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 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自2011年3月18日,联合国通过“1973号决议”后,利比亚立即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然而,对于这个地处北非的国家,大多数人也仅仅是知道“洛克比空难”、“政治强人卡扎菲”而已,对它的美景却一无所知。绵延不绝的海岸线,气象万千的沙丘,以及散布其间的美丽绿洲,都是利比亚最具特色的美景,其魅力足可媲美与它隔海相望的意大利。

  利比亚全国有90%以上地区为沙漠,因此被称为“沙漠王国”。如果用“地广人稀、资源富饶”来形容这个国家应该是非常贴切的:利比亚面积17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伊拉克,而人口只有600多万--约等于北京三环内居住的人口,且90%的人口都聚集在沿海的几个城市;这里富藏石油和深层淡水,石油储量位居非洲第一,地下水资源是国民的主要水源。

  在历史上,利比亚曾受到希腊和罗马帝国统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大莱波蒂斯古城与塞卜拉泰古城早在罗马帝国时期便是地中海沿岸举足轻重的城市,目前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市内遍布由石灰岩建成的高塔、凯旋门、庙宇、剧场和浴场,保存完好。

  星期五全国放假,商店不开门

  沙漠中的房屋没有屋顶

  尽管利比亚被称作“沙漠之国”,但如果不身临其境,则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里竟然满眼葱绿:一排排高大的椰枣树;一道道不知名的灌木绿篱;一片片橄榄树;以及街头海边的绿地……全都青翠欲滴,映衬得红白花朵格外娇艳。这个沙漠国家虽缺少天然植被,但大街小巷却一年四季都绿意盎然。

  另一个出人意料的地方是利比亚虽然是非洲国家,但白人比黑人要多很多,大部分人看上去就和欧洲人一样。在利比亚,如果在街上看到漂亮女子,尤其是陌生男女邂逅的时侯,男人必须自觉回避,千万不可一直盯着对方看。而在宾馆或办公楼等公共场所,还需要注意楼梯、门以及工作间,因为这些公共设施,男、女都是分开使用的。

  利比亚是阿拉伯国家,全国97%的人口都信奉伊斯兰教。因此,你每天都会听到韵味十足的祈祷声,每天5次,从不间断。每个星期五,是这里的人们到清真寺里做大礼拜的日子,这一天全国都要放假,商店也不开门。在利比亚,酒和含有酒精的饮料都是绝对禁止的,并制定有严厉的法律条文。

  和其他的阿拉伯国家一样,利比亚随处可见清真寺,几乎遍布每个社区,而且都是装修最好最有特色的建筑,散发着浓厚的伊斯兰风情。此外,利比亚的住宅布局也很有特点,由于地广人稀,这里基本上都是独门独院,很注重私密性。根据利比亚穆斯林的宗教特点,女人们是不能随便外出的,而且有客人来访的时候,女眷们也都要回避,所以他们的住宅中至少设有两个客厅、多个卫生间。进门的客厅用于接待访客,配有专门的卫生间,并且经过精心的设计,绝对看不到家眷的卧室。此外,住宅的窗户都比较小,外面设有百叶窗,除防晒之外,也可以更好地保护隐私。值得一提的是,在利比亚,内衣裤不能晾在外人看到的地方,一方面出于对自己隐私的保护,另一方面也表示对别人的尊重。

  沙漠中的住宅则更加有趣--没有屋顶,只有四堵厚厚的泥墙,围成一个正方形。其中一面墙上有一个又矮又小的门,整个屋子没有也不需要窗户,可以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家徒四壁”。笔者带着疑惑询问屋主:“屋子没有屋顶下雨怎么办?”屋主哈哈大笑,说这里已经十多年都没下过雨了。屋主还介绍说,沙漠中建筑材料十分缺乏,既然不会下雨,大家直接把屋顶省掉了。其实,这样的无顶房还有许多好处:白天沙漠中的太阳比火还烫,如果是有屋顶的屋子,就像被闷在罐子里烤,热得透不过气来;到了晚上,气温剧烈下降,但有屋顶的房子,直到半夜依然热烘烘的像个蒸锅,根本无法入睡。

