合。”说完,连打恭再作揖,算是“平息”了骚动。
后来,副导演对我们进行了“初始教育”,我们才对“群演”有了个基本了解。
群众演员的角色多为闲角或背景人物,如贩夫走卒、餐厅食客、路人等,他们的存在是为了让场景更真实、更生活化。群众演员的表演能让同场戏的主演更有代入感,从而提升整体表演质量。虽然戏份不多,但群众演员的角色往往是故事情节展开的重要一环。
副导演说:“你们虽是群演,但是职责不轻。”还跟我们讲了,有相应的报酬和质量上乘的盒饭。我们是奔着“体验生活”和“见明星”来的,至于报酬和盒饭标准,大家都不是太在意。
我们的任务还挺重,要分别扮演两拨群众:先是演晨练的群众,中午时分,再换上一身比较时尚的衣服,扮演旅游团成员。
副导演让我和贾同学把运动外套脱了,绑在腰间,在小树林里跑过去,女同学则摆出抻筋压腿的姿态,各自有各自的位置,有时要反复拍好几遍。
拍摄间隙,剧组另外一位工作人员向我们讲了《她来自台北》的故事梗概: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就要在北京举办,台北少女陈宁想代表中华台北武术队参加亚运会。由于功夫不到家没达到考核标准,于是想到北京拜师学艺。大陆和陈宁想象不同,她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她想拜全国武术冠军李立军为师,但李也要备战亚运,无意收徒。陈穷追不舍,并误入男浴室,引起误会……陈后来钱包被偷,郑大妈将她带回了自己的家,才让陈宁免于露宿街头。此刻台北少女十分绝望,甚至考虑放弃学习武术返回台湾。但天无绝人之路,李立军刚好是郑大妈的干儿子,在郑大妈的“逼迫”下,李立军同意教陈宁学习武术。
陈宁父亲陈绍宏担心女儿,追到北京准备将陈宁接回台北。北京是绍宏的故乡,当年他也练得一身好武艺,与自己心仪的姑娘婉霞一同卖艺为生。然而婉霞的父亲看不起绍宏卖艺的身份,令绍宏一气之下远走他乡,一晃便是几十年。如今绍宏到北京一方面是接女儿,另一方面也是想寻找到初恋女友婉霞,向她说声对不起。
到了北京的绍宏不费吹灰之力便找到了婉霞,而婉霞正是一直照顾陈宁的郑大妈。绍宏和婉霞如今都已风烛残年。绍宏决定留在北京与婉霞好好叙旧,顺便观看亚运会为陈宁加油。陈宁虽然习武时间不长,但在比赛中却超长发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李立军则不负众望,一举拿下了亚运会金牌,为祖国争光,同时也赢得了陈宁的心。
这个片子属于“轻喜剧”风格。女主角张弘当时名不见经传,但长得亭亭玉立。男主角是徐向东,他是继李连杰、于荣光之后,较早出道的中国功夫明星。他在1980年和1982年两次获得全国武术比赛枪术冠军后,于1983年主演了电影《木棉袈裟》,片中他以其精湛的“鹰爪功”赢得广泛赞誉。这部电影不仅奠定了他在武术界的地位,也让他在影视圈中崭露头角。
在片场我们还见到了声名仅次于李连杰的明星于荣光,他与徐向东一同出演过《木棉袈裟》,此番出现是客串本片的“武术指导”,据说是不署名义务的。于荣光眼睛不大,却英气逼人,由于是京剧武行出身,于是剧组请他帮忙设计剧中的武术对练招式,在现场也是引来众多影迷围观。
在片中扮演徐向东师父的,是在《少林寺》中扮演李连杰师父的于海先生。于海先生当年46岁,但已然“谢顶”,他目光炯炯,面容红润,一看就是“练家子”。
扮演“绍宏”的是老演员智一桐,当年已56岁,他曾在影片《大决战》和《周恩来》中两次扮演爱国将领张治中,在人群中“辨识度”也非常高。
我们那时不仅没有手机,更没有准备相机,错失了跟名导演及一众明星合影的机会。
我们拍的第二场戏,就是配合智一桐扮演的绍宏与郑大妈在天坛相逢的戏。片中的“绍宏”与“郑大妈”通过回音壁“传情”,我们扮演的旅游团成员,悉数趴在回音壁墙上“偷听”,同去的贾同学居然被导演安排了一句台词,一遍不成,再来一遍,着实辛苦。
拍这部片子时,我们对电影制作都不懂,就觉得香港人干事效率高。其实,人家把拍电影视为生产工业化产品,有一套成熟的运营程序,后期都是用香港的普通话配音员配音,减少后期再请原出演演员的配音成本。尽管是“群演”,但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
我和同学们看到成片时,已经是1992年前后了,还是在CCTV6看到的。我们努力在片子中寻找自己的身影,找到后会心一笑。
编辑 张子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