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马

  在《汉语大辞典》中,成语“蛛丝马迹”的释义是这样的: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依稀可辨的线索。蛛丝很好理解,它本来就是轻盈细微的,可“马迹”就不同了--与蜘蛛相比,属于哺乳类的马简直算得上庞然大物,其蹄迹也非常明显,将纤巧的蛛丝与“马迹”相提并论实在是有悖常理,令人费解。

  因此“蛛丝马迹”里的马显然就不是“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马,实际上,它指的是一种昆虫--灶马。

  在我国,灶马并不罕见,夏天时它们常见于野外草丛土石间,入秋天冷后便进入居民家的厨房、灶间,栖居炉旁灶侧等温暖处。关于灶马的样貌习性,早在唐代便有形象描述--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灶马状如促织(蟋蟀),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还说“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在今天中国北方的一些地方,春节时还要烧纸糊的灶马给灶王爷作坐骑,让他舒舒服服地上天朝觐玉皇大帝--“灶王爷的马”,这可能也是灶马得名的另一个来由了吧。

  在昆虫学里,灶马的学名很是生僻,叫做“突灶螽”,属于直翅目穴螽科。灶马对环境的适应力极强,在我国分布极广,东南西北都有它们的存在。

  与其他昆虫相比,灶马的繁殖力也很强,全年都是它们生长、繁殖的时节。特别是初夏时节,灶马进入了最为旺盛的繁殖期,常在灶旁空隙或墙壁裂缝中产下大量虫卵。孵化后,幼虫们一般白天藏在隐蔽处,夜间才出来寻找暖和避寒的地方。无论体型大小,灶马都会鸣叫,其鸣声为“唧唧唧”,连续不断,气温适宜时它们白天也会鸣叫,若有几只在附近同时叫起,则唧唧之声响成一片,十分热闹。

  灶马昼伏夜出,觅食当然也在晚上。当夜深人静时,灶马倾巢出动,搜寻掉落在厨房地上的饭粒、菜屑为食,偶尔也会捕猎其他小昆虫。四处爬行觅食时会留下一条条不很明显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马迹”了。

  近年来,由于煤气灶、沼气灶等现代化厨房设备进入家庭,适宜灶马生活的土柴灶越来越少,这种“灶马不是马,南北走天涯。只因秋风起,才进百姓家”的小昆虫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变得稀有起来,而那悠扬的唧唧虫鸣也很难听到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