  世界上最另类的国旗

  裹着羊毛毯避暑

  利比亚人的人偏爱绿色,认为绿色是吉祥、胜利的颜色,也是革命的象征。无论走在利比亚的港口城市还是乡村小镇,绿色都随处可见:绿色纸币、绿色标语、绿色建筑,甚至连人都是“绿色”的--许多学校的校服就是绿色;军队的姑娘们身着绿色军装,号称“绿色娘子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利比亚国旗,就是一个绿色的长方形,没有任何图案。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个单色无图案的国旗。

  用毛毯抵御严寒是常识,但你听说过裹着毛毯御热吗?

  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地区,裹着毛毯御热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夏天,沙漠的地表温度高达60℃,即使在绿洲的背荫处也有50℃,实际上,这样的高温下却不会出现汗流浃背的现象。原来,汗从毛孔冒出来后立即就被高温化成了蒸汽,不会形成汗珠,所以人的身上都有一层薄薄的白霜,那是汗珠蒸发后留下的盐份结晶,仿佛擦了爽身粉一般。所以说,这里不仅有天上的太阳,还有地上散发的热气,仿佛要将人烤焦。因此,这里的人是绝对不能赤膊的,唯有裹上厚厚的毛毯,把身体和热浪隔开,才得有一丝凉快。利比亚的居民,全都有一件读音为“不难看”(baraga)的布袍。这布袍3米多长,一米多宽,由羊毛织成,又厚又重。对当地居民而言,“不难看”是一刻也离不了的必须品,它不仅是抗热的“宝衣”,夜晚也能抵御寒冷;当沙漠里狂风骤起、沙尘满天时,它又成了临时的“避难所”。

  冬季,利比亚人的衣着让人感到非常不解,无论男女上身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脚上却只穿着凉鞋甚至赤脚,都不知道他们究竟是冷还是热。

  世界上最另类的国旗

  裹着羊毛毯避暑

  的黎波里是利比亚的首都和最大港口,位于利比亚的西北部、地中海南岸,这座城市一直被认为是地中海沿岸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有“白色地中海新娘”的美誉。的黎波里于公元前11世纪由腓尼基人创建,自古以来就是贸易中心和战略要地,曾被罗马人占领达600年之久。

  一进城,蔚蓝色的地中海立即出现在笔者面前,一股咸腥的海风扑面而来。海岸边上的一排排椰枣树迎风摇曳,树下是白色的小房子,一座连着一座。的黎波里由新城和旧城组成,旧城沿港湾及海岸伸展,被称为“红堡”。这里的街道狭窄,住宅大多墙高院深,众多清真寺点缀其中,一派阿拉伯古城风貌。新城大多都是独立以后逐步修建成的,这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道宽阔笔直,两旁棕榈成荫,并且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漂亮的街心花园。

  的黎波里以西100公里的海岸边,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古城:塞卜拉泰。据介绍,塞卜拉泰古城是世界上众多罗马古城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它建于2000多年前,规模恢弘、结构严谨,无疑是利比亚古罗马时代完整的缩影。整座城池无论地面还是城墙,全部用大石块筑成,加上大量高耸的巨大圆形石柱,完全是座名副其实的石头城。这里大到耸立的列柱,小到散落在野草中的碎石、残损的雕像,都是珍贵的文物。

  城中的建筑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连接,布局精巧,诸如大浴室、大赛马场、大广场、大布道厅、大市场、大剧场……古城中最让世人惊叹的建筑应属大剧院。剧场临海而建,宽阔的舞台背靠地中海,有3层楼的后台,粉红色大理石柱支撑着平台;剧场舞台正面的大理石石基上,还有以舞者、人物、神话为题材的浮雕。毫不夸张地说,论巍峨与壮观,许多现代剧院都难以与之相比。如今,剧场里半圆形的乐池完好,只是少了乐队和音乐,偌大的看台一圈又一圈,默默地与大海对视厮守。想当年,这座能容纳数几千人的剧院该是何等的热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