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厂旧事

  • 来源:北京纪事
  • 关键字:八一厂,旧事,训练班
  • 发布时间:2025-06-20 14:34

  1951年,年轻的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战火还在鸭绿江边燃烧。为了用电影这一现代化工具配合部队进行军事、政治教育,经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批准,总政召开会议,成立了军事教育电影制片厂筹备委员会。1951年8月1日,经过3个多月时间的筹备,在北京广安门外六里桥路北,莲花池以西的300亩高粱地上,制片厂的第一座建筑物破土奠基。基建展开不久,总政治部下令从各大军区,各军、兵种,院校和志愿军各部队调来了七八十名干部,开办了第一期“总政电影训练班”。学员多半是部队的记者、编辑、文工团员和放映员等,年龄都在20岁左右。当时的学习条件很简陋,小天井里搭起的芦席棚,既是食堂,又是课堂和放映厅。但大家的学习热情却很高,认真刻苦。1952年底至1953年初,又陆续办了几十个人的摄影训练班,这些学员现在大多成了八一厂的业务技术骨干。

  1952年8月1日,经总政治部批准,八一厂正式建厂。当时的厂名是解放军电影制片厂,1956年又经总政治部批准,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八一电影制片厂。建厂时,总政治部给八一厂规定了“一面建厂,一面生产,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当时,一切生产条件还不齐备,人员也只有一百五十人左右,建厂的各项工作正在筹备,土木建筑正在施工。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并不是坐等生产,而是积极地去争取创造。

  1952年春,八一厂同北影厂共同摄制完成第一部军事教育片《河川进攻》。到了这年冬天,八一厂组织了编导和摄影人员奔赴抗美援朝前线,进行拍摄工作。拍出来几部电影,但必要的生产车间竟然尚未兴建。为保证生产的进行,就将办公楼底层改建成洗印车间,当时用木槽手工冲洗底片正片。食堂的一半改建成录音棚,小会议室是样片放映间,宿舍楼上的一半是剪接车间。

  到了1955年,八一厂的影片生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53年,罗荣桓主任视察八一厂时,指示八一厂加强管理,按照电影生产的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经过充分酝酿和认真研究,经中央军委批准,八一厂于1955年元月一日起,开始由供给制改为企业化管理,实行经济核算。1955年,根据部队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八一厂增添了故事片的生产。1958年,根据国家对科教片生产的要求,八一厂又增加了科教片的生产任务。

  据不完全统计,八一电影制片厂建厂以来,先后摄制各种影片2200余部(辑)。其中:①故事片(含舞台艺术片)280余部。②军事教育片和国防科研片600余部(辑)。③纪录片1100余部(辑)。④美术片6部。⑤高清数字电影9部。⑥电视剧8余部。⑦电视专题片70余部。⑧译制片79部。

  这些电影真实地记录了我军战斗和训练,“围绕中心,记载大事,面向基层”,展现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战时,八一厂组织战地摄影队,先后有高庆生、文宗华、朱文富、李连祥、柴森等5位烈士,在战场拍摄中英勇牺牲。在和平时期,主要拍摄军营生活。

  各个时期的纪录片反映了1949年后解放军的发展历史。自建厂后获奖及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纪录片有:

  《八一运动大会》《钢铁运输线》《战胜怒江天险》《在帕米尔高原上》《救死扶伤的英雄事迹》《向毛主席汇报》《钢铁长城》《叶剑英》《国庆阅兵》《手》《跨越山脊的红星》《雷锋是谁》《天界》《来自军营的报告》《挥师三江》《东方巨响》《较量——抗美援朝战争实录》。其中《较量——抗美援朝战争实录》被列为全国十大重点片之一。获1995年度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奖、1996年度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优秀军事教育影片奖一等奖等4项奖。

  1954年,八一厂为配合部队作战、训练以及科研需要,开始译制以前苏联为主的军事教育片、纪录片和科研片,共译制了140余部。1969年,八一厂开始译制外国故事片,至1990年代初,译制了《翠堤春晓》《山本五十六》《啊!海军》《日本大海战》《巴顿将军》《侠盗罗宾汉》《阿福》《莫斯科保卫战》《敦煌》等共30余部(以上部分影片未发行)。

  1994年开始,八一厂译制片迎来了辉煌时期,共译制了40部外国故事片,译制质量逐步提高。影响较大的有《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断箭》《龙卷风》《空中大灌篮》《拯救大兵瑞恩》《西点揭秘》《U—571》《珍珠港》《指环王:护戒使者》《指环王:双塔奇兵》《指环王:王者无敌》《公主日记》《星球大战前传:克隆人的进攻》《烈火雄心》和《国家宝藏》《星球大战前传:希斯的反击》《漫长的婚约》《小战象》《加勒比海盗1-4》《误入歧途》《光荣岁月》《女王》《舞女纯情》《火线战将》《黑客帝国2、3》《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纳尼亚传奇1-3》《飞行者》等片。八一厂译制的故事片获奖的有:《阿甘正传》1996年获第十六届“金鸡奖”最佳外国影片译制奖。《拯救大兵瑞恩》获1998年度“华表奖”外国影片优秀译制奖。《U—571》获2000年度“华表奖”外国影片优秀译制奖。《珍珠港》2002年获第八届“华表奖”优秀译制片奖。同年获第二十二届“金鸡奖”最佳外国影片译制奖,这是中国译制片史上首次一部影片同时获得两项国内大奖。《烈火雄心》获第十一届华表奖优秀译制片奖提名。

  1955年生产故事片第一部为《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早期拍摄的主要影片有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柳堡的故事》《长空比翼》《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林海雪原》《地雷战》《野火春风斗古城》《地道战》《东方红》《闪闪的红星》……

  这些影片一方面书写了艰苦卓绝与波澜壮阔的战争历史,承载了新中国建立的激情记忆和坚定信仰,肩负着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与表达,更赋予了宣传革命,歌颂英雄,鼓舞人民的话语权威。从这个意义上说,“前17年”八一厂基本是支撑了红色经典的半壁江山。

  另一方面,这些影片又朴实自然地真实还原和艺术再现了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以及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以其简朴的叙事风格和真挚的镜像语言感染了亿万人的心。所以这些主旋律电影在当时来说,也是用心去制作的。老一辈的人们在看这些电影时,就像我们今天看《战狼2》一样,点燃了他们的梦想与激情。

  每当银幕上出现军徽在雄壮的军乐声中熠熠闪光的片段,全场的观众们总是欢声雷动。每一部电影结束之后,都会响起掌声。

  20世纪90年代后,创作拍摄了一批表现战争宏大场面的军事巨片。主要有:《大决战》系列和《大转折》《大进军》等。

  进入21世纪,票房成为电影的关键,加上好莱坞大片疯狂席卷,主旋律电影越来越冷场,八一厂开始尝试艰难的突围。继《大决战》巨片系列后,又相继推出了《我的长征》和《太行山上》《八月一日》等新片。

  影片《长津湖》整个拍摄几乎没有什么内景,全是外景拍摄。八一电影制片厂作为出品方,为影片提供了不少支持,为剧组拍摄提供了很多军人参演,最多的时候单日就达到2000人。这几千人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完全投入到大场面动作戏的拍摄中,没有部队的支持拍不了这部影片。

  除此之外,八一厂还开始拍摄重大现实题材,多是表现和平时期国家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时,军队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冲到第一线,冲锋陷阵,舍生忘死。例如《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等“三惊”系列。八一厂也尝试过军事类型动作片,以《冲出亚马逊》《夜袭》《歼十出击》等为代表。但是这些电影无论是从口碑还是剧情,都不尽如人意。

  据不完全统计,八一电影制片厂建厂以来先后共有320余部影片获奖,共获奖项40余项。

  八一电影制片厂建厂以来先后培养出导演160多人、演员300余人、摄影师200余人、编剧18人及一批活跃在创作第一线的专业艺术、技术干部。1995年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中国电影界人士从中国电影诞生至1995年的电影人中评选出导演、男演员、女演员各15人为中国世纪影人,八一厂获此荣誉的5位艺术家是王苹、李俊、王心刚、王晓棠、田华;从90年电影演员中评选出126名中华影星,八一厂及曾在八一厂工作的王心刚、王晓棠、田华、古月、张良、岳红、陶玉玲、唐国强、高保成、斯琴高娃等11位演员入选。

  200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百年时,人事部、国家广电总局授予50位“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的电影人,来自八一厂的就有10人。

  在最近上映的影片《建军大业》《战狼2》《长津湖》中,我又看到了八一厂的影子,但它此刻已经是诸多出品方的其中之一。到底八一厂何时才能拍出当年那些感动过无数观众的电影呢?原本是占尽优势的八一厂,何时才能重回辉煌?何时才能再一次扛起主旋律电影的大旗呢?希望《战狼2》《长津湖》的成功可以给到一个契机——主旋律电影和军事动作片能自此振作起来,因为我们的国家已经强大,我们的电影也需要因此强大!

  — 焦点·封面纪事 —

  编辑 宋冰